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
定價:19.60元
作者:龍立欽,範澤良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電子類中等專業學校專業課教材,內容包括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焊接工藝,電子産品裝配工藝,錶麵組裝技術,電子産品調試工藝等。並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進行裝調實例介紹。
本書突齣理論聯係實際,著重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強調內容實用性、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內容敘述力求深入淺齣、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內容編排力求簡潔明快、形式新穎、目標明確。
為瞭方便教師教學,本書還配有電子教學參考資料包(包括教學指南、電子教案和習題答案),詳
目錄
第1章 電子材料
1.1 導電材料
1.1.1 導電材料的特性
1.1.2 高電導材料
1.1.3 高電阻材料
1.1.4 導綫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銅闆
1.2 絕緣材料
1.2.1 絕緣材料的特性
1.2.2 有機絕緣材料
1.2.3 無機絕緣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軟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電子元器件
2.1 電阻器
2.1.1 固定電阻器
2.1.2 可變電阻器
2.1.3 敏感電阻器
2.2 電容器
2.2.1 固定電容器
2.2.2 可變電容器
2.3 電感器
2.3.1 電感綫圈
2.3.2 變壓器
2.4 半導體器件
2.4.1 半導體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導體二極管
2.4.3 半導體三極管
2.4.4 集成電路
2.5 錶麵組裝元器件
2.5.1 錶麵組裝元器件的特點
2.5.2 無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壓電器件
2.6.2 電聲器件
本章小結
習題2
實訓項目:電子元器件的檢測
第3章 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
3.1 印製電路闆(PCB)設計基礎
3.1.1 印製電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製焊盤
3.1.3 印製導綫
3.2 印製電路的設計
3.2.1 PCB設計流程
3.2.2 PCB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3.2.3 計算機輔助設計介紹
3.3 印製電路闆的製作工藝
3.3.1 印製電路闆原版底圖的製作
3.3.2 印製電路闆的印製
3.3.3 印製電路闆的蝕刻與加工
3.3.4 印製電路闆質量檢驗
3.4 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3.4.1 塗漆法
3.4.2 貼圖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熱轉印法
本章小結
習題3
實訓項目: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第4章 焊接技術
4.1 焊接基礎知識
4.1.1 焊接的分類及特點
4.1.2 焊接機理
4.1.3 锡焊的必要條件
4.2 手工焊接技術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無锡焊接方法
4.3 自動焊接技術
……
第5章 裝配準備工藝
第6章 電子産品裝配工藝
第7章 錶麵組裝技術(SMT)
第8章 電子産品調試工藝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裝調實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是一部非常“厚重”的作品,內容詳實,涵蓋麵廣,但同時,也顯得有些“沉重”和“緩慢”。閱讀過程中,我總感覺自己像是在“考古”,在追溯電子産品製造的“前世”。比如,書中對某些早期材料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已經被淘汰的製造設備的描述,讓我對電子工業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深的認識。然而,我是一名初學者,希望能夠快速掌握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電子産品生産技術,比如如何使用自動化貼片機進行高精度貼裝,如何優化焊接工藝以減少虛焊,或者如何進行可靠性測試來確保産品的穩定性。這本書在這些方麵,似乎給瞭我很多“為什麼”和“是什麼”,但卻很少提供“怎麼做”的指導。它更多的是在講解原理,而缺乏實踐操作的細節。想象一下,一本烹飪書,詳細介紹瞭各種食材的化學成分和營養價值,但卻沒有告訴你如何切菜、如何調味、如何控製火候。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就是這樣。它非常適閤作為一本參考書,讓你對整個電子製造的生態係統有一個宏觀的瞭解,但如果你想從中找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方法,或者掌握一門具體的技術,恐怕還需要配閤其他的學習資源。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體量和略顯陳舊的封麵吸引瞭。我本來抱著學習最新電子産品製造流程的期望,但讀下來之後,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基礎原理和曆史沿革的百科全書。書中對某些元器件的介紹,詳盡得近乎考古,比如某種老式晶體管的製造工藝,或者早期印刷電路闆的蝕刻技術,對我來說,這些信息可能有些過於“理論化”瞭,畢竟現在我更關心的是SMT、BGA、或者更高密度的HDI闆是如何快速、精確地生産齣來的。而且,在關於質量控製的部分,雖然提到瞭很多概念,但對於如何運用現代化的SPC工具、FMEA分析,或者如何在智能化車間裏實現實時數據監控,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應用、以及MES係統集成的內容,這些纔是當前電子製造業的主流。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更適閤那些想要深入理解電子産品製造“前世今生”的讀者,或者作為一本基礎理論的參考書。如果你的目標是掌握最新的生産技術和工藝流程,可能需要尋找更新的書籍,或者結閤其他更前沿的資料來閱讀。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全麵性,涵蓋瞭從原材料到成品齣廠的各個環節,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它在“新”和“快”的科技浪潮麵前,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瞭。
評分作為一名在電子産品設計領域摸爬滾打瞭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生産工藝理解的書籍。這本書,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在理解元器件的物理特性和基本製造原理方麵。但是,當我想要瞭解更多關於如何優化生産綫、提高良品率、或者應對復雜生産挑戰的實際操作指南時,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就顯得有些單薄瞭。例如,在講到“良品率提升”的時候,它更多的是從材料學的角度去解釋可能齣現的缺陷,但對於如何通過工藝參數的調整、設備校準、或者生産流程的設計來主動避免這些缺陷,就沒有給齣太多具體且可操作的建議。同樣,在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産方麵,書中的內容幾乎是空白。我們現在依賴大量的MES係統、SPC軟件、以及AGV來管理生産,而這本書絲毫未涉及這些現代化的生産管理工具。這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教科書”,用於建立對基礎知識的認知,而不是一本“工具書”,用於解決實際生産中的難題。如果是在十年前,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帶來巨大的幫助,但在當前這個快速迭代、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需要的是更具時效性和實踐性的內容。
評分我是一個對電子産品拆解組裝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總想知道那些精密的電路闆是怎麼被製造齣來的。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的章節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各種金屬閤金的導電性、絕緣材料的介電常數,還有一些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這些內容對我來說,真的有點過於深入瞭,就像是大學化學和材料學課程的翻版。我更希望的是能夠看到一些圖文並茂的步驟,展示一下如何將各種元器件焊接上去,如何用激光切割PCB,或者如何進行錶麵貼裝。書中對這些工藝的描述,很多都停留在文字層麵,而且使用瞭大量的專業術語,有時候 even with my basic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s, I still struggle to visualize the actu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It’s like reading a recipe book without any pictures of the final dish; you know the ingredients and the steps, but you can’t quite imagine what it will look like. The book does touch upon some equipment, but it feels like it’s describing older generations of machines rather than the advanced automated systems we see today. Perhaps for someone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in materials science or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book would be invaluable, but for a hobbyist like me, it’s a bit too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評分我當初購買這本書,主要是看中瞭它“第2版”的字樣,以為會包含一些近些年電子製造領域的新技術和新發展。然而,讀起來卻有一種“滄海遺珠”的感覺。書中有不少篇幅在介紹一些相對基礎的工藝,比如印刷電路闆的層壓、鑽孔、和化學鍍等,這些雖然是根本,但對於已經熟悉這些流程的讀者來說,就顯得有些“老生常談”瞭。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先進封裝技術(如扇齣型封裝、3D封裝)的詳細講解,或者是在微納加工、柔性電子、甚至是生物電子學在電子産品製造中的應用。此外,對於質量檢測方麵的介紹,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AOI、ICT等,對於諸如X-ray檢測、三維掃描、或者基於AI的視覺檢測等更先進的手段,就沒有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缺點在於,它在技術的更新換代上,似乎沒有跟上步伐,很多讀者可能期望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未來趨勢”的洞察,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石上徘徊。它提供的是一種“全景式”的介紹,而不是“前沿性”的探索,這對於希望緊跟行業發展的讀者來說,可能是一種小小的遺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