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實踐探索
定價:35.00元
作者:翟立原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030242754
字數:260000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從科學教育與未成年人素質培養、社區科普與居民素質培養、其他科普形式與素質培養、用評估促進公民素質建設的發展等多元角度齣發,為各級科技、教育、科協等主管部門和組織工作者,基層中小學校的教師、社區科普工作者如何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供瞭詳盡的理性思考和實際指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結閤先進地區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經驗,總結和升華齣6個活動方案和教學方案、16個典型案例、18篇媒體相關專題報道。這些具有先進性、實效性的鮮活事例,有益於讀者在獲得理性思索的同時促進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實踐操作。
本書適閤科普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翟立原,1948年齣生於北京,1968年高中畢業後赴雲南生産建設兵團上山下鄉,1982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現為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素質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近年來先後主編齣版瞭《青少年創造力國際比較》、《青少年科學探究》和《社區科普與公民素質建設》等5部圖書,在
文摘
序言
這本關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實踐探索的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對如何讓科學更貼近普通人生活充滿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沒有停留在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闡述,而是真正深入到一綫,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在不同社區、不同年齡段群體中推動科學普及的“硬核”做法。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社區科學角”的構建模式,它不僅僅是一個擺放書籍的架子,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習交流中心,記錄瞭居民們從最初的漠不關心到後來主動參與科普講座的心路曆程。那種從無到有的變化,那種人與人之間因為共同對未知的好奇心而連接起來的溫度,在文字間幾乎可以觸摸到。尤其是關於如何利用地方非遺和傳統手工藝來嫁接現代科學知識的那一章節,手法之巧妙,讓人拍案叫絕。它告訴我們,科學不是外來的、冰冷的知識,而是植根於我們文化土壤中的活水。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標準化的模闆,而在於它展現瞭一種可以被復製和推廣的思維方式:即科學普及必須“接地氣”,必須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産生共鳴。它激發瞭我思考,在我們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如何也能創造齣這樣充滿人情味的科學互動場景。
評分這本書的視野超越瞭單純的教育範疇,它將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視為提升整個社會治理能力和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批判性思維”在實踐中如何培養的詳細論述。他們沒有直接講“你要學會質疑”,而是通過設計一係列需要參與者自己動手驗證、自己得齣結論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參與者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例如,書中描述瞭一組關於“謠言辨析”的互動工作坊,參與者需要分析真實的社會熱點事件中的科學謬誤,並分組構建反駁邏輯。這種“做中學”的模式,遠比單純的課堂說教有效得多。它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訓練一種麵對信息洪流時的“心智肌肉”。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沉穩而有力量的,沒有過度的煽情,但字裏行間透露齣對科學精神的堅定信仰和對提升全民素養的深切責任感。它不僅僅是一本實踐報告,更像是一份對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
評分我通常不太容易對這類社會實踐類的書籍産生強烈的共鳴,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官方腔調”。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下容易被忽略的“微光時刻”。例如,書中記錄瞭一次失敗的科普活動,因為場地選擇不當導緻參與率極低,但作者沒有掩蓋這次挫摺,而是將其作為深入分析的原因,探討瞭“便利性”在科學傳播中的隱形作用。這種坦誠,讓整本書顯得格外真實可信。它打破瞭實踐探索必然成功的刻闆印象,展示瞭科學普及工作是一個充滿試錯、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此外,書中關於如何整閤利用現有社會資源,比如與當地圖書館、博物館乃至企業資源進行跨界閤作的經驗分享,非常具有啓發性。它強調瞭“藉力使力”,不要閉門造車,而是要構建一個開放的、多方參與的科普生態係統。這種開放的理念,讓我對未來如何推動更多元化的科學活動充滿瞭信心。
評分讀完這本實踐探索的記錄,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務實且充滿人性關懷的視角來看待“科學素質”這個宏大議題。很多科普讀物喜歡堆砌最新的科研成果,但這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在於“教你知識點”,而在於“如何點燃學習的火焰”。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夾雜著大量的訪談記錄和一綫工作者的心聲,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一本官方報告,而是在參與一場深入的田野調查。我記得有一部分詳細描述瞭針對老年群體的科普活動,他們麵對新媒體和復雜概念時的睏惑與抗拒,以及工作人員如何巧妙地通過懷舊、對比和生活實例來搭建溝通的橋梁,最終實現瞭知識的有效傳遞。這種對受眾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尊重,是很多純學術研究者常常忽略的。它提醒我們,科學普及的本質是一場溝通藝術,它要求傳播者不僅要懂科學,更要懂人。書中的數據分析部分也做得很有說服力,通過前後對比,清晰地展示瞭特定乾預措施帶來的積極變化,這種“可量化的成效”讓這本書的說服力大大增強,不再是空談理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清晰,像是一本優秀的“工具箱”指南,而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專著。它將復雜的實踐工作分解成瞭若乾個可操作的模塊,從前期的需求調研、中期的活動設計,到後期的效果評估,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盡的流程說明和案例支撐。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關於“科學傳播者隊伍建設”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培訓上,而是深入剖析瞭如何激發誌願者和兼職科普人員的內在驅動力,建立一套良性的激勵和反饋機製。這觸及到瞭一個核心痛點:科普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迴報的,如何維持長期的熱情至關重要。書中提到的“微型影響力培養計劃”,通過小規模的成功經驗積纍,逐步建立起個體在社區中的科學權威感,這種循序漸進的激勵方式非常高明。它提供瞭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型,避免瞭過去那種“大水漫灌”式的、效果難以持久的推廣模式。我感覺,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完全可以超越科學教育領域,延伸到任何需要構建社區參與和能力提升的組織管理實踐中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