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
定价:26.00元
作者:黄亚玲,修琪,王磊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7493044
字数:
页码:1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是中国体育运动的一部简史,也是中国奥运简史。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古代体育故事,以及体育运动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清愚昧锁国与奥运失之交臂,而中国一个奥运运动员刘长春孤军奋战洛杉矶运动会,读来令人感叹伤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乒乓外交与中国重新进入奥运会,则使我们看到中国进入文日月世界行列的决心与勇气,直到许海峰手中的一声枪响,奥运历史上中国人一次获得,五星红旗升起在奥运赛场。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体育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体育竞技场上的主力之一,也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向我们展示中国体育与奥运的历史画卷,特别是中国申奥的一次失败与后来的成功,有伤心的泪水也有成功时的巨大喜悦。
圣火传递到中国,中华文明的火炬与来自奥林匹克山上的圣火相辉映,中国正强健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与美。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主撰为北京体育大学奥运教研室教授黄亚玲,曾有介绍奥运的专著出版。
目录
序言
章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
梦开始的地方——先秦时期的体高
缘起——原始社会体育的萌芽
初级阶段——夏商周体育的分化
略有小成——春秋战国时期体育的成就
融合与震荡——秦、汉、三国及魏晋时期的体育
交流借鉴——秦汉时体育的进步
合久必分——三国及魏晋时期的体育倒退
荣耀与梦想——唐宋元时期的体育
全盛时期——唐代体育的辉煌
盛极而衰——宋代体育性质的转变
“瑜”难掩“瑕”——元代体育的退步
日藩前的余晖——明清体育的困境
夕阳无限好——明代体育的延续与继承
只是近黄昏——清代体育的衰落
第2章揭开面纱初识奥林匹克运动
时代的眼泪——擦肩而过的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盛况
清的无知导致中国与首届奥运会失之交臂
奥林匹克运动影响下兴起的国民体育热
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在中国传播现代西方体育
落单的英雄——我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蓬勃开展的外体育赛事和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建立全国性的体育组织以及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早期联系
我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背后的政治斗争
刘长春孤军奋战洛杉矶的始末
熟悉的苦涩——组团再再战柏林仍旧全军覆灭
阴影笼罩下的柏林奥运会
中国派出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参赛
中国足球队被迫闯江湖卖艺凑路费
太极拳等表演促进中国武术开始走向世界
隐约的曙光——拨开战争阳后的奥运新征程
战争与中断了1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
中国代表团三战奥运赛场依旧空手而归
延安苏区的体育——通向奥运另外一条道路
第3章 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奥运赛场
赫尔辛基赛场上迟到的中国代表团
运动成绩大丰收的奥运会
开幕前一天迟到的参赛邀请
新中国翻开奥运新篇章
与奥林匹克运动长达这20余年的隔离
新中国体育飞速发展的时期
积极筹备参加墨尔本奥运会
捍卫民族尊严,脱离国际奥委会
中国人次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
重返奥运的艰难之路
团结第三世界力量开展破冰斗争
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终得恢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奥林匹克运动乃健身之道,奥林匹克文化是精神补品。《阅读奥林匹克》将构成一种享受。——魏纪中
举奥运圣火,燃和平梦想——美林
阅读奥林匹克,创造中华辉煌。——姜昆
你想了解奥林匹克的真谛吗?你想感受奥林匹克的魅力吗?请阅读奥林匹克,让奥林匹克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进!——黄亚玲
这是一套展现了奥运精神、竞技之美的丛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从未想到过自己右以亲身经历奥运,虽然不是像运动员一样驰骋赛场,但在这个灿烂的夏日里,作为志愿者的我,同样享受到了参与的喜悦、胜利的荣光。——陈小墨
作为一名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的资料和旁征博引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似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不仅仅局限于本土的文献,还巧妙地穿插引用了国际上诸多重量级的研究成果,使得论证的基础无比扎实。每一次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后面都能感受到强大的文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引用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叙述的流畅性,没有让参考文献的堆砌感削弱了阅读的乐趣。它像一座知识的桥梁,将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有效地连接起来,为我打开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交流是跨越界限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这一点必须给予高度肯定。页边距的处理非常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为我这种喜欢在书上做批注的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我的荧光笔和便签纸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有度,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引用重要数据或关键论点时,采用了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或加粗处理,这种视觉上的层次感,使得重点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回顾的效率。这种对细节的体贴,体现了编辑团队对“读者体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人感觉这本书是被精心设计来陪伴读者的学习旅程的。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空泛、口号式的文字感到不耐烦,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有一种独特的说服力。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也没有刻意追求的通俗化而流于表面。作者的文字精准、凝练,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犀利,直击问题核心。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反复锤炼,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美感。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朗读某些段落,仅仅是为了享受那种文字在舌尖上跳跃、组合成的韵律感。这种高质量的文字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毕生的洞察与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哑的光泽,不仅保护了眼睛,也让印刷的文字和插图显得格外清晰立体。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章节的布局和过渡。而且,书脊的处理也十分巧妙,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我这种有收藏习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看得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摩挲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得令人赞叹,仿佛作者在构建一个精密的思维迷宫,但每条路径都指向清晰的结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由浅入深,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借助流畅的叙述跟上节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知识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各种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在作者笔下却能找到奇妙的连接点,构建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个精彩的转折点,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引导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信息灌输,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依然留有清晰的思考框架在运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