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教程
定价:36.00元
作者:张宝富,刘忠英,万谦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115102096
字数:543000
页码:3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主流应用技术及发展方向。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基础篇,简要介绍了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特点、光波在光纤中的复用与放大原理、半导体光器件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各种新型的常用光器件和各类单模光纤。第二部分:系统篇,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各类典型系统,重点介绍了传输系统的设计,包括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中继距离的设计以及光纤的选型等和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对两种主要系统即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与波分复用系统(WDM)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网络篇,从总体上介绍了各类光纤网络,详细分析了SDH光同步传送网及其同步复用的原理、网络同步、自愈环网的构成及保护恢复、节点设备等,并重点介绍了波长选路光网络WRN的光通道与波长路由、波长选路与光交换、网管等。第四部分:应用篇,介绍了多业务光纤接入网、高速光纤以太网等。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新颖实用,力求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光纤通信与网络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以及应用全貌;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配有丰富的图表,各部分独立成篇。本书适合不同层面的读者选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各类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光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及各类光纤通信技术培训班用书 ,也适合广大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最新性表示严重的关切。虽然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变化不大,但在近五到十年内,整个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是惊人的。这本书在介绍高速光传输和网络架构时,明显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前沿。比如,关于相干检测技术在超100G系统中的应用细节、硅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乃至最新的空分复用(SDM)研究进展,书中几乎没有触及或者仅仅是一笔带过,使用了非常过时的技术术语和案例。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当前的研究生或初入职场的工程师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能误导读者去关注已经不再是主流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快速演进的领域里,一本教程如果不能紧跟技术脉搏,其价值就会迅速贬值。我不得不花大量额外的精力去查阅最新的期刊和标准文档来弥补书中缺失的“新内容”,这让这本书作为“主要教材”的地位岌岌可危。它更像是一个历史文献,而不是一个实用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简直是对阅读体验的一种折磨。字体大小不一致,段落间距混乱,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需要重新聚焦。更要命的是,图表的质量低劣得令人发指,很多关键数据和结构示意图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像是用老式传真机复印出来的,根本无法清晰辨认其中的细节。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猜测图表上那些黑乎乎的斑点到底代表什么,这极大地分散了我对正文内容的注意力。很多地方的公式推导过程也显得非常跳跃,似乎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对某些基础概念了如指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跳跃式”的讲解方式简直是噩梦。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更多地是把自己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倾倒出来,而完全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解。如果不是为了完成某个课程的指定阅读任务,我真的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扔到一边,去找一本排版和印刷质量更可靠的参考书来替代。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彻底解决这些基础的制作问题,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被这些低劣的硬件缺陷所掩盖。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非常值得称赞,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高级的非线性效应和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时,作者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是,这种深度是以牺牲大量实用性和工程实践指导为代价的。书中对各种先进的调制格式和光网络架构的介绍,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设计参数和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当涉及到DWDM系统的交叉干扰抑制时,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实际的仿真结果或者至少是一个可以用于建模的简化计算流程,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结果就是,我读完后虽然对“是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但面对“该怎么做”时,依然感到茫然无措,仿佛只是在看一本高深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教程”。教程的意义在于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这本书更像是一座横跨在两个独立岛屿之间的深渊,理论岛很壮观,实践岛很遥远,中间却没有一座坚固的桥梁。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提升实际工程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古板和晦涩,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上个世纪教科书”的味道。大量的长句和被动语态的使用,使得句子结构复杂冗长,常常需要反反复复读上两三遍才能捕捉到核心意思。在描述一些动态变化的过程时,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静态和僵硬,缺乏必要的动态描述和类比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例如,解释脉冲展宽的机理时,如果能用一些生动的图像或类比来描述光场在光纤中“拉长”的过程,效果一定会比书中那堆生涩的数学符号堆砌要好得多。我感觉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使用学术上最严谨但也是最不“亲民”的表达方式,这无疑大大抬高了非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在攻克语言难关,这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能稍微引入一些现代科普写作的技巧,哪怕只是在关键概念处增加一些口语化的解释,体验都会有天壤之别。
评分书中对实验和上机操作的指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于一本声称是“教程”的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尽管光纤通信的很多核心内容是偏理论的,但现代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书中提到了一些仿真软件,但仅限于软件名称的提及,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建立模型、设置参数、运行仿真以及解释输出结果的详细步骤指南。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描述去搭建一个简单的光纤链路模型,结果发现完全无从下手,因为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截图示例。这让人感觉作者仿佛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理论世界里,对工程实践中的“动手能力”需求毫无概念。如果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工科学生,那么它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贡献是零。一个好的教程应该提供脚手架,帮助学习者搭建起自己的实践平台,而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张理论蓝图,却没有提供任何工具和方法来将蓝图变为现实,这一点令人非常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