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
定价:139.00元
作者:尤政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80887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未来是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重量轻,体积小,性能好,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可进行编队、组网以及形成虚拟卫星的微纳卫星将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一类重要航天装备。《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在系统介绍了作者尤政研制的空间微系统,如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磁强计、微型惯性测量单元、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微推进器与微继电器等。《微米纳米技术丛书》丛书作者以总装备部科技委相关专家组为主体基于大量***的科技成果为背景内容体现我国该领域诸多突破性的进展吸收外同行专家的智慧编写而成充分体现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传承该行业的技术知识指导以后的相关科技工作《RF MEMS器件设计、加工和应用》《微米纳米器件测试技术》《聚合物微纳制造技术》《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MEMS传感器接口ASIC集成技术》《微米纳米器件封装技术》《微型惯性器件及系统技术》《MEMS集成设计技术及应用》《微米纳米器件设计》
内容提要
近年来,以M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发展迅速,《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在系统介绍了作者尤政研制的空间微系统,如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磁强计、微型惯性测量单元、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微推进器与微继电器等,在此基础上,《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详述了作者主持研制我国颗纳卫星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在轨运行的相关核心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阅读《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的经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挑战与机遇”的深入剖析。他并没有回避微纳卫星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材料的可靠性、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能源供应的限制,以及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下如何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等等。他用相当篇幅描述了科研人员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我理解到,每一个微小的元器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试验和优化。而且,作者还非常前瞻性地指出了微纳卫星在商业航天、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乃至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他生动地描绘了微纳卫星网络如何能够实现更频繁、更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为灾害预警、资源监测提供更及时的数据支持;也描绘了它们在构建低成本的太空互联网、支持科学实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在见证一场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科技革命。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挺讨喜,不是那种死板的学术专著,而是带有一些插画和图表,让视觉体验更轻松。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微纳卫星的有效载荷”这一章节,虽然我对具体载荷的原理不是非常懂,但作者描绘的场景太有想象力了!比如,他提到了如何将各种传感器、相机甚至微型化的科学仪器集成到只有几公斤重的小型卫星上,然后送入太空进行地球观测、科学研究,甚至还可以作为通信的中继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太空中静静运行的小精灵,默默地收集着数据,为我们描绘出更清晰的地球图像,或者为遥远的通信提供支持。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微纳卫星载荷,以及它们在不同任务中的应用,比如光学遥感、雷达成像、空间科学探测等等。他甚至还探讨了成本效益的问题,说明了微纳卫星如何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一些传统大型卫星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对于推动太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未来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太空眼睛”呢?
评分拿到这本《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的作者竟然是我的老同学,这真是太有缘了!说实话,我一直对航天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小巧精密的玩意儿,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些熟悉的、带着几分幽默的序言,瞬间拉近了我和书之间的距离。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对“微系统”和“微纳卫星”这些词汇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概念,但作者的文字却非常有条理,循序渐进地为我这个门外汉揭开了迷雾。他没有上来就堆砌一堆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微电子技术如何与航天器结合,以及微纳卫星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挑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微型化”的探讨,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将原本庞大复杂的设备压缩到微观尺度,这简直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缩身术”表演。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和发展趣闻,也让原本枯燥的技术讲解变得妙趣横生,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探索宇宙的伟大创想。读完第一部分,我对微纳卫星的整体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太空探索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这本《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的阅读体验中。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工程师,对很多专业细节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用了一种“故事化”的叙述,将那些冰冷的技术概念融入到了具体的研究场景和应用案例中。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微纳卫星的设计哲学”的阐述,他强调了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做出最优化的选择,比如在功耗、体积、重量以及功能之间取得平衡。他甚至还分享了一些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趣事和教训,让这些技术细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实践的温度。读完这本书,我对微纳卫星的印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小卫星”,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集成了尖端技术、承载着人类探索梦想的“太空积木”,它们可以灵活组合,应对各种挑战,为人类的太空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趋势有一定关注度的读者,我在翻阅《空间微系统与微纳卫星》时,对其中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尤其感到振奋。作者不仅回顾了微纳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他大胆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记住了几个关键词:星座组网、人工智能集成、以及更强的自主性。他解释了为什么将成百上千颗微纳卫星组成一个庞大的星座,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和数据的高效传输,这对于构建未来的太空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他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在微纳卫星的设计、运行和数据处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让这些小家伙们变得更加“聪明”,能够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大大减轻地面控制的压力。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幅画面:未来的太空不再是少数巨型航天器的舞台,而是由无数协同工作的微纳卫星组成的智能网络,它们像勤劳的蜂群,在太空中默默地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