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定价:44.20元
作者:李国丽;李国丽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40347685
字数:
页码:4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根据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编写。
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和集成电路基础三篇,半导体器件基础介绍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基本原理,强调外部特征和应用.放大电路基础阐述基本放大电路的构成、特点和应用,强调工程近似概念;集成电路基础包含集成运放构成、反馈、信号处理与产生、直流电源等内容,强调运放的工程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篇 半导体器件基础
1 半导体二极管
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1.1 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
1.1.2 本征半导体及其本征激发
1.1.3 杂质半导体
1.2 PN结的形成及特性
1.2.1 载流子的扩散及漂移
1.2.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2.3 PN结的伏安特性
1.2.4 PN结的反向击穿
1.2.5 PN结的电容效应
1.3 二极管
1.3.1 二极管的结构
1.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3.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4 二极管电路例题
1.5 特殊二极管
1.5.1 稳压管
1.5.2 发光二极管
1.5.3 光电二极管
1.5.4 光电耦合器件
1.5.5 肖特基二极管
1.5.6 变容二极管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2 晶体管
2.1 BJT
2.1.1 BJT结构简介
2.1.2 放大状态下载流子的传输过程及电流分配关系
2.1.3 晶体管共射接法时的伏安特性
2.1.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2.2 结型场效应管
2.2.1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
2.2.2 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2.2.3 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
2.3 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场效应管
2.3.1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
2.3.2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工作原理
2.3.3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特性曲线
2.3.4 N沟道耗尽型MOSFET
2.3.5 P沟道MOSFET
2.4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2.4.1 直流参数
2.4.2 交流参数
2.4.3 极限参数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第二篇 放大电路基础
3 模拟电子系统的基本问题
3.1 电信号
3.1.1 电信号的戴维宁等效和诺顿等效
3.1.2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3.2 模拟电子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
3.2.1 模拟电子系统的基本构成
3.2.2 模拟电子系统的图解分析法
3.2.3 模拟电子系统的简化模型分析法
3.3 放大电路
3.3.1 放大电路模型
3.3.2 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4 基本放大电路
4.1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4.1 1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4.1.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4.1.3 放大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法
4.2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稳定问题
4.2.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4.2.2 射极偏置电路
4.3 共集和共基放大电路
4.3.1 共集放大电路
4.3.2 共基放大电路
4.3.3 三种组态放大电路的性能比较
4.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4.1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4.4.2 场效应管的微变等效模型
4.4.3 共源极放大电路
4.4.4 共漏极放大电路
4.4.5 共栅极放大电路
4.5 多级放大电路
4.5.1 多级放大电路的构成与耦合方式
4.5.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4.5.3 几种组合放大电路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5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5.1.1 频率响应和通频带
5.1.2 幅度失真与相位失真
5.2 基本RC电路的频率响应
5.2.1 RC低通电路的频率响应
5.2.2 RC高通电路的频率响应
5.3 晶体管的频率参数及其高频小信号模型
5.3.1 晶体管的频率参数
5.3.2 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
5.4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4.1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5.4.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
5.5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5.6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5.7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6 功率放大电路
6.1 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
6.1.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6.1.2 功率放大电路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
6.2 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6.2.1 电路组成
6.2.2 电路分析
6.2.3 功放管的选择
6.3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6.3.1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问题
6.3.2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6.3.3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6.4 场效应管功率放大电路
本章小结
自我检测题
习题
第三篇 集成电路基础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严谨的精确性”。对于理工科书籍来说,内容的准确性是生命线,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我特意去核对了几个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无论是晶体管的小信号模型推导,还是滤波器频率响应的计算,其每一步的逻辑跳跃都非常合理,没有出现任何含糊不清的“跳步”。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这种数学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让内容变得晦涩难懂。图表的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标注详尽,尤其是在区分不同工作区(如饱和区、线性区)时,曲线的区分度和阴影的运用非常到位,极大地帮助了对工作点的快速定位和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最受益的是它对非线性特性的处理。模拟电路的魅力和难度就在于非线性,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非常系统地讲解了失真、交越失真等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线性化或补偿手段。这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诚实描述,让读者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基础学习的教材,它在知识点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确保了读者能够掌握核心的模拟电路设计工具和分析方法,但同时又避免了陷入过度细枝末节的泥潭中。例如,对于一些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已经不太常用的经典结构,它也只是做了概念性的介绍,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如何使用当前主流器件(如更现代的MOSFET应用)进行电路搭建和优化上。这种与时俱进的编排思路,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参考”层面,更具备了“工程实践指导”的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对各种噪声源的分析,比如热噪声、散弹噪声等,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给出了在实际电路中如何通过布局布线和元件选择来抑制这些噪声的初步指导。这在很多入门教材中是缺失的,但对于追求高性能模拟电路的人来说,噪声处理能力恰恰是区分普通设计和优秀设计的关键点之一。总而言之,这本书为后续深入学习提供了坚实可靠的阶梯,让人在充满挑战的模拟世界中找到了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我认为在于它对“系统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我们后续想深入研究更复杂的系统,比如电源设计或者射频电路,至关重要。它并不是孤立地讲解每一个元器件,而是始终将它们置于一个大的系统框架下讨论。比如,在讲解运算放大器时,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反馈机制对电路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实际应用场景和判据。书中对于“稳定性”的讨论,也是深入浅出,不仅仅停留在数学上的相频特性和波特图,还结合实际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振荡现象来反推理论的必要性。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工程启示”小栏目,这些小栏目往往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比如“为什么在设计高频电路时需要考虑寄生电容的影响”之类的,这些内容在很多纯理论教材中是被一带而过的。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在面对实际电路设计问题时,不再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开始思考整个链路的健壮性和可靠性,这才是模拟电子技术真正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虽然我主要依赖纸质书阅读,但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字体选择上,衬线体和非衬线体的混合使用,使得正文阅读舒适,而公式部分则保持了清晰的数学格式,有效避免了阅读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例题设计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不是那种只有“代入数字求结果”的简单练习,而是很多例题都构建了一个小型的、贴近实际应用的场景。比如,有一个关于多级放大器直流偏置点联合分析的例子,它把四个晶体管的偏置点分析串联起来,强迫读者必须正确处理好级与级之间的相互影响。解完这类例题,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你感觉自己解决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而是一个真实的电子模块的功能实现问题。此外,书中的“自测”环节设计得很巧妙,它将概念题、计算题和简答分析题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做完这些测试,我能立刻意识到自己哪些部分掌握得还不够牢固,然后可以迅速回顾定位,效率非常高。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稳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我之前对模拟电子技术这块一直有点畏惧,总觉得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深奥的理论像是另一个维度的语言。但是翻开这本书的前几章,我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不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建立直观感受”,而不是上来就堆砌公式。比如在讲解放大器的基本原理时,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个令人头疼的h参数模型,而是先用一个非常生动的类比——把电路想象成一个水管系统,电压就是水压,电流就是流量——来铺垫。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在讲解BJT和MOS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时,书中不仅有清晰的图示,还配有大量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的思考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记住这个结论”。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的同类书籍,这家出版社的版本在对概念的“本土化”处理上做得尤为出色,很多术语的解释都非常贴合国内读者的理解习惯。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编排逻辑,真正体现了“基础”二字的重量,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