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堅《中國地圖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姚京明, 郝雨凡
出版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ISBN:9789993702122
分類:地理旅遊 > 地圖 > 中國地圖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
語言版本:其他
頁數:328 頁
版次:第1 版
裝幀:平裝
内容简介
首次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地理地貌和行政建構,是天主教來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獻。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或许是它对于“观念的革命”这一宏大主题的细腻捕捉。地理观念的更新,绝非仅仅是增加了几块大陆的名字那么简单,它重塑了中国人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论文集中的几篇文章聚焦于“经纬度”概念传入后的冲击。在传统中原文化观中,世界是围绕中心展开的,而经纬网格的引入,提供了一种普适的、去中心化的空间坐标系统。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学术界内部引发的震动可想而知。阅读那些关于“方圆之说”的辩论文章时,我仿佛能听见学者们激烈争论的声音。整本论文集清晰地展示了知识的“渗透-碰撞-融合”的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张地图的研讨,更是对一个文明在面对全球性知识体系冲击时,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更新的一次深刻反思。对于任何想理解中国近代转型原动力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早期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爱好者,我发现这套论文集在史料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停留在对罗明坚本人的事迹进行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相关档案、私人信件乃至地方志中对这些地图的零星记载。这种“广撒网”式的史料搜集,使得论述的根基无比扎实。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文章,它通过分析几份现存残缺的地图残片,结合当时的墨水、纸张成分分析,试图还原其制作的真实环境和时间线。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和趣味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很有特点,虽然是学术论文,但作者们似乎深知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化初期有着复杂情感的读者群,因此在严肃的论证中,不时流露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思索,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智性的挑战,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这本《中国地图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吸引那些对历史地理和早期中西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翻开第一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厚重感。它绝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仅仅罗列图例和数据的地图册子,而是一系列深入挖掘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认知构建过程的精妙分析。论文中对于罗明坚(Matteo Ricci)这位关键人物的解读,远超出了他作为著名耶稣会士的身份,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传播与文化碰撞的框架下进行审视。特别是其中几篇关于早期地图绘制技术与欧洲地理学思潮如何影响中国制图传统的文章,看得我如痴如醉。它们不是简单地比较“谁画得更像”,而是探讨了认知模式和科学方法的深层交融与冲突。比如,有一篇论述了不同时期地图投影法的演变,如何映照出欧洲人理解世界空间结构的变化,这对我理解全球化早期知识流动非常有启发。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资料翔实,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研究者们为还原历史真相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祖先认识外部世界的历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我购买时对一本“论文集”的一般预期。它更像是一套高度聚焦、主题明确的系列专题研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地图的“社会功能”分析。在传统中国,地图常常与风水、堪舆等玄学联系在一起,而罗明坚带来的新地图则带有强烈的“科学实用性”。论文集探讨了这种功能上的迁移如何影响了地图在官僚系统和民间社会中的接受度。有一篇分析得特别到位:它对比了传统舆图的“象征性”表达和早期西式地图的“精确性”追求,认为这种差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世界观层面的冲突。阅读这些分析,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历史的侦探,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当时社会对“准确描绘世界”这一概念的适应过程。每篇论文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构建出一个关于知识在地化(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的复杂图景,非常值得反复推敲和体会。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论文集在装帧和内容组织上的考究程度,完全配得上其“港台原版”的身份。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内心世界的窗口,这些学者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看待和评价由西方传入的、颠覆性的地理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化接受度”的讨论。地图,在传统上是权力与疆域的象征,当一幅包含了前所未见的新大陆和新航道的地图摆在当时的士大夫面前时,他们内心的震撼和随之而来的学术争论是何等激烈?论文集没有回避这些张力,反而着重展现了不同学派对此的解读差异。例如,有一篇侧重于文本互译中的术语失真问题,指出“地名”的对应并非简单的对等替换,而是一场意义的挪用与重塑,这观点非常深刻。翻阅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那股强烈的学术探索欲和对“真知”的渴求,那种感觉比单纯阅读历史文献要生动得多,因为它呈现的是对文献的“二次创造”和“再阐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