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
| 作者 | 关欣 |
| 定价 | 96.00元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098228 |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概述 1.2.1 雷达对抗与雷达侦察 1.2.2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及其地位 1.3 外研究现状 1.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第2章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基础和模型 2.1 引言 2.2 雷达侦察 2.2.1 雷达侦察的基本内容和分类 2.2.2 雷达侦察的特点 2.2.3 雷达侦察的用途 2.3 雷达侦察中辐射源信号处理过程 2.3.1 信号截获和参数测量 2.3.2 信号分选 2.3.3 参数估计与分析 2.3.4 雷达辐射源识别及信号描述方式 2.4 常用的基于特征匹配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功能模型 2.5 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 2.6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分类器设计分析 2.6.1 专家系统分类器 2.6.2 神经网络分类器 2.6.3 模糊综合评判分类器 2.6.4 脉内特征分析分类器 2.7 一种新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功能模型 2.7.1 数据预处理 2.7.2 特征选择 2.7.3 基于粗糙集约简的分类器设计 2.7.4 无监督学习第3章 粗糙集理论基础及数据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粗糙集理论基础 3.2.1 与知识有关的定义 3.2.2 信息系统 3.2.3 上近似集、下近似集 3.2.4 不确定性度量 3.2.5 粒度计算 3.3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预处理 3.3.1 不完备数据处理 3.3.2 数据离散化 3.3.3 连续属性离散化新方法 3.4 基于粗糙集的约简 3.4.1 属性约简 3.4.2 非标准信息系统的约简 3.4.3 属性约简新方法 3.5 粗糙集理论与应用研究 3.5.1 粗糙集理论研究 3.5.2 粗糙集应用研究 3.6 粗糙集理论发展现状及趋势第4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单传感器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粗糙集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3 基于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3.1 建立雷达辐射源信号的信息表和决策表 4.3.2 对雷达辐射源决策表的属性约简和规则 提取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训练与测试 4.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方法 4.3.5 具体实施方式 4.4 基于粗糙集与RBF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4.1 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4.4.2 基于粗糙集与RBF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 4.4.3 仿真分析 4.5 基于粗糙集和灰关联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5.1 属性约简和属性权重的确定 4.5.2 基于灰关联的信号识别 4.5.3 基于粗糙集和灰关联的识别模型 4.6 基于近邻方法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6.1 近邻方法及决策规则 4.6.2 距离函数的选择 4.6.3 基于近邻方法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6.4 仿真分析 4.7 基于云模型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4.7.1 云模型 4.7.2 基于云模型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 4.7.3 基于逆云模型及属性相似度的雷达辐射源 信号识别方法 4.7.4 仿真分析第5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多传感器融合雷达辐射源 信号识别 5.1 引言 5.2 基于粗糙集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雷达辐射源 信号识别 5.2.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5.2.2 基于粗糙集和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识别 5.2.3 仿真分析 5.3 基于粗糙集与灰关联理论的多传感器雷达辐射源 信号识别 5.3.1 上、下近似集合和距离度量 5.3.2 基于粗糙集和灰关联理论多传感器融合 识别 5.3.3 仿真分析第6章 多种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方法性能比较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粗糙集和灰关联理论相结合的识别方法性能 6.2.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识别方法性能分析 6.2.2 基于灰关联理论的识别方法性能分析 6.2.3 基于粗糙集和灰关联理论相结合的识别 性能 6.2.4 识别性能比较 6.2.5 粗糙集理论在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中应用 的启示 6.3 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方法的识别性能比较 6.4 多传感器融合的识别方法性能比较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引言 7.2 研究内容及结论 7.2.1 本书研究内容 7.2.2 识别方法性能分析结论 7.3 问题与建议 7.4 研究方向展望 7.4.1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系统 7.4.2 雷达辐射源平台识别 7.4.3 雷达辐射源信号数据库 7.4.4 连续波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 7.4.5 识别方法和分类方法的推广缩略语英汉对照表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听起来就很高深,很有技术含量。我之前对雷达信号识别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知道它在军事、通信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粗糙集理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觉得它在处理模糊、不确定信息方面很有独到之处,将两者结合,实在让人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朴素,没有过多的花哨,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是一本专注于学术研究的硬核著作。打开书页,粗体字的标题、清晰的图表、严谨的数学公式,一股浓浓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让人感觉作者在内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个章节的逻辑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如何利用粗糙集理论来构建特征提取和分类的模型感兴趣,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实际的信号识别过程的。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也很详实,一看就知道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这对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严谨,并且极具研究价值,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雷达信号识别技术在现代国防和民用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处理模糊信息和不确定性的强大工具,与信号识别的结合,似乎预示着一种更高效、更鲁棒的识别方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粗糙集理论的精髓——如上下近似集、边界域等概念——巧妙地应用到雷达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过程中。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算法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的信号识别难题?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的学术论证、精密的数学推导和详实的实验验证。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书,深入了解粗糙集理论在雷达信号识别这一具体应用场景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这本书的出版,也意味着这个研究方向正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让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字一句地展开,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技术蓝图。“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技术前沿性。我一直对信号处理领域,特别是雷达技术的发展非常关注,而“粗糙集理论”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它不像传统的模糊逻辑那样直观,却有着处理不确定性和近似信息独特的优势。这本书仿佛一座桥梁,将理论的精妙与工程的实践巧妙地连接起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粗糙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比如“蕴含关系”、“约简算法”等,转化为能够实际应用于雷达信号识别的具体步骤。是否会有关于不同类型雷达信号的特征空间构建,以及如何利用粗糙集理论进行有效的区分和识别的详细分析?我脑海中勾勒出的这本书,是那样一本能够带领读者穿越理论迷雾,直抵实际应用前沿的宝典。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知识边界探索的邀请,让人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知识领域。书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雷达信号识别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引入粗糙集理论,更是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之前对粗糙集理论的理解还停留在其处理不完备和不精确信息的基本原理上,而这本书似乎将它应用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工程问题中,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雷达信号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算法来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分类。书中出现的那些公式和图表,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有些令人生畏,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逻辑和严谨推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力求清晰易懂的尝试,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咀嚼,但总体来说,我还是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雷达信号识别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相信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单单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硬核”的质感,仿佛一位潜心研究的学者,将毕生的心血凝聚于此。我对于“粗糙集理论”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处理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又是信息科学领域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将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粗糙集理论的数学工具,去解析和理解那些复杂多变的雷达信号的。书中是不是会涉及各种信号的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最终的分类算法?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在作者笔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又是如何与实际的雷达信号数据相结合的?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本充满图示、公式,但又逻辑严密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索。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对交叉学科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碰撞出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