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系统仿真
定价:32.00元
作者:冯育涛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180636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应用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对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的原理和对仿真结果分析的方法。
全书共分8章。章介绍了SystemView软件平台基础,包括SystemView设计窗口、分析窗口、系统模型搭建和仿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2章介绍了SystemView图符库,包括基本库、专业库和自定义库。第3章介绍了滤波器与线性系统,包括线性系统和各种滤波器的设计。第4章介绍了模拟通信系统,包括各种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频分复用的原理及其仿真分析。第5章介绍了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包括基带传输码及其功率谱分析、间串扰的传输、眼图、m序列的产生及其仿真。第6章介绍了数字信号的载波调制传输,包括各种数字调制系统(2ASK、
2FSK、2PSK、2DPSK、QPSK、QAM、MSK)的工作原理及其仿真。第7章介绍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包括PCM通信系统和增量调制系统的原理及其仿真。第8章介绍了差错控制编码,包括纠错编码、线性分组码、汉明码、循环码、BCH码、RS码和卷积码的原理及其仿真。
书中的所有仿真模型都经过了验证,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和任职教育学员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通信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也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学院派气息,纸张质量厚实,字体清晰,但整体视觉上缺乏现代感,更像是上个世纪末期那种强调内容高于形式的出版物。虽然这不影响内容的专业性,但长时间阅读确实需要更强的集中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书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且权威,其中引用了许多早期通信领域的奠基性文献,这表明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是立足于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凭空捏造或者简单地整合现有的零散知识。通过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整个通信仿真领域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后来的学习者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坐标系。每一次我感到迷茫时,回过头再看看书后的引文和索引,总能找到一个锚点,帮助我将当前所学的知识点重新定位到整个学科的宏大图景之中,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特定算法的性能评估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入微。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不同均衡器在非高斯噪声环境下的表现,作者不仅展示了眼图和误码率(BER)曲线,更深入分析了不同均衡器结构对计算复杂度和实时性的影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理论证明正确性”的范畴,开始触及到工程实现层面的权衡取舍。当我看到作者在讨论迫零均衡器(ZF)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均衡器时,他不仅仅给出了收敛速度的对比,还引入了关于矩阵求逆运算复杂度的讨论,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内容中罕见的对工程效率的关注。这种将纯理论分析与实际系统约束紧密结合的做法,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教会的不是如何让一个模型在理想状态下完美工作,而是如何在充斥着各种限制条件的真实世界中,找到最优的折中方案,这对于任何想把仿真结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程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度简直令人咋舌,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香农定理或者调制解调的皮毛上,而是直接深入到了系统仿真的核心环节。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各种噪声模型和干扰抑制技术时的那种“实战派”作风。比如,当它讨论多径衰落信道时,不仅仅给出了瑞利分布的公式,更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如何将这些统计特性转化为仿真环境中的可执行参数,这才是真正让仿真落地生根的关键。我尝试着用书里提供的一些例子去搭建自己的MATLAB脚本,发现作者在选择仿真参数时,似乎都预设了一个复杂且贴近真实环境的场景,比如考虑了定时同步误差和载波频偏的影响,这些在很多教材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的小细节,在这本书里却被当作了核心难点来处理。这种深度,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的手册,而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它教你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精确地去模拟它”,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任何想通过这本书来做实际项目的人,都能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方针,这可比那些只讲概念的书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内敛且高度凝练的,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或者引导性的修饰语,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编码,信息密度高到让人需要频繁回看。这对于已经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不需要在冗长的背景介绍中浪费时间。然而,对于我这种需要一点点引导的读者来说,有时候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比如,当作者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者推导一个复杂的等效模型时,往往是直接给出结论性的语句,中间的逻辑跳跃性非常大。我常常需要自己去查阅一些更基础的参考资料,来“补全”作者省略掉的那些推导步骤,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感觉就像是作者在跟一个水平已经达到同级甚至略高于他的同行对话,默认你已经掌握了许多潜台词和约定俗成的缩写。这种严谨到近乎冷酷的表达方式,确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也无形中提高了读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扎实的感觉,那种带着历史沉淀的理工科教材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我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本简单的入门读物,而是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山峰。里面涉及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模型,对于一个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密不透风的墙。我记得有个关于信道编码的章节,作者对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描述,简直是把数学公式堆到了极致,每一个符号的选取似乎都有其深刻的物理意义,但如果不静下心来对照着离散傅里叶变换和有限域运算一点点捋过去,根本就无法领会其精髓。这绝对不是那种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说,它要求你带着笔和草稿纸,在每一个复杂的积分和矩阵运算前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严谨、无懈可击的理论框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部分时,那种对自己要求极高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简化或模糊处理的地方,这种精神很值得敬佩,但也确实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感觉自己必须得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