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
定价:60.00元
作者:常健,许尧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10055210
字数: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6年是中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不断取得成效的一年。尽管环境冲突、社区冲突、医患冲突、劳资冲突等形式的公共冲突仍然不时出现,但中央和各地不断尝试公共冲突处置、化解和转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与此同时,对公共领域冲突治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正如一位澳大利亚冲突管理专家来南开讲座时所指出的,当前复杂的公共冲突现象出现在中国,前沿的公共冲突研究也在中国。中国公共冲突管理研究者们针对当前中国公共领域的各种冲突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案例剖析、理论建构和对策分析,问题导向明确,研究日益深入,提出了一些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概念和理论假设,建构了一些有解释力的结构模型。
《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收录了2016年7月15~17日在南开大学管理学院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参会论文,也收入了一些学者在这一领域撰写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现出一些重要的特点。
首先,对公共冲突发展过程与应对的研究更加具体。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涉及多元因素的交汇和相互作用,是富有动态性和挑战性的研究主题。在这方面,文宏通过对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常健和张雨薇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总结和归纳,展现了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常健和杨帆对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王玉良细化分析了猜忌在公共冲突中内涵、诱因和化解策略;李亚和陈玲构建了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张春颜和阎耀军对比分析了吉林“11.13”、天津“8.12”两起爆炸事故,深刻分析了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这些研究细化和丰富了冲突过程的有关理论,也为现实工作的改进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其次,对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的研究更加深入。不同领域的公共冲突及发展演化规律既有当代社会宏观结构横切面的共同烙印,也有各自不同的历史纵深。在这方面,陈明用历史比较的视野分析了土地冲突中权力与权利的互动,王宏斌探讨了转型期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任丙强具体分析了邻避冲突如何作为公众议程;原珂对城市社区冲突扩散、升级、化解的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林晗和李姣姣对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进行了研究:宋衍涛对政治冲突基础形态进行了剖析。这一组文章着眼于具体冲突,论述深入,针对性强,有助于促进相应领域冲突管理机制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再次,网络社会中公共冲突的表现及有效治理引起热切关注。网络社会的诸多特性对公共冲突表达、扩散、升级、化解具有显著的影响。针对网络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变化,郝其宏分析了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赵玉林和原珂通过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讨论了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问题;张梅对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如何达成社会共识进行了分析;孙荣和薛泽林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公共冲突事件的案例,从公众参与的视野研究了公共冲突事件的发生和化解机理。这一组研究既是对当代新生公共冲突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探讨了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学者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洞察。
后,对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常健和杜宁宁对比分析了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异同;刘明聚焦于公共冲突中多维度的协商机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常健和毛讷讷针对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的公共冲突化解作用进行了分析;许尧对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进行了理论思考;黄爱教讨论了基于权利共识的公共冲突化解。这一组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中外比较,也有细致入微的深入分析;既有针对一点进行的重点剖析,也有基于一线进行的系统梳理。通过深度聚焦、广泛比较、剖析难点、反思生活等途径,将公共冲突化解的研究引向了更深的层面。
目录
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与应对
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
——基于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文宏
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常健张雨薇
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常健杨帆
猜忌型公共冲突:内涵、诱因及其化解
——基于一个典型样本的现实剖析/王玉艮
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李亚刘玲
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张春颜阎耀军
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土地冲突: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互动/陈明
转型时期我国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王宏斌
邻避冲突原因、困境及其治理途径
——基于个案的分析/任丙强
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与升级机制探究/原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化解与治理机制探究/原珂
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林晗李姣姣
政治冲突的基础形态研究/宋衍涛
网络社会与公共冲突治理
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郝其宏
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
——以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例/赵玉林原珂
异质与同一: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的社会共识/张梅
冲突与达鹄:公众参与视野下的长三角公共冲突事件分析
——基于2010~2012年的案例/孙荣薛泽林
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
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比较与启示/常健杜宁宁
论公共冲突中多维度协商机制的构建/刘明
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对冲突化解的示范作用及其局限
——以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为例/常健毛讷讷
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许尧
基于权利共识的社会冲突化解/黄爱教
公共冲突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冲突研究中的概念、分类与量化/张振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公共冲突的发展过程与应对
政治机会结构与民众抗争行为的策略选择
——基于兰州市宋村集体土地纠纷的案例研究/文宏
组织化类型对公共冲突及其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常健张雨薇
族际冲突中族群与非族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常健杨帆
猜忌型公共冲突:内涵、诱因及其化解
——基于一个典型样本的现实剖析/王玉艮
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李亚刘玲
重大灾害引发“后发危机”的生成机理与防控策略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张春颜阎耀军
公共冲突的不同类型及有效治理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土地冲突:土地权力与土地权利的互动/陈明
转型时期我国环保领域新型“官民互动”关系的塑造/王宏斌
邻避冲突原因、困境及其治理途径
——基于个案的分析/任丙强
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与升级机制探究/原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化解与治理机制探究/原珂
参与型诊疗过程的解释框架与风险识别/林晗李姣姣
政治冲突的基础形态研究/宋衍涛
网络社会与公共冲突治理
网络群体件的风险管理/郝其宏
微信民主和制度吸纳:基层治理中微信政治参与的激进化
——以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厂抗议事件为例/赵玉林原珂
异质与同一:阶层分化与媒体赋权背景下的社会共识/张梅
冲突与达鹄:公众参与视野下的长三角公共冲突事件分析
——基于2010~2012年的案例/孙荣薛泽林
公共冲突化解的机构、机制与方法
中外公共冲突化解机构的比较与启示/常健杜宁宁
论公共冲突中多维度协商机制的构建/刘明
地方电视台调解类节目对冲突化解的示范作用及其局限
——以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为例/常健毛讷讷
维权与维稳的内在逻辑及相互促进机制/许尧
基于权利共识的社会冲突化解/黄爱教
公共冲突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冲突研究中的概念、分类与量化/张振华
《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在我看来,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于“过程”的关注。许多关于冲突管理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如何“解决”一个既定的冲突,但常健和许尧则将视角拓宽,深入探讨了冲突的“生成”、“演化”以及“预防”等各个环节。他们认为,有效的冲突管理,并非仅仅是危机发生后的“灭火”,而是一个贯穿于社会运行全过程的系统性工程。书中对不同治理主体在冲突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不同管理工具的适用性分析,都显得尤为精辟。我特别喜欢书中所提出的“协同治理”理念,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体如何通过有效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冲突发生的概率,或者在冲突发生时,能够将其引导向良性解决的方向。作者们在书中对一些成功案例的解读,更是让人看到了希望,他们没有回避挑战,而是通过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方法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上的深刻洞察,更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相信,通过审慎的规划和积极的行动,公共冲突并非无法管理的“洪水猛兽”。
评分常健和许尧的《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公共领域事务的窗户。我一直觉得,公共冲突的产生往往是源于个别事件的“意外”,或者是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搅动。然而,这本书则深刻地揭示了,许多公共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社会深层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作者们在书中对于各种公共冲突的溯源分析,让我看到了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利益格局等宏观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情绪,并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公众感知”在冲突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传播、媒体报道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而这种感知一旦形成,就可能成为冲突升级或缓和的关键变量。书中的一些分析,甚至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思考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和潜在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身处信息洪流中的个体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不再轻易地对某个冲突事件下定论,而是学会去追问“为什么”,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
评分常健和许尧的《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坦白说,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算特别高,毕竟“评论”二字总给人一种滞后感,仿佛是在对已发生事件的回溯,而非能提供前瞻性指导。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被深深吸引住了。它并没有沉溺于对过去案例的简单罗列,而是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视角,剖析了当下社会中公共冲突的演变趋势与深层动因。书中所涉及的案例,虽然不少在2016年及之前就已发生,但作者们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却揭示了其背后共通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和治理性挑战,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场场生动的模拟现场,亲身感受冲突的酝酿、爆发与化解过程。作者们在行文中,并未回避争议,而是直面那些棘手、敏感的议题,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理论支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关于信息传播在冲突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如何重塑冲突模式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未来治理的思考,读来既有智识上的启发,也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公共冲突并非不可控的“意外”,而是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和有效干预来趋向良性发展的“过程”。
评分这本《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思考公共冲突的框架。我此前总觉得,冲突管理无非是“息事宁人”,或者依赖于某些“权威”的介入。但常健和许尧则跳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他们强调了冲突的内在逻辑和演化动力,以及参与者在冲突过程中的角色塑造。书中的许多章节,都深入探讨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以及在这种博弈中,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是如何扮演关键角色的。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冲突视为“敌人”,而是将其看作是社会活力的体现,是利益诉求表达的窗口,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种活力,使其不至于失控。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案例分析中,对细节的关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们的笔下都可能成为理解整个冲突走向的“钥匙”。这使得书中内容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失微观的实践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治理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冲突根源,并思考如何建设性地介入的“参与者”。它促使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因为缺乏对冲突的深层理解,而错失了化解矛盾、促进理解的机会。
评分《公共冲突管理评论(2016)》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许多关于冲突管理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公共冲突的管理更多依赖于法律法规或者强力部门的干预,但常健和许尧的论述,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自身的力量,以及公民参与、社会协商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共冲突的分类和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冲突场景下的管理策略,都充满了启发性。我特别注意到,作者们反复强调了“沟通”和“信任”在冲突化解中的核心地位。他们并非空谈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在信息不透明、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对话的桥梁,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信息公开和有效的参与机制,来重建社会信任。这种对“软性”管理方式的重视,在我看来,正是当下社会治理所亟需的。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面向大众的清晰易懂。它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社会学、政治学理论融入到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有韧性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