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女孩3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9787115469915 人民邮电出版社 [日]结城浩

数学女孩3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9787115469915 人民邮电出版社 [日]结城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结城浩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
  • 逻辑学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形式系统
  • 递归论
  • 计算理论
  • 哲学
  • 科普
  • 结城浩
  • 人民邮电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9915
商品编码:2942939118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数学女孩3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作者 结城浩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69915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数学女孩》系列以小说的形式展开,重点描述一群年轻人探寻数学中的美。内容由浅入深,数学讲解部分十分精妙,被称为“绝赞的数学科普书”。《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许多巧思。每一章针对不同议题进行解说,再于*后一章切入正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作者巧妙地以每一章的概念作为拼图,拼出与塔斯基的形式语言的真理论、图灵机和判定问题一道被誉为“现代逻辑科学在哲学方面的三大成果”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大概证明。整本书一气呵成,非常适合对数学感兴趣的初高中生以及成人阅读。

   作者简介
结城浩生于1963年。日本知名技术作家和程序员。在编程语言、设计模式、数学、加密技术等领域,编写了很多深受欢迎的入门书。代表作有《数学女孩》系列、《程序员的数学》、《图解密码技术》等。 作者主页:.hyuki.

   目录
序言

章 镜子的独白 1

1.1 谁是老实人.1

1.1.1 镜子呀镜子.1

1.1.2 谁是老实人.3

1.1.3 相同的回答.7

1.1.4 回答是沉默.8

1.2 逻辑谜题.9

1.2.1 爱丽丝、博丽丝和克丽丝.9

1.2.2 用表格来想 10

1.2.3 出题者的心思 14

1.3 帽子是什么颜色 15

1.3.1 不知道 15

1.3.2 对出题者的验证 18

1.3.3 镜子的独白 19

第2章 皮亚诺算术 23

2.1 泰朵拉 23

2.1.1 皮亚诺公理 23

2.1.2 无数个愿望 27

2.1.3 皮亚诺公理.PA1.28

2.1.4 皮亚诺公理.PA2.29

2.1.5 养大 32

2.1.6 皮亚诺公理 PA3.34

2.1.7 小的? 35

2.1.8 皮亚诺公理.PA4.36

2.2 米尔嘉 39

2.2.1 皮亚诺公理 PA5.42

2.2.2 数学归纳法 43

2.3 在无数脚步之中 49

2.3.1 有限?无限? 49

2.3.2 动态?静态? 50

2.4 尤里 52

2.4.1 加法运算? 52

2.4.2 公理呢? 53

第3章 伽利略的犹豫 57

3.1 集合 57

3.1.1 美人的集合 57

3.1.2 外延表示法 58

3.1.3 餐桌 60

3.1.4 空集 61

3.1.5 集合的集合 62

3.1.6 公共部分 64

3.1.7 并集 67

3.1.8 包含关系 68

3.1.9 为什么要研究集合 71

3.2 逻辑 72

3.2.1 内涵表示法 72

3.2.2 罗素悖论 74

3.2.3 集合运算和逻辑运算 77

3.3 无限 79

3.3.1 双射鸟笼 79

3.3.2 伽利略的犹豫 83

3.4 表示 86

3.4.1 归途 86

3.4.2 书店 87

3.5 沉默 88

第4章 无限接近的目的地 91

4.1 家中 91

4.1.1 尤里 91

4.1.2 男生的“证明” 92

4.1.3 尤里的“证明” 93

4.1.4 尤里的“疑惑” 96

4.1.5 我的讲解 97

4.2 超市 99

4.3 音乐教室 104

4.3.1 字母的导入 104

4.3.2 极限 106

4.3.3 凭声音决定音乐 108

4.3.4 极限的计算 111

4.4 归途 119

第5章 莱布尼茨之梦 123

5.1 若尤里,则非泰朵拉 123

5.1.1 “若……则……”的含义 123

5.1.2 莱布尼茨之梦 126

5.1.3 理性的界限? 128

5.2 若泰朵拉,则非尤里 129

5.2.1 备战高考 129

5.2.2 上课 131

5.3 若米尔嘉,则米尔嘉 133

5.3.1 教室 133

5.3.2 形式系统 135

5.3.3 逻辑公式 137

5.3.4 “若……则……”的形式 140

5.3.5 公理 142

5.3.6 证明论 143

5.3.7 推理规则 145

5.3.8 证明和定理 147

5.4 不是我,还是我 149

5.4.1 家中 149

5.4.2 形式的形式 150

5.4.3 含义的含义 152

5.4.4 若“若……则……”,则…… 153

5.4.5 邀约 157

第6章 ��-δ语言 159

6.1 数列的极限 159

6.1.1 从图书室出发 159

6.1.2 到达阶梯教室 160

6.1.3 理解复杂式子的方法 164

6.1.4 看“值” 166

6.1.5 看“若……则……” 169

6.1.6 看“所有”和“某个” 170

6.2 函数的极限 174

6.2.1 ��-δ 174

6.2.2 ��-δ的含义 177

6.3 摸底考试 178

6.3.1 上榜 178

6.3.2 静寂的声音、沉默的声音 179

6.4 “连续”的定义 181

6.4.1 图书室 181

6.4.2 在所有点处都不连续 184

6.4.3 是否存在在一点处连续的函数 186

6.4.4 逃出无限的迷宫 187

6.4.5 在一点处连续的函数! 188

6.4.6 诉衷肠 192

第7章 对角论证法 197

7.1 数列的数列 197

7.1.1 可数集 197

7.1.2 对角论证法 201

7.1.3 挑战:给实数编号 209

7.1.4 挑战:有理数和对角论证法 213

7.2 形式系统的形式系统 215

7.2.1 相容性和完备性 215

7.2.2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222

7.2.3 算术 224

7.2.4 形式系统的形式系统 225

7.2.5 词汇的整理 229

7.2.6 数项 229

7.2.7 对角化 230

7.2.8 数学的定理 232

7.3 失物的失物 233

第8章 两份孤独所衍生的产物 239

8.1 重叠的对 239

8.1.1 泰朵拉的发现 239

8.1.2 我的发现 245

8.1.3 谁都没发现的事实 246

8.2 家中 247

8.2.1 自己的数学 247

8.2.2 表现的压缩 247

8.2.3 加法运算的定义 251

8.2.4 教师的存在 254

8.3 等价关系 255

8.3.1 毕业典礼 255

8.3.2 对衍生的产物 257

8.3.3 从自然数到整数 258

8.3.4 图 259

8.3.5 等价关系 264

8.3.6 商集 268

8.4 餐厅 272

8.4.1 两个人的晚饭 272

8.4.2 一对翅膀 272

8.4.3 无力考试 275

第9章 令人迷惑的螺旋楼梯 277

9.1 π弧度 277

9.1.1 不高兴的尤里 277

9.1.2 三角函数 279

9.1.3 sin45° 282

9.1.4 sin60° 286

9.1.5 正弦曲线 290

9.2 π弧度 294

9.2.1 弧度 294

9.2.2 教人 296

9.3 π弧度 297

9.3.1 停课 297

9.3.2 余数 298

9.3.3 灯塔 300

9.3.4 海边 303

9.3.5 消毒 304

0章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307

10.1 双仓图书馆 307

10.1.1 入口 307

10.1.2 氯 308

10.2 希尔伯特计划 310

10.2.1 希尔伯特 310

10.2.2 猜谜 312

10.3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316

10.3.1 哥德尔 316

10.3.2 讨论 318

10.3.3 证明的概要 320

10.4 春天—形式系统 P.320

10.4.1 基本符号 320

10.4.2 数项和符号 322

10.4.3 逻辑公式 323

10.4.4 公理 324

10.4.5 推理规则 327

10.5 午饭时间 328

10.5.1 元数学 328

10.5.2 用数学研究数学 329

10.5.3 苏醒 329

10.6 夏天—哥德尔数 331

10.6.1 基本符号的哥德尔数 331

10.6.2 序列的哥德尔数 332

10.7 秋天—原始递归性 335

10.7.1 原始递归函数 335

10.7.2 原始递归函数(谓词)的性质 338

10.7.3 表现定理 340

10.8 冬天—通往可证明性的漫长之旅 343

10.8.1 整理行装 343

10.8.2 数论 344

10.8.3 序列 346

10.8.4 变量·符号·逻辑公式 348

10.8.5 公理、定理、形式证明 358

10.9 新春—不可判定语句 362

10.9.1 “季节”的确认 362

10.9.2 种子—从含义的世界到形式的世界 364

10.9.3 绿芽—p的定义 366

10.9.4 枝杈—r的定义 367

10.9.5 叶子—从 A1往下走 368

10.9.6 蓓蕾—从 B1开始往下走 369

10.9.7 不可判定语句的定义 369

10.9.8 梅花—.IsProvable(g).370

10.9.9 桃花—.IsProvable(not(g))的证明 372

10.9.10 樱花—证明形式系统 P是不完备的 374

10.10 不完备定理的意义 376

10.10.1 “‘我’是无法证明的” 376

10.10.2 第二不完备定理的证明之概要 380

10.10.3 不完备定理衍生的产物 383

10.10.4 数学的界限? 384

10.11 带上梦想 386

10.11.1 并非结束 386

10.11.2 属于我 387

尾 声 391

后 记 395

参考文献和导读 399


   编辑推荐
《数学女孩》系列第三弹!日本数学会强力推荐 绝赞的数学科普书原版全系列累计突破40万册!在动人的故事中走近数学,在青春的浪漫中理解数学如果你还没有明白,那么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说“明白了,很简单啊”,你仍然要鼓起勇气说“不,我还不明白”。这一点很重要。——结城浩

   文摘

   序言

《数理逻辑的迷人世界:探索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奥秘》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精彩纷呈的数理逻辑探索之旅,聚焦于逻辑学中最深刻、最具颠覆性的发现之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我们将拨开笼罩在数学和逻辑学根基之上的迷雾,深入理解这些定理所揭示的数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对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知识边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形式化世界的基石——从公理到证明 在深入探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之前,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对形式化数学系统的基本认知。这一章将回顾数学的根基,介绍公理化方法的思想。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始,我们追溯数学家们如何试图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公理化,建立起一套严谨的演绎推理体系。我们将详细解释什么是公理(axioms)——那些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基本命题,以及什么是推理规则(inference rules)——用于从公理推导出新命题的规则。 我们将以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皮亚诺算术公理系统,来展示如何构建一个形式化的系统。我们会解释系统中符号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逻辑规则进行符号演算,从而生成合法的证明。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枯燥的符号操作,更是智力与逻辑的较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我们会强调形式化系统的目标:消除歧义,确保推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然而,任何形式化的系统都离不开其描述的“世界”。在本章的最后,我们会引入“模型”(model)的概念。模型是将形式系统中的符号与我们现实世界或数学对象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个模型使得形式系统中的命题可以被解释为关于该模型的真假命题。我们将探讨,一个形式系统是否能够被它自身的模型所“满足”(satisfy),以及这种满足的概念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一致性与完备性——形式系统的两大理想 在形式化数学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理想品质:一致性(consistency)和完备性(completeness)。本章将深入阐述这两个概念,并为理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奠定基础。 一致性是形式系统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一致的系统意味着它不会推导出矛盾,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不可能同时证明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例如,一个一致的数学系统不会既证明“1+1=2”又证明“1+1≠2”。一致性是数学可信度的基石。如果一个系统不一致,那么它就毫无价值,因为它可以推导出任何命题,包括荒谬的结论。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和证明一个系统的元数学(metamathematical)性质,如一致性。 完备性则意味着一个形式系统能够证明其领域内的所有真命题。也就是说,对于系统所能表达的任何命题,该系统要么能够证明它为真,要么能够证明它为假。换句话说,一个完备的系统不会遗漏任何可以被它表达的真理。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完备性的概念,例如在一阶逻辑的某些片段中,我们能够找到完备的推理系统。 本章的重点在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正是关于这两个看似美好的理想的严酷现实。它们揭示了,即使是最强大的形式系统,也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将初步引入“不可判定的命题”(undecidable proposition)的概念,即在某个形式系统中,无法被证明为真也无法被证明为假,但它本身却是真命题的概念,这预示着完备性的困境。 第三章:哥德尔的洞见——形式系统的内在局限 本章将正式进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核心。我们将逐步揭示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在1931年提出的两个震撼数学界的定理。 第一个不完备定理指出:任何包含初等算术(例如自然数及其加法、乘法运算)的相容(consistent)形式系统,都存在无法在该系统中被证明为真也无法被证明为假的命题。换句话说,在任何足够强大的、不自相矛盾的形式系统中,总有一些真理是系统本身无法证明的。我们将通过一个直观的类比来解释这个定理的含义。想象一个语言,如果它足够强大,能够描述它自身的句子,那么就可能出现“这句话是假的”这样的自我指涉句子。哥德尔巧妙地将这种思路应用到了数学证明上。 我们将简要介绍哥德尔编码(Gödel numbering)的思想,这是理解第一个不完备定理的关键。通过将数学语句和证明过程转化为一系列数字,哥德尔使得数学系统能够“谈论”自身。由此,他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命题,其含义大致相当于:“这个命题在当前形式系统中是不可证明的。” 如果这个命题可以被证明,那么它就与其自身的含义相矛盾,从而使得系统不一致。因此,它必须是不可证明的。但如果它不可证明,那么根据其自身的含义,它就应该是真的。这就揭示了系统无法涵盖所有真理。 第二个不完备定理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形式系统局限性的认识。它指出:任何包含初等算术的相容形式系统,都无法在其自身内部证明其自身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确信一个数学体系的无矛盾性,我们就必须借助一个比它更强大的、并且我们已经确信其一致性的外部系统。这一发现对数学基础的可靠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意味着,数学的一致性不能完全在数学内部得到保证,这打破了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等人曾经寄望的,通过纯粹的数学方法为数学建立起绝对可靠的基石的梦想。 本章的重点在于让读者理解这两个定理的普遍性意义,它们不仅适用于特定的算术系统,也适用于任何包含算术且足够强大的逻辑系统。 第四章:影响深远——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数学与哲学回响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出现,不仅仅是数学逻辑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在哲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我们对知识本质的认知上引发了深远的影响。 在数学内部,这些定理迫使数学家们重新审视数学基础的可靠性。它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数学问题(例如,数学上的某些猜想)可能永远无法被证明或证伪。这催生了对不同数学公理系统(如ZFC集合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什么可以被认为是数学真理”的更细致的哲学思考。 在哲学领域,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被视为对形式主义(formalism)和逻辑主义(logicism)的沉重打击。它们挑战了“数学知识是完全可形式化且可以被完全把握”的观念。一些哲学家认为,这表明人类心智的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任何形式化的逻辑系统,或者说,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直觉在数学发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会探讨这些定理如何引发关于“思维是否可以被完全模拟”的争论,以及它们与图灵机(Turing machine)和可计算性理论(computability theory)之间的联系。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与停机问题(halting problem)等不可判定问题紧密相关。它们表明,在任何足够强大的计算模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是无法通过算法解决的。这划定了计算机智能的理论边界,同时也启发了人工智能研究者对智能的本质和限制的思考。 本章还将探讨,这些定理是否意味着绝对真理的不可企及,或者是否只是揭示了特定形式化系统的局限性。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哥德尔的发现,并鼓励读者形成自己对这些深刻问题的理解。 第五章:探索与延伸——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现代视角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提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们仍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延伸。本章将带领读者了解一些相关的现代发展和研究方向。 我们将介绍模型论(Model Theory)在理解不完备性方面扮演的角色。模型论研究数学结构和它们的模型,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分析形式系统的性质,包括它们的不完备性。例如,非标准算术模型(non-standard arithmetic models)的发现,形象地展示了存在着与标准自然数模型不同的、但同样满足算术公理的模型,这些模型的存在本身就与哥德尔定理的含义息息相关。 我们还将触及证明论(Proof Theory)的研究。证明论致力于理解证明的结构和性质,它试图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构建更“有效”或更“简明”的证明。虽然哥德尔定理表明不可能存在完全完备的系统,但证明论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推进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本章还会简要介绍可判定性(Decidability)与不可判定性(Undecidability)在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的研究。哥德尔定理所揭示的不可判定命题,只是众多不可判定问题中的一类。我们将提及一些其他的著名不可判定问题,例如判定一个逻辑公式在某个模型中是否为真等,并探讨这些问题对计算理论和人工智能的意义。 最后,本章将鼓励读者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思想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对科学理论的局限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人类知识的边界进行反思。通过理解这些定理,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魅力,也能以更审慎和开放的态度面对知识的探索与构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数学的兴趣,一直以来都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总觉得那些深奥的定理和证明,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更是我脑海中一个模糊而敬畏的符号,象征着数学世界的某种终极智慧。直到我遇到了《数学女孩3》,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风景。《数学女孩3》并没有选择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巧妙地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数学理论,编织进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故事中。我喜欢书中那些鲜活的角色,他们之间的互动,他们对于数学的热情,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当 characters 们在讨论某个数学问题时,那种自然的、如同朋友间的分享和碰撞,让我仿佛也融入到了他们的世界。结城浩老师在解释“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等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贴近生活的比喻和例子,都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难度。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自指”和“自我否定”等逻辑悖论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思路和巧妙表达。他没有把这些复杂的概念弄得更加晦涩,反而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其核心。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定理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完备性”所带来的哲学思考,鼓励读者去反思数学的本质,去探索那些“可证明”与“不可证明”之间的界限。这种开放式的视角,让我对数学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可以参与到数学的探索之中,去感受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涉及“无穷”和“证明”的数学概念,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数学领域中最艰深晦涩的部分,如同藏在云端的仙境,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温柔而睿智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了这片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云端”。结城浩老师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地充满了亲切感和生活气息。他没有选择直接抛出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符号和证明过程,而是将一个极其深刻的数学定理,融入到一群高中生日常的对话和思考之中。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场景, characters 们对于数学的真诚探讨,以及他们之间智慧的碰撞。当他们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而陷入沉思,又因为一个新的视角而豁然开朗时,我感觉自己也仿佛参与了一场智力探险。书中对于“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等核心概念的阐述,都非常精妙。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形式系统”的局限性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关于“规则书”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我这个对逻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其精髓。更让我觉得这本书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定理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真理”与“形式证明”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数学的边界和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对数学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计算”,而是升华到了“哲学”的层面。

评分

在我看来,数学世界常常被误解为是僵化的、由固定规则构成的。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更是被许多人视为数学逻辑的“终极禁区”,让人望而却步。《数学女孩3》这本书,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禁区”的大门。结城浩老师并没有选择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校园故事。我喜欢书中 characters 们之间的互动,他们并非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质疑。这种“共同学习”的氛围,让我感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可以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思考,一同成长。作者在阐释“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等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巧妙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极大地消除了我的理解障碍。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自指”这个抽象概念时,通过一个简单的谜题,就将其核心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定理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它所带来的“为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不完备性”所引发的哲学思考,让我看到了数学的另一面——它不仅是严谨的逻辑,更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识。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数学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数学的无限可能和深邃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数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逻辑之美,但如何将这份美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本书,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认知,几乎为零。它在我脑海中,只是一个模糊的、象征着数学“终极奥秘”的词汇,觉得那一定是用极其复杂的语言才能描述的。结城浩老师的这部作品,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没有选择直接的学术讲解,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严肃的数学定理,融入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故事中。我喜欢书中 characters 们那种自然的对话和讨论,他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分享”和“探索”。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起沉浸在数学的乐趣之中。书中对于“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真理性”等概念的解释,都非常清晰且生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用了一个关于“谎话的悖论”的小故事,来引入“自指”的概念,然后巧妙地将其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联系起来。这种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证明,而是强调了它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数学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方式,让我对数学的理解,从“计算”和“解题”,上升到了“探索”和“哲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深奥的数学理论,而是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数学总是我认为最“硬核”的学科之一,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更是我印象中数学领域最“高不可攀”的证明之一,仿佛是数学界的“珠穆朗玛峰”。阅读《数学女孩3》,就像是给我准备了一套攀登珠峰的“专业装备”,而且还附带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结城浩老师以其独有的“数学女孩”系列风格,将这个原本极其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符号和严谨的证明,而是通过一群高中生之间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对话,层层剥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面纱。我喜欢书中那些细致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之间关于数学的碰撞。当 characters 们因为一个数学问题而争论不休,又因为一个新的想法而茅塞顿开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讨论氛围中。书中对于“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等核心概念的阐释,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无懈可击的形式系统”这一概念时,所使用的“游戏规则”的比喻,这让我这个对形式逻辑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其精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定理所带来的“不完备性”以及哲学上的冲击,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那些“真理”与“可证性”之间的微妙界限。这种开放性的引导,让我觉得数学并非是已经完成的学科,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领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数学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算术”和“代数”的层面,而是拓展到了逻辑、哲学和认知的高度。

评分

在许多人眼中,数学世界往往是冰冷、严谨且充满公式的。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更是被视为数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常常让我感到敬畏又迷茫。然而,《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本书,就像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对这个复杂概念的理解之路。结城浩老师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一个宏大的数学定理,融入到一群高中生之间生动有趣的对话和互动中。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角色,他们对于数学的热情,他们之间关于数学的讨论,都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富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直接丢出晦涩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等关键概念。我尤其对书中用“游戏规则”来比喻“形式系统”的解释印象深刻,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体可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仅仅作为一个数学证明来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它所带来的哲学思考,鼓励读者去思考“真理”的本质,以及形式系统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开放性的引导,让我觉得数学不仅仅是计算的工具,更是探索世界、理解真理的有力武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和勇气。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数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逻辑之美,但如何将这份美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本书,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认知,几乎为零。它在我脑海中,只是一个模糊的、象征着数学“终极奥秘”的词汇,觉得那一定是用极其复杂的语言才能描述的。结城浩老师的这部作品,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没有选择直接的学术讲解,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严肃的数学定理,融入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故事中。我喜欢书中 characters 们那种自然的对话和讨论,他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分享”和“探索”。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起沉浸在数学的乐趣之中。书中对于“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真理性”等概念的解释,都非常清晰且生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用了一个关于“谎话的悖论”的小故事,来引入“自指”的概念,然后巧妙地将其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联系起来。这种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证明,而是强调了它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数学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方式,让我对数学的理解,从“计算”和“解题”,上升到了“探索”和“哲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深奥的数学理论,而是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在我看来,《数学女孩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本书,就像是为那些对数学怀有好奇心,但又被其“高难度”望而却步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我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个词汇,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遥不可及的学术高峰,它仿佛是数学世界的“禁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涉足。然而,结城浩老师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巧妙地打破了这种“距离感”。他并没有选择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高中校园故事,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融入到角色们的日常生活和讨论中。我发现,当 characters 们在课堂上、在课间、甚至在茶余饭后,因为某个数学问题而展开热烈的讨论时,那些原本看似冰冷、抽象的逻辑原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在解释“形式系统”时,所使用的“游戏规则”的比喻,以及在引入“公理”和“可证性”时,所举的那些贴近生活的例子,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指”这个概念的阐述,通过一个有趣的谜题,将一个看似晦涩的逻辑悖论,变得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定理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完备性”所带来的哲学思考,鼓励读者去反思数学的本质,去探索那些“不可证明”的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感到数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领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主动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甚至会尝试着去构建自己的“形式系统”,去探索其中的“不完备性”。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本书让我明白,数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符号,它也可以是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辨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数学那深邃而迷人的宇宙。在阅读之前,我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个词汇,充满了模糊的敬畏和一丝丝不可接近感。它似乎是那种只属于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的专属语言,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相隔甚远。然而,《数学女孩3》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结城浩老师用他特有的、如同和朋友闲聊般的亲切语调,将一个原本艰涩晦涩的数学概念,变得如同故事般生动有趣。他并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定理本身,而是通过一场场发生在高中生之间,关于数学的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哥德尔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设计的那种“偶然”的对话场景,当 characters 们在教室里、操场上、甚至是咖啡馆里,因为某个数学问题而陷入沉思,然后又自然而然地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时,我仿佛也置身其中,和他们一起探索。书中对于“形式系统”、“公理”、“可证性”、“真理性”等关键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并且巧妙地融入了具体的例子,让我这个对形式逻辑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其精髓。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定理的“不完备性”所带来的哲学层面的冲击,反而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那些“不可证明”的边界。这种开放性的引导,让我感到数学不再是僵死的规则,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进化的领域。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道理,甚至会拿出纸笔,尝试跟着书中的思路进行推演。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比单纯地阅读文字,更能加深理解,也更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数学”。

评分

第一次翻开《数学女孩3》,我预想的是一场艰涩的智力马拉松,是那种需要反复查阅资料、可能还会伴随着无数次昏昏欲睡的阅读体验。毕竟,“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光听名字就充满了“高冷”的气息,仿佛是悬挂在数学殿堂顶端的璀璨却遥不可及的明珠。然而,结城浩老师的笔触,却像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流淌过我固有的认知,洗去了那些沉重的预期。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冗长的证明,而是用一种极其“日常化”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场景。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角色们,他们对于数学的热情,他们之间有趣的互动,都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当他们讨论某个数学问题时,那种如同朋友间的分享和探讨,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书中对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阐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个个巧妙的比喻,层层剥开其神秘的面纱。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形式系统”时,用了“规则游戏”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这个平时不太接触逻辑学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描绘成一个“万能钥匙”,能够解决所有数学难题,而是强调了它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哲学思考。作者鼓励读者去拥抱未知,去质疑现有的认知,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对数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求得正确答案”,而是上升到了“探索真理的过程”。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仿佛我的大脑在一次又一次的“头脑体操”中得到了锻炼。这种感觉,是很多枯燥的技术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