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5064370 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A·麦罗拉,聂涛,王京,

9787115064370 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A·麦罗拉,聂涛,王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A·麦罗拉,聂涛,王京,李承耀 著
图书标签:
  • 蜂窝移动通信
  • 移动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麦罗拉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4G
  • 5G
  • 通信技术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064370
商品编码:294245807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定价:29.00元

作者:A·麦罗拉,聂涛,王京,李承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5064370

字数:421000

页码:4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有关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章是蜂窝移动无线电导论;第二章讲述蜂窝移动通信的数学基础;第三章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环境;第四章介绍电波传播;第五章讨论天线系统;第六章介绍同信道和邻信道干扰;第七章介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第八章讲述分集与合成;第九章介绍信号处理与编码;第十章介绍无绳电话和个人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信号与系统》 内容梗概 《信号与系统》是一本深入探讨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经典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分析和处理方法,以及线性时不变系统、卷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核心概念。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习题,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分析和设计各类信号处理和系统模型的关键工具。 第一部分:信号的表示与分类 本书首先从信号的定义和分类入手,介绍了各种常见的信号类型,如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冲激信号等。详细阐述了信号的运算,包括加法、乘法、翻转、时移、尺度变换等,为后续的系统分析打下基础。特别地,本书强调了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区分,以及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为理解信号的频谱特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线性时不变系统 (LTI) 线性时不变系统是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系统。《信号与系统》深入剖析了LTI系统的定义、性质以及分析方法。本书重点讲解了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并引入了“卷积”作为描述LTI系统响应的关键数学工具。详细解释了连续时间LTI系统的卷积积分和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卷积和,并提供了多种计算卷积的方法,包括图解法和代数法。 第三部分: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 傅里叶变换是分析信号频谱特性的强大工具。《信号与系统》系统地介绍了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性质及应用。本书详细推导了各种常见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并阐述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调制解调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特别地,本书区分了傅里叶级数(用于周期信号)和傅里叶变换(用于非周期信号),并介绍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傅里叶级数: 详细讲解了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包括三角形式和复指数形式,并推导了傅里叶级数的系数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周期信号的频谱特性,如基波频率、谐波分量等。 傅里叶变换: 介绍了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以及其性质,如线性性、时移性、尺度变换性、对称性、帕塞瓦尔定理等。通过大量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信号的频域特性,例如信号的带宽、能量谱密度等。 应用: 深入探讨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滤波(低通、高通、带通、带阻)、信号调制(幅度调制、频率调制)以及系统频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拉普拉斯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是分析连续时间LTI系统动态行为的有力工具。《信号与系统》全面介绍了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性质和收敛域。本书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信号的时域表示转换为复频域表示,从而简化微分方程的求解。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可以更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以及瞬态响应。 定义与性质: 详细介绍了单边和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以及其性质,如线性性、时移性、尺度变换性、微分性质、积分性质、卷积性质等。 收敛域 (ROC): 强调了收敛域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根据信号的性质确定其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收敛域是判断信号是否可积、系统是否稳定的关键。 逆拉普拉斯变换: 讲解了如何通过部分分式展开、留数定理等方法求取信号的逆拉普拉斯变换,从而将复频域表示转换回时域。 系统分析: 重点在于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来分析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极点的位置)、频率响应(令 $s = jomega$)以及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第五部分:Z变换 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LTI系统动态行为的关键工具,其作用类似于拉普拉斯变换对于连续时间系统。《信号与系统》详细介绍了Z变换的定义、性质和收敛域。本书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Z变换将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表示转换为复变量 $z$ 的有理函数表示,从而简化差分方程的求解。通过Z变换,可以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以及实现方法。 定义与性质: 详细介绍了单边和双边Z变换的定义,以及其性质,如线性性、时移性、尺度变换性、微分性质、积分性质、卷积性质等。 收敛域 (ROC): 强调了收敛域对于Z变换唯一性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根据离散时间信号的性质确定其Z变换的收敛域。 逆Z变换: 讲解了如何通过部分分式展开、幂级数展开、留数定理等方法求取离散时间信号的逆Z变换,从而将复变量 $z$ 的表示转换回时域。 系统分析: 重点在于利用Z变换来分析离散时间LTI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单位圆上的极点和零点)、频率响应(令 $z = e^{jomega}$)以及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第六部分:系统响应与稳定性 本书将系统响应和稳定性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深入探讨,将前述理论工具融会贯通。 系统响应: 详细分析了LTI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如单位冲激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指数信号、正弦信号)下的响应。强调了全响应(包括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分解,以及如何利用卷积、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来计算系统响应。 稳定性: 深入分析了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包括BIBO稳定性(有界输入,有界输出)和内部稳定性。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系统的极点位置(在拉普拉斯变换中位于左半平面,在Z变换中位于单位圆内)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第七部分:滤波器与采样 本书还包含了关于滤波器和采样理论的重要内容。 滤波器: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如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讲解了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来设计和分析滤波器。 采样定理: 详细阐述了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解释了如何将连续时间信号离散化而不会丢失信息。探讨了采样过程中的混叠现象以及如何避免混叠。 学习价值与特色 《信号与系统》以其清晰的逻辑结构、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丰富的工程实例,成为信号处理、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领域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必读教材。本书的特色在于: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同时辅以大量的实例,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从最基本的信号表示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多样的分析工具: 涵盖了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多种重要的分析工具,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处理信号与系统的问题。 强调数学的严谨性: 在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的过程中,注重数学的严谨性,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信号与系统》,读者将能够掌握分析和处理各种信号和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相关工程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工程设计类的书籍,其工具性和实操性是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核心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设计案例和计算流程,几乎可以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标准模板来使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覆盖优化和容量规划的部分,作者们没有使用过于理想化的环境模型,而是引入了大量的现实世界的衰落因子和地形数据影响。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一些辅助的计算表格和流程图,它们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极大地减少了人工计算的复杂度,同时也降低了因人为疏忽导致的误差。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对一个小型城区网络进行了复核验证,结果发现其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方法的信任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一个初级工程师感到充实,也让资深专家能从中找到新的思考点。我发现它在介绍新技术标准演进时,特别有前瞻性。它不仅仅罗列了当前主流的技术规范,更深入探讨了未来几年内,网络架构可能面临的转型挑战,比如如何高效整合非授权频谱资源,以及边缘计算(MEC)在提升用户体验中的潜在角色。这种“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份行业趋势的预警报告,帮助从业者提前布局职业发展方向。很多行业峰会上的热点话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扎实的技术支撑和背景知识,这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摒弃了那种常见的技术书籍的刻板样式,采用了更为现代和富有质感的材料。特别是书脊的处理,非常坚固耐用,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翻阅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线反射度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内容本身是关于复杂的蜂窝网络工程,但排版上的用心程度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图表也显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不得不说,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的精力,完全体现了一流出版社的专业水准。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艺术品,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初翻阅时,我最欣赏的是作者们对于基础理论的阐述方式,他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无线信道理论和资源调度算法,转化为一种非常直观的叙事结构。他们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用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作为引子,引导读者建立起对整个系统的宏观认知。这种“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教学路径,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想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核心原理的人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特别是在介绍多址技术和干扰抑制策略的那几章,作者们似乎把我拉到了一个真实的基站现场,手把手地讲解了参数配置的权衡取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公式推导,这种代入感是其他教材难以企及的。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务实的气质。它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语言直白有力,每一个句子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锤炼,直击问题的核心。作者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但在表达上却能做到平易近人,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术语表或回顾前文,因为作者总能确保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知识点的铺陈富有节奏感。这种流畅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讲解,引导着你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这对于需要大量自学或进行在职提升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