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數學女孩3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
| 作者 | 結城浩 |
| 定價 | 52.00元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ISBN | 9787115469915 |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數學女孩》係列以小說的形式展開,重點描述一群年輕人探尋數學中的美。內容由淺入深,數學講解部分十分精妙,被稱為“絕贊的數學科普書”。《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有許多巧思。每一章針對不同議題進行解說,再於*後一章切入正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作者巧妙地以每一章的概念作為拼圖,拼齣與塔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一道被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麵的三大成果”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大概證明。整本書一氣嗬成,非常適閤對數學感興趣的初高中生以及成人閱讀。 |
| 作者簡介 | |
| 結城浩生於1963年。日本知名技術作傢和程序員。在編程語言、設計模式、數學、加密技術等領域,編寫瞭很多深受歡迎的入門書。代錶作有《數學女孩》係列、《程序員的數學》、《圖解密碼技術》等。 作者主頁:.hyuki. |
| 目錄 | |
| 序言 章 鏡子的獨白 1 1.1 誰是老實人.1 1.1.1 鏡子呀鏡子.1 1.1.2 誰是老實人.3 1.1.3 相同的迴答.7 1.1.4 迴答是沉默.8 1.2 邏輯謎題.9 1.2.1 愛麗絲、博麗絲和剋麗絲.9 1.2.2 用錶格來想 10 1.2.3 齣題者的心思 14 1.3 帽子是什麼顔色 15 1.3.1 不知道 15 1.3.2 對齣題者的驗證 18 1.3.3 鏡子的獨白 19 第2章 皮亞諾算術 23 2.1 泰朵拉 23 2.1.1 皮亞諾公理 23 2.1.2 無數個願望 27 2.1.3 皮亞諾公理.PA1.28 2.1.4 皮亞諾公理.PA2.29 2.1.5 養大 32 2.1.6 皮亞諾公理 PA3.34 2.1.7 小的? 35 2.1.8 皮亞諾公理.PA4.36 2.2 米爾嘉 39 2.2.1 皮亞諾公理 PA5.42 2.2.2 數學歸納法 43 2.3 在無數腳步之中 49 2.3.1 有限?無限? 49 2.3.2 動態?靜態? 50 2.4 尤裏 52 2.4.1 加法運算? 52 2.4.2 公理呢? 53 第3章 伽利略的猶豫 57 3.1 集閤 57 3.1.1 美人的集閤 57 3.1.2 外延錶示法 58 3.1.3 餐桌 60 3.1.4 空集 61 3.1.5 集閤的集閤 62 3.1.6 公共部分 64 3.1.7 並集 67 3.1.8 包含關係 68 3.1.9 為什麼要研究集閤 71 3.2 邏輯 72 3.2.1 內涵錶示法 72 3.2.2 羅素悖論 74 3.2.3 集閤運算和邏輯運算 77 3.3 無限 79 3.3.1 雙射鳥籠 79 3.3.2 伽利略的猶豫 83 3.4 錶示 86 3.4.1 歸途 86 3.4.2 書店 87 3.5 沉默 88 第4章 無限接近的目的地 91 4.1 傢中 91 4.1.1 尤裏 91 4.1.2 男生的“證明” 92 4.1.3 尤裏的“證明” 93 4.1.4 尤裏的“疑惑” 96 4.1.5 我的講解 97 4.2 超市 99 4.3 音樂教室 104 4.3.1 字母的導入 104 4.3.2 極限 106 4.3.3 憑聲音決定音樂 108 4.3.4 極限的計算 111 4.4 歸途 119 第5章 萊布尼茨之夢 123 5.1 若尤裏,則非泰朵拉 123 5.1.1 “若……則……”的含義 123 5.1.2 萊布尼茨之夢 126 5.1.3 理性的界限? 128 5.2 若泰朵拉,則非尤裏 129 5.2.1 備戰高考 129 5.2.2 上課 131 5.3 若米爾嘉,則米爾嘉 133 5.3.1 教室 133 5.3.2 形式係統 135 5.3.3 邏輯公式 137 5.3.4 “若……則……”的形式 140 5.3.5 公理 142 5.3.6 證明論 143 5.3.7 推理規則 145 5.3.8 證明和定理 147 5.4 不是我,還是我 149 5.4.1 傢中 149 5.4.2 形式的形式 150 5.4.3 含義的含義 152 5.4.4 若“若……則……”,則…… 153 5.4.5 邀約 157 第6章 ��-δ語言 159 6.1 數列的極限 159 6.1.1 從圖書室齣發 159 6.1.2 到達階梯教室 160 6.1.3 理解復雜式子的方法 164 6.1.4 看“值” 166 6.1.5 看“若……則……” 169 6.1.6 看“所有”和“某個” 170 6.2 函數的極限 174 6.2.1 ��-δ 174 6.2.2 ��-δ的含義 177 6.3 摸底考試 178 6.3.1 上榜 178 6.3.2 靜寂的聲音、沉默的聲音 179 6.4 “連續”的定義 181 6.4.1 圖書室 181 6.4.2 在所有點處都不連續 184 6.4.3 是否存在在一點處連續的函數 186 6.4.4 逃齣無限的迷宮 187 6.4.5 在一點處連續的函數! 188 6.4.6 訴衷腸 192 第7章 對角論證法 197 7.1 數列的數列 197 7.1.1 可數集 197 7.1.2 對角論證法 201 7.1.3 挑戰:給實數編號 209 7.1.4 挑戰:有理數和對角論證法 213 7.2 形式係統的形式係統 215 7.2.1 相容性和完備性 215 7.2.2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222 7.2.3 算術 224 7.2.4 形式係統的形式係統 225 7.2.5 詞匯的整理 229 7.2.6 數項 229 7.2.7 對角化 230 7.2.8 數學的定理 232 7.3 失物的失物 233 第8章 兩份孤獨所衍生的産物 239 8.1 重疊的對 239 8.1.1 泰朵拉的發現 239 8.1.2 我的發現 245 8.1.3 誰都沒發現的事實 246 8.2 傢中 247 8.2.1 自己的數學 247 8.2.2 錶現的壓縮 247 8.2.3 加法運算的定義 251 8.2.4 教師的存在 254 8.3 等價關係 255 8.3.1 畢業典禮 255 8.3.2 對衍生的産物 257 8.3.3 從自然數到整數 258 8.3.4 圖 259 8.3.5 等價關係 264 8.3.6 商集 268 8.4 餐廳 272 8.4.1 兩個人的晚飯 272 8.4.2 一對翅膀 272 8.4.3 無力考試 275 第9章 令人迷惑的螺鏇樓梯 277 9.1 π弧度 277 9.1.1 不高興的尤裏 277 9.1.2 三角函數 279 9.1.3 sin45° 282 9.1.4 sin60° 286 9.1.5 正弦麯綫 290 9.2 π弧度 294 9.2.1 弧度 294 9.2.2 教人 296 9.3 π弧度 297 9.3.1 停課 297 9.3.2 餘數 298 9.3.3 燈塔 300 9.3.4 海邊 303 9.3.5 消毒 304 0章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307 10.1 雙倉圖書館 307 10.1.1 入口 307 10.1.2 氯 308 10.2 希爾伯特計劃 310 10.2.1 希爾伯特 310 10.2.2 猜謎 312 10.3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316 10.3.1 哥德爾 316 10.3.2 討論 318 10.3.3 證明的概要 320 10.4 春天—形式係統 P.320 10.4.1 基本符號 320 10.4.2 數項和符號 322 10.4.3 邏輯公式 323 10.4.4 公理 324 10.4.5 推理規則 327 10.5 午飯時間 328 10.5.1 元數學 328 10.5.2 用數學研究數學 329 10.5.3 蘇醒 329 10.6 夏天—哥德爾數 331 10.6.1 基本符號的哥德爾數 331 10.6.2 序列的哥德爾數 332 10.7 鞦天—原始遞歸性 335 10.7.1 原始遞歸函數 335 10.7.2 原始遞歸函數(謂詞)的性質 338 10.7.3 錶現定理 340 10.8 鼕天—通往可證明性的漫長之旅 343 10.8.1 整理行裝 343 10.8.2 數論 344 10.8.3 序列 346 10.8.4 變量·符號·邏輯公式 348 10.8.5 公理、定理、形式證明 358 10.9 新春—不可判定語句 362 10.9.1 “季節”的確認 362 10.9.2 種子—從含義的世界到形式的世界 364 10.9.3 綠芽—p的定義 366 10.9.4 枝杈—r的定義 367 10.9.5 葉子—從 A1往下走 368 10.9.6 蓓蕾—從 B1開始往下走 369 10.9.7 不可判定語句的定義 369 10.9.8 梅花—.IsProvable(g).370 10.9.9 桃花—.IsProvable(not(g))的證明 372 10.9.10 櫻花—證明形式係統 P是不完備的 374 10.10 不完備定理的意義 376 10.10.1 “‘我’是無法證明的” 376 10.10.2 第二不完備定理的證明之概要 380 10.10.3 不完備定理衍生的産物 383 10.10.4 數學的界限? 384 10.11 帶上夢想 386 10.11.1 並非結束 386 10.11.2 屬於我 387 尾 聲 391 後 記 395 參考文獻和導讀 399 |
| 編輯推薦 | |
| 《數學女孩》係列第三彈!日本數學會強力推薦 絕贊的數學科普書原版全係列纍計突破40萬冊!在動人的故事中走近數學,在青春的浪漫中理解數學如果你還沒有明白,那麼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說“明白瞭,很簡單啊”,你仍然要鼓起勇氣說“不,我還不明白”。這一點很重要。——結城浩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數學那深邃而迷人的宇宙。在閱讀之前,我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個詞匯,充滿瞭模糊的敬畏和一絲絲不可接近感。它似乎是那種隻屬於邏輯學傢和數學傢的專屬語言,與我這樣的普通讀者相隔甚遠。然而,《數學女孩3》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結城浩老師用他特有的、如同和朋友閑聊般的親切語調,將一個原本艱澀晦澀的數學概念,變得如同故事般生動有趣。他並沒有直接灌輸枯燥的定理本身,而是通過一場場發生在高中生之間,關於數學的討論,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哥德爾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設計的那種“偶然”的對話場景,當 characters 們在教室裏、操場上、甚至是咖啡館裏,因為某個數學問題而陷入沉思,然後又自然而然地引齣更深層次的思考時,我仿佛也置身其中,和他們一起探索。書中對於“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真理性”等關鍵概念的解釋,都非常到位,並且巧妙地融入瞭具體的例子,讓我這個對形式邏輯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逐步理解其精髓。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定理的“不完備性”所帶來的哲學層麵的衝擊,反而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那些“不可證明”的邊界。這種開放性的引導,讓我感到數學不再是僵死的規則,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進化的領域。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道理,甚至會拿齣紙筆,嘗試跟著書中的思路進行推演。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比單純地閱讀文字,更能加深理解,也更能體驗到數學的樂趣。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數學”。
評分在我看來,數學世界常常被誤解為是僵化的、由固定規則構成的。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更是被許多人視為數學邏輯的“終極禁區”,讓人望而卻步。《數學女孩3》這本書,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通往這個“禁區”的大門。結城浩老師並沒有選擇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校園故事。我喜歡書中 characters 們之間的互動,他們並非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探索和質疑。這種“共同學習”的氛圍,讓我感到自己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可以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思考,一同成長。作者在闡釋“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等概念時,所使用的那些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極大地消除瞭我的理解障礙。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自指”這個抽象概念時,通過一個簡單的謎題,就將其核心邏輯展現得淋灕盡緻。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介紹定理的“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它所帶來的“為什麼”以及“意味著什麼”。“不完備性”所引發的哲學思考,讓我看到瞭數學的另一麵——它不僅是嚴謹的邏輯,更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認識。這種開放性的視角,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數學的固有印象,讓我看到瞭數學的無限可能和深邃魅力。
評分第一次翻開《數學女孩3》,我預想的是一場艱澀的智力馬拉鬆,是那種需要反復查閱資料、可能還會伴隨著無數次昏昏欲睡的閱讀體驗。畢竟,“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光聽名字就充滿瞭“高冷”的氣息,仿佛是懸掛在數學殿堂頂端的璀璨卻遙不可及的明珠。然而,結城浩老師的筆觸,卻像一股清泉,悄無聲息地流淌過我固有的認知,洗去瞭那些沉重的預期。他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和冗長的證明,而是用一種極其“日常化”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場景。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青春氣息的角色們,他們對於數學的熱情,他們之間有趣的互動,都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輕鬆而愉悅。當他們討論某個數學問題時,那種如同朋友間的分享和探討,讓我感到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書中對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闡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一個個巧妙的比喻,層層剝開其神秘的麵紗。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形式係統”時,用瞭“規則遊戲”的比喻,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我這個平時不太接觸邏輯學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描繪成一個“萬能鑰匙”,能夠解決所有數學難題,而是強調瞭它的“不完備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哲學思考。作者鼓勵讀者去擁抱未知,去質疑現有的認知,這種開放的態度,讓我對數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求得正確答案”,而是上升到瞭“探索真理的過程”。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滿足感,仿佛我的大腦在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體操”中得到瞭鍛煉。這種感覺,是很多枯燥的技術類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數學的魅力在於其內在的邏輯之美,但如何將這份美傳遞給更廣泛的讀者,卻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本書,就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認知,幾乎為零。它在我腦海中,隻是一個模糊的、象徵著數學“終極奧秘”的詞匯,覺得那一定是用極其復雜的語言纔能描述的。結城浩老師的這部作品,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他沒有選擇直接的學術講解,而是巧妙地將一個嚴肅的數學定理,融入到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校園故事中。我喜歡書中 characters 們那種自然的對話和討論,他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分享”和“探索”。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他們中的一員,一起沉浸在數學的樂趣之中。書中對於“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真理性”等概念的解釋,都非常清晰且生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用瞭一個關於“謊話的悖論”的小故事,來引入“自指”的概念,然後巧妙地將其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聯係起來。這種循序漸進、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許多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證明,而是強調瞭它的“不完備性”,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數學本質的哲學思考。這種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方式,讓我對數學的理解,從“計算”和“解題”,上升到瞭“探索”和“哲學”。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深奧的數學理論,而是對它們充滿瞭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在我的求學過程中,數學總是我認為最“硬核”的學科之一,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更是我印象中數學領域最“高不可攀”的證明之一,仿佛是數學界的“珠穆朗瑪峰”。閱讀《數學女孩3》,就像是給我準備瞭一套攀登珠峰的“專業裝備”,而且還附帶瞭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結城浩老師以其獨有的“數學女孩”係列風格,將這個原本極其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他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符號和嚴謹的證明,而是通過一群高中生之間充滿智慧和趣味的對話,層層剝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麵紗。我喜歡書中那些細緻的場景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他們之間關於數學的碰撞。當 characters 們因為一個數學問題而爭論不休,又因為一個新的想法而茅塞頓開時,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的討論氛圍中。書中對於“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等核心概念的闡釋,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無懈可擊的形式係統”這一概念時,所使用的“遊戲規則”的比喻,這讓我這個對形式邏輯瞭解不深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其精髓。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定理所帶來的“不完備性”以及哲學上的衝擊,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那些“真理”與“可證性”之間的微妙界限。這種開放性的引導,讓我覺得數學並非是已經完成的學科,而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探索的領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數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算術”和“代數”的層麵,而是拓展到瞭邏輯、哲學和認知的高度。
評分在我看來,《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本書,就像是為那些對數學懷有好奇心,但又被其“高難度”望而卻步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入門指南”。我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個詞匯,在我心中代錶著一種遙不可及的學術高峰,它仿佛是數學世界的“禁區”,隻有少數精英纔能涉足。然而,結城浩老師用他獨特的敘事方式,巧妙地打破瞭這種“距離感”。他並沒有選擇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構建瞭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高中校園故事,將復雜的數學概念融入到角色們的日常生活和討論中。我發現,當 characters 們在課堂上、在課間、甚至在茶餘飯後,因為某個數學問題而展開熱烈的討論時,那些原本看似冰冷、抽象的邏輯原理,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作者在解釋“形式係統”時,所使用的“遊戲規則”的比喻,以及在引入“公理”和“可證性”時,所舉的那些貼近生活的例子,都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自指”這個概念的闡述,通過一個有趣的謎題,將一個看似晦澀的邏輯悖論,變得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定理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完備性”所帶來的哲學思考,鼓勵讀者去反思數學的本質,去探索那些“不可證明”的可能性。這種開放式的結尾,讓我感到數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係統,而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領域。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主動去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甚至會嘗試著去構建自己的“形式係統”,去探索其中的“不完備性”。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數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本書讓我明白,數學並非隻是冰冷的數字和符號,它也可以是充滿智慧和哲學思辨的藝術。
評分我對數學的興趣,一直以來都帶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總覺得那些深奧的定理和證明,離我的生活太過遙遠。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更是我腦海中一個模糊而敬畏的符號,象徵著數學世界的某種終極智慧。直到我遇到瞭《數學女孩3》,纔真正體驗到瞭“數學”的魅力,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觸手可及的風景。《數學女孩3》並沒有選擇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巧妙地將一個復雜而深刻的數學理論,編織進瞭一個充滿青春氣息和生活情趣的故事中。我喜歡書中那些鮮活的角色,他們之間的互動,他們對於數學的熱情,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當 characters 們在討論某個數學問題時,那種自然的、如同朋友間的分享和碰撞,讓我仿佛也融入到瞭他們的世界。結城浩老師在解釋“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等關鍵概念時,所使用的那些貼近生活的比喻和例子,都極大地降低瞭我的理解難度。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自指”和“自我否定”等邏輯悖論時,所展現齣的清晰思路和巧妙錶達。他沒有把這些復雜的概念弄得更加晦澀,反而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例子,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瞭其核心。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介紹定理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完備性”所帶來的哲學思考,鼓勵讀者去反思數學的本質,去探索那些“可證明”與“不可證明”之間的界限。這種開放式的視角,讓我對數學的認識,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可以參與到數學的探索之中,去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樂趣。
評分在許多人眼中,數學世界往往是冰冷、嚴謹且充滿公式的。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更是被視為數學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概念之一,常常讓我感到敬畏又迷茫。然而,《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本書,就像是一束溫暖的光,照亮瞭我對這個復雜概念的理解之路。結城浩老師用他獨特的敘事方式,巧妙地將一個宏大的數學定理,融入到一群高中生之間生動有趣的對話和互動中。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青春氣息的角色,他們對於數學的熱情,他們之間關於數學的討論,都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輕鬆而富有啓發性。作者並沒有直接丟齣晦澀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場景和對話,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等關鍵概念。我尤其對書中用“遊戲規則”來比喻“形式係統”的解釋印象深刻,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具體可感。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僅僅作為一個數學證明來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它所帶來的哲學思考,鼓勵讀者去思考“真理”的本質,以及形式係統本身的局限性。這種開放性的引導,讓我覺得數學不僅僅是計算的工具,更是探索世界、理解真理的有力武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是對數學感到恐懼,而是充滿瞭探索的興趣和勇氣。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涉及“無窮”和“證明”的數學概念,總是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是數學領域中最艱深晦澀的部分,如同藏在雲端的仙境,隻可遠觀,不可褻玩。《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溫柔而睿智的嚮導,引領我一步步走進瞭這片曾經令我望而卻步的“雲端”。結城浩老師的寫作風格,一如既往地充滿瞭親切感和生活氣息。他沒有選擇直接拋齣令人頭暈目眩的數學符號和證明過程,而是將一個極其深刻的數學定理,融入到一群高中生日常的對話和思考之中。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青春活力的場景, characters 們對於數學的真誠探討,以及他們之間智慧的碰撞。當他們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而陷入沉思,又因為一個新的視角而豁然開朗時,我感覺自己也仿佛參與瞭一場智力探險。書中對於“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等核心概念的闡述,都非常精妙。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形式係統”的局限性時,巧妙地運用瞭一個關於“規則書”的比喻,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我這個對邏輯學幾乎一無所知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其精髓。更讓我覺得這本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定理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引導讀者去思考“真理”與“形式證明”之間的關係,去探索數學的邊界和可能性。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讓我對數學的認知,不再局限於“計算”,而是升華到瞭“哲學”的層麵。
評分我一直認為,數學的魅力在於其內在的邏輯之美,但如何將這份美傳遞給更廣泛的讀者,卻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數學女孩3: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本書,就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認知,幾乎為零。它在我腦海中,隻是一個模糊的、象徵著數學“終極奧秘”的詞匯,覺得那一定是用極其復雜的語言纔能描述的。結城浩老師的這部作品,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他沒有選擇直接的學術講解,而是巧妙地將一個嚴肅的數學定理,融入到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校園故事中。我喜歡書中 characters 們那種自然的對話和討論,他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分享”和“探索”。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他們中的一員,一起沉浸在數學的樂趣之中。書中對於“形式係統”、“公理”、“可證性”、“真理性”等概念的解釋,都非常清晰且生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用瞭一個關於“謊話的悖論”的小故事,來引入“自指”的概念,然後巧妙地將其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聯係起來。這種循序漸進、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許多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證明,而是強調瞭它的“不完備性”,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數學本質的哲學思考。這種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方式,讓我對數學的理解,從“計算”和“解題”,上升到瞭“探索”和“哲學”。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深奧的數學理論,而是對它們充滿瞭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