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定价:39.80元
作者:高德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2011089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用倒立的姿态观照未来的思辨之书,为你呈现超乎想象的时代图景;作者高德著有《洗脑术》《自控力》等超级畅销书,累计已逾千万,该书是其重磅推出的年度新作;通俗演义起源于道金斯、爆红于网络时代的前沿理念——迷因学,为你揭示隐藏在纷繁世相背后的文化密码;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唯有洞察趋势、把握潮流的人才能尽享时间红利。
内容提要
作为生物圈的老大,人类已经习惯了主宰这个星球,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头顶还有一个“信息圈”的存在,而且它就像幽灵一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在对待信息和技术的态度上,我们一直超级自信,就像对待圈养动物一样对它们评头论足,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定义不同信息的用途,好像我们无比熟知它们的本质。可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确信人类是自己的主人呢?
在迷因面前,我们可能只是“渺小的细菌”,就好像终于发现了显微镜的存在,开始了对造物主的试探。
目录
章 迷因:信息的复制、变异和演化
◎信息永恒
◎复制我,传播我
◎谁才是你的主人
◎积极的迷因和消极的迷因
第二章 迷因关系学:战胜根深蒂固的自私
◎为什么“好人”越来越少
◎自私性——基因遗传的选择
◎纷争不停——实现双赢为何这么难
◎信任和怀疑
第三章 迷因与流行:偶像的产生和消亡
◎迷因是流行的引爆点
◎?让我们来戳破神话
◎公众事件的制造
◎促因和情感倾向
◎你红了,但并不是天生就有感染力
◎“情绪植入”的秘密
第四章 迷因营销学:把用户变成你的服务生
◎永远停不下来的“病毒式营销”
◎口碑是怎样炼成的
◎谈论和分享——关注力无价
◎名人效应为何总是奏效
◎不确定性:迷因的测不准定律
第五章 迷因经济学:精英俱乐部统治世界
◎大萧条总会发生
◎告别免费经济
◎货币的价值与人心
◎60亿人和100人俱乐部
第六章 迷因与商业:消费主义在欢唱
◎“双11”:全民疯狂的秘密
◎非理性时代
◎信息过量,为什么人仍然无知
◎大数据时代,我们无处可逃
第七章 迷因与互联网:逃离拇指上的世界
◎互联网:信息帝国在扩张
◎网络迷因
◎我们更聪明还是更愚蠢了
◎虚拟世界的规则
◎自由的代价
第八章 迷因与技术:危险的人工智能
◎第七种生命体
◎技术的复制和演化
◎两种文明:技术与人类
◎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第九章 文化迷因:思想的传染性
◎为什么会有文化冲突
◎族群和各自的文化属性
◎把乌合之众变成一支军队
◎集体的自我洗脑
第十章 迷因与未来:看到人类的明天
◎倒塌的“金字塔结构”
◎迷因是秩序的受益者,但它在创造无序
◎数字社会
◎身份危机
后记
作者介绍
高德
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一直从事管理及商业咨询工作,为全球上千家企业以及多国的部门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服务。尤其在管理的计划、决策与执行环节,作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都接受过他的指导。著有《洗脑术》、《信仰》、《常识赢天下》等畅销书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做《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它其实是一本关于信息传播和社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更像是在探讨我们是如何在各种信息洪流中做出选择,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选择的“引子”。作者高德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迷因”概念具体化,让我这种对概念性理论不太感冒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里不像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突然爱上某个品牌,为什么某个观点会在朋友圈迅速传播,又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别人的推荐而购买某件商品。高德并没有直接给出“迷因”是什么的定义,而是通过剥洋葱的方式,一层层揭示其运作机制。他会从个体心理出发,分析从众心理、认知失调、信任机制等,然后再延伸到群体行为,比如网络社群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甚至是一些社会热点的形成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锚定效应”和“确认偏误”的解释,它们就像是打开了我对自身决策过程的“上帝视角”,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被某些信息“锚定”,又如何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大型的“找茬游戏”,只不过这次我找的是信息传播中的“漏洞”和“规律”。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制造”迷因,但它让你更懂得如何“识别”它们,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影响力”这个概念。我们常常认为影响力是少数精英人物才拥有的特质,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人,无论是通过我们的言谈举止,还是我们所分享的信息。作者高德巧妙地将“迷因”这个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中,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片段,是如何通过人际的连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社群认同”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如此重视归属感,以及这种归属感如何塑造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比如,某个圈子流行的时尚、某个群体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就成为我们潜移默化的信仰。高德的分析非常细腻,他会从个体心理的层面,分析人们为何会寻求认同,又为何会害怕被孤立,然后再上升到群体动力学,阐述社群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运作。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吸引力,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将“影响力”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位置,以及我所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面神奇的镜子,照出了我在信息海洋中的盲点和惯性。作者高德并没有直接给出“迷因”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领悟其精髓。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信任”这个关键元素的分析,它就像是迷因传播的润滑剂,让我们在接收信息时,更容易放下戒备。书中有很多关于“口碑效应”和“社会认同”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朋友的推荐深信不疑,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相信那些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高德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他不是在贩卖理论,而是在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迷因”现象。我曾以为自己是一个理性而独立的思考者,但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各种“迷因”的潜移默化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方式,鼓励我跳出舒适区,去接触更多元的信息,去质疑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它没有提供“秘籍”,但它给予了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心理侦探游戏。作者高德似乎拥有神奇的洞察力,能够轻易地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他并没有用长篇大论去阐述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迷因”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病毒式传播”的例子,从最初的流行语到某种生活方式的模仿,作者都会层层剥茧,分析其发生的土壤、传播的路径以及关键的“引爆点”。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社会证明”和“权威效应”的解读,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但我们却很少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因为看到很多人都在购买某样东西而产生购买欲,我们会因为某个“专家”的说法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迷因”在起作用。高德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不具备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身上以及周围环境中那些被“迷因”潜移默化的痕迹。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操控”迷因,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播者”。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信息茧房”现象的深刻剖析。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但实际上,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筛选和推送的,而我们自己也在有意无意地构建着自己的“信息围墙”。作者高德并没有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技术或者平台,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自身的认知惰性以及社会关系的连接方式。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人们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与观点相似的人抱团取暖,又如何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视而不见,甚至产生敌意。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独立思考”,其实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进行的“共识验证”。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迷因”,更是在探讨“关系”的力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都会极大地影响信息的传播和观念的形成。作者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将这些复杂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比很多专门讲社交媒体运营或者市场营销的书籍更有价值,因为它触及了信息传播的更深层本质,那就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心理需求。读完之后,我对自己平时浏览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触一些不同观点的内容,虽然这过程并不容易,但却让我感觉视野更加开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