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MIMO无线网络手册(原书第2版) (比)布鲁诺·克拉克斯(Bruno Cle

正版新书--MIMO无线网络手册(原书第2版) (比)布鲁诺·克拉克斯(Bruno C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布鲁诺·克拉克斯Bruno Clerckx 许方 著
图书标签:
  • MIMO
  • 无线网络
  • 通信
  • 无线通信
  • 网络技术
  • 电子工业
  • 通信工程
  • 无线电
  • 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9325
商品编码:294730463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MIMO无线网络手册(原书第2版)

定价:168.00元

作者:(比)布鲁诺·克拉克斯(Bruno Clerckx) 许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15093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讨论了MIMO无线网络的信道、关键技术和标准,包括多用户和多小区MIMO技术。本书特别强调了实际的信号传播机制对系统性能(MIMO容量和错误率)以及MIMO中的空时编码技术设计的影响及原因。作为原书第2版,本书更新了版的内容,介绍了无线通信标准MIMO方面的*进展,如LTE、LTEA和WiMAX以及在标准中讨论的一些新议题,包括CoMP、大规模MIMO、干扰对齐等。本书讨论范围广,适合高校高年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产业界研究人员作为参考书籍。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作者简介
缩略语
运算符号表
章多天线通信介绍1
1.1天线阵列处理概述1
1.2多天线系统的空时无线信道 2
1.2.1离散时域表示 2
1.2.2路损和阴影3
1.2.3衰落4
1.2.4MIMO信道4
1.3在无线系统中利用多天线5
1.3.1分集技术5
1.3.2复用能力7
1.3.3干扰管理8
1.4单输入多输出系统8
1.4.1选择合并实现接收分集8
1.4.2增益合并实现接收分集9
1.4.3混合选择/增益合并实现接收分集12
1.5多输入单输出系统12
1.5.1多波束天线切换13
1.5.2匹配波束赋形实现发射分集13
1.5.3零陷和优波束赋形14
1.5.4空时编码实现发射分集14
1.5.5间接发射分集15
1.6多输入多输出系统16
1.6.1具有完全发射信道信息的MIMO16
1.6.2无发射信道信息的MIMO18
1.6.3具有部分发射信道信息的MIMO21
1.7多链路MIMO网络:从多用户到多小区MIMO22
1.8商用无线系统中的MIMO技术22
第2章从多维传输到多链路MIMO信道24
2.1方向性信道建模25
2.1.1双方向性信道冲激响应25
2.1.2多维相关函数和平稳性29
2.1.3信道衰落统计量和K因子30
2.1.4多普勒谱和相干时间31
2.1.5功率延迟和方向谱33
2.1.6双方向性信道的互相关特性35
2.2MIMO信道矩阵35
2.2.1推导MIMO信道矩阵35
2.2.2天线和传播的联系:引入导向向量36
2.2.3有限散射体时的MIMO信道表示37
2.3MIMO信道矩阵的统计特性37
2.3.1空间相关37
2.3.2奇异值和特征值40
2.3.3Frobenius范数41
2.4多链路MIMO传播41
2.5天线阵列对MIMO信道的影响42
2.5.1理想与实际的天线阵列42
2.5.2互耦合43
2.5.3双极化天线46
2.6MIMO信道建模47
2.6.1分析表示与实际模型47
2.6.2离散MIMO信道建模:重温抽样理论47
第3章系统设计中MIMO信道的分析表示49
3.1基于传播的MIMO度量50
3.1.1模型和相关矩阵的比较50
3.1.2多径丰富程度特征的度量51
3.1.3测量MIMO信道的非平稳性53
3.1.4测量多链路MIMO信道之间的距离56
3.2窄带相关MIMO信道的单链路分析表示58
3.2.1瑞利衰落信道58
3.2.2莱斯衰落信道60
3.2.3双瑞利衰落小孔信道60
3.2.4相关瑞利动态信道61
3.3双极化信道63
3.3.1建模去极化的天线和散射63
3.3.2双极化瑞利衰落信道65
3.3.3双极化莱斯衰落信道70
3.4MIMO信道可分离的表示70
3.4.1克罗内克模型70
3.4.2虚信道的表示72
3.4.3特征波束模型74
3.4.4可分离表示方法的精度76
3.5频率选择性MIMO信道82
3.6MIMO信道的多链路分析表示83
第4章性能评估中使用的实际MIMO信道模型85
4.1电磁波模型85
4.1.1基于射线的确定性模型85
4.1.2多极化信道86
4.2基于几何的模型86
4.2.1单环模型87
4.2.2双环模型89
4.2.3混合椭圆环模型89
4.2.4椭圆和圆形模型91
4.2.5基于几何的模型扩展到双极化信道91
4.2.6基于几何的信道模型的克罗内克可分离性93
4.3经验信道模型95
4.3.1扩展SalehValenzuela模型95
4.3.2SUI信道模型96
4.3.3多链路场景中的阴影相关模型97
4.4标准化中的MIMO信道模型98
4.4.1IEEE802.11 TGn模型98
4.4.2IEEE802.16/WiMAX模型98
4.4.3COST259/273方向信道模型99
4.4.43GPP/3GPP2空间信道模型和WINNER100
4.4.5COST2100 多链路MIMO信道模型102
4.4.6WINNER Ⅱ多链路MIMO信道模型103
第5章单链路MIMO信道容量105
5.1引言105
5.1.1信息论的一些概念105
5.1.2系统模型106
5.2确定性MIMO信道的容量107
5.2.1容量和注水算法107
5.2.2容量界和次优的功率分配111
5.3快衰落信道的遍历容量111
5.3.1理想传输信道信息的MIMO容量112
5.3.2部分传输信道信息的MIMO容量113
5.4独立同分布瑞利快衰落信道113
5.4.1理想信道信息113
5.4.2部分传输信道信息115
5.5相关瑞利快衰落信道122
5.5.1相等功率分配的频谱效率122
5.5.2部分传输信道信息126
5.6莱斯快衰落信道129
5.6.1相等功率分配的频谱效率129
5.6.2部分传输信道信息131
5.7中断容量和概率以及在慢衰落信道中分集复用的折中131
5.7.1理想发射信道信息132
5.7.2部分传输信道信息133
5.8独立同分布瑞利慢衰落信道134
5.8.1无限SNR134
5.8.2有限SNR139
5.9相关瑞利和莱斯慢衰落信道140
第6章独立同分布瑞丽平坦衰落信道的空时编码142
6.1空时编码概述 142
6.2系统模型143
6.3基于错误率的设计方法 143
6.3.1快衰落MIMO信道:距离积准则 145
6.3.2慢衰落MIMO信道:秩行列式和秩迹准则 146
6.4基于信息论的设计方法 148
6.4.1快衰落MIMO信道:达到遍历容量 148
6.4.2慢衰落MIMO信道:达到分集复用折中150
6.5空时分组码 154
6.5.1线性STBC的通用架构 155
6.5.2空间复用/VBLAST 160
6.5.3DBLAST 169
6.5.4正交空时分组码 171
6.5.5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177
6.5.6线性离散码 179
6.5.7代数空时编码181
6.5.8全局性能比较184
6.6空时格码186
6.6.1空时格码186
6.6.2超正交空时格码192
第7章MIMO接收机设计:检测和信道估计194
7.1回顾:系统模型194
7.2非编码传输MIMO接收机195
7.2.1优检测195
7.2.2格型重构195
7.2.3线性接收机196
7.2.4判决反馈接收机199
7.2.5格型回退辅助检测199
7.2.6球形译码算法和QRML 检测200
7.2.7排序球形检测205
7.2.8具有确定复杂度的宽度优先搜索检测205
7.2.9半定松弛检测207
7.2.10慢下降检测208
7.3编码传输系统的MIMO接收机210
7.3.1迭代MIMO接收机210
7.3.2空时编码调制211
7.4MIMO信道估计211
7.4.1信道估计的目的211
7.4.2慢衰信道212
7.4.3快衰信道213
第8章现实MIMO信道的差错概率215
8.1条件成对错误概率方法215
8.1.1退化信道215
8.1.2空间复用示例218
8.2平均成对错误概率方法介绍220
8.3瑞利衰落信道中的平均成对错误概率223
8.3.1高信噪比区域223
8.3.2中等信噪比区域230
8.3.3低信噪比区域234
8.3.4总结与举例235
8.4莱斯衰落信道中的平均成对错误概率237
8.5关于现实信道中空时码设计的看法239
第9章现实MIMO信道上无传输信道知识的空时编码240
9.1信息论激励的设计方法240
9.2信息论激励的慢衰落信道中的码设计242
9.2.1通用码设计准则242
9.2.2MISO信道244
9.2.3并行信道245
9.3错误概率激励的设计方法247
9.3.1设计鲁棒码247
9.3.2退化信道中的平均成对错误概率248
9.3.3灾难码和一般设计准则251
9.4错误概率激励的慢衰落信道中的码设计256
9.4.1满秩码256
9.4.2线性空时分组码256
9.4.3基于设计准则的虚拟信道表示259
9.4.4与信息论关系激励的设计260
9.4.5慢衰落信道中的实践码设计261
9.5错误概率激励的快衰落信道中的码设计268
9.5.1“积意识”灾难码268
9.5.2快衰落信道中的实践码设计269
0章基于部分传输信道信息的空时编码273
10.1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预编码简介276
10.1.1信息论激励的设计方法276
10.1.2错误概率激励的设计方法277
10.2针对正交空时分组码的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预编码277
10.2.1Kronecker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优预编码278
10.2.2非Kronecker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优预编码282
10.2.3莱斯信道中的优预编码282
10.3非单位错误矩阵的编码中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预编码284
10.4针对空间复用的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预编码287
10.4.1波束赋形288
10.4.2星座塑形289
10.5量化预编码和天线选择技术简介292
10.6针对主特征模式传输的量化预编码和天线选择293
10.6.1选择准则和码本设计293
10.6.2基于矢量量化的优码本设计294
10.6.3独立同分布瑞利衰落信道295
10.6.4空间相关瑞利衰落信道299
10.6.5双极化瑞利衰落信道303
10.6.6动态瑞利衰落信道305
10.7针对正交空时分组码的量化预编码和天线选择307
10.7.1选择准则和码本设计307
10.7.2天线子集选择和可实现分集增益308
10.8针对空间复用的量化预编码和天线选择310
10.8.1选择准则和码本设计310
10.8.2解码策略对错误概率的影响311
10.8.3扩展到多模预编码312
10.9信息论激励的量化预编码313
1章频率选择性信道的空时编码315
11.1单载波与多载波传输315
11.1.1单载波传输315
11.1.2多载波传输:MIMOOFDM316
11.1.3单载波和多载波的统一表达式320
11.2频率选择性信道的信息论分析322
11.2.1容量分析322
11.2.2等功率分配下的互信息323
11.2.3分集复用折中323
11.3平均成对错误概率324
11.4瑞利衰落信道下的单载波传输编码设计原则325
11.4.1整体延时分集325
11.4.2LindskogPaulraj机制327
11.4.3其他构造328
11.5瑞利衰落信道下空频编码MIMOOFDM传输的编码设计原则328
11.5.1分集增益分析328
11.5.2编码增益分析331
11.5.3空间频率线性分组码333
11.5.4循环延时分集335
11.5.5循环预编码338
11.6空间相关频率选择性信道下编码的鲁棒性339
11.6.1退化抽头340
11.6.2空频MIMOOFDM的应用341
11.6.3循环预编码的应用342
2章多用户MIMO344
12.1系统模型344
12.1.1多址接入信道——上行345
12.1.2广播信道——下行346
12.2多址接入信道(MAC)的容量349
12.2.1固定信道的容量区349
12.2.2快衰落信道的遍历容量区355
12.2.3慢衰落信道的中断容量、中断概率和分集复用折中360
12.3广播信道(BC)的容量364
12.3.1固定信道的容量区365
12.3.2快衰落信道的遍历容量区373
12.3.3慢衰落信道的中断容量、中断概率和分集复用折中375
12.4广播信道多址接入信道的对偶性377
12.4.1SISO信道的对偶性377
12.4.2MIMO信道的对偶性379
12.5多用户分集、资源分配和调度383
12.5.1多用户分集383
12.5.2资源分配、公平和调度386
12.5.3用户分组390
12.6速率和的比例定律392
12.6.1高和低SNR区域392
12.6.2大规模天线阵列394
12.6.3大规模的用户396
12.7上行多用户MIMO398
12.8具有传输信道信息的下行多用户MIMO预编码398
12.8.1匹配波束赋形400
12.8.2迫零波束赋形401
12.8.3块对角化403
12.8.4正则化迫零波束赋形405
12.8.5联合泄露抑制406
12.8.6大速率和波束赋形408
12.8.7具有目标SINR的波束赋形409
12.8.8TomlinsonHarashima预编码412
12.8.9向量扰动416
12.8.10全局性能比较418
12.9部分传输信道信息的下行多用户MIMO预编码 422
12.9.1伺机波束赋形酉预编码伺机波束赋形422
12.9.2基于反馈的量化预编码424
12.9.3过时反馈预编码435
3章多小区MIMO438
13.1无线网络的干扰438
13.1.1典型的小区干扰消除439
13.1.2面向多小区协同和协调441
13.2系统模型443
13.2.1干扰信道协调443
13.2.2多址接入和广播信道协同446
13.3网络架构447
13.3.1多小区测量、成簇和传输447
13.3.2分布式和集中式架构448
13.3.3用户中心簇和网络预定义簇449
13.4多小区MIMO信道的容量450
13.4.1SISO信道450
13.4.2大于两用户SISO干扰信道456
13.4.3MIMO干扰信道457
13.4.4多址接入和广播信道458
13.5多小区分集和资源分配459
13.5.1多小区多用户分集460
13.5.2多小区资源分配462
13.6协调功控464
13.6.1大量用户464
13.6.2大量干扰464
13.6.3高和低SNR等级465
13.6.4两小区簇467
13.6.5OFDMA网络468
13.6.6完全分布式功率控制475
13.7协调波束赋形479
13.7.1匹配波束赋形479
13.7.2迫零波束赋形和分块对角化480
13.7.3干扰对齐482
13.7.4联合泄漏抑制488
13.7.5大化网络累积速率波束赋形488
13.7.6基于分配的目标SNR波束赋形489
13.7.7均衡竞争和协调490
13.7.8伺机波束赋形490
13.8协调、调度、波束赋形和功率控制490
13.8.1MIMOOFDMA 网络490
13.8.2协调的通用架构494
13.9多小区协调编码496
13.10网络MIMO497
4章LTE、LTEAdvanced和WiMAX中的MIMO技术500
14.1设计目标和主要技术500
14.1.1系统要求500
14.1.2核心技术501
14.2天线和网络部署503
1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时代的通信革命:深入探索无线网络的奥秘》 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数字浪潮中,无线通信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神经网络般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驱动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流动与社会变革。从智能手机的便捷通话、高速上网,到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再到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建设,无线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石。而在这场深刻的通信革命中,无线网络的核心技术——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其卓越的性能提升和强大的容量扩展能力,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 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颠覆性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MIMO无线网络的工作原理、设计挑战、优化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技术术语,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构建起对MIMO技术的宏观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其精髓。 第一章:无线通信的基础回眸与MIMO的缘起 在深入MIMO技术之前,我们首先将时间回溯,重温经典。本章将对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一次详尽而简洁的梳理。我们将从最基本的信号传播模型开始,探讨信号衰减、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会回顾OFDM(正交频分复用)等成熟技术,理解它们在提高频谱效率和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方面的贡献。 然而,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和严苛的通信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突破性能瓶颈,工程师们开始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MIMO技术应运而生。本章将追溯MIMO技术的起源,介绍其基本思想——利用多根天线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协同工作,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增加通信链路的可靠性,或同时实现两者。我们将简要介绍MIMO技术产生的驱动力,以及它相较于传统单天线系统所带来的颠覆性优势,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MIMO的核心原理:多天线协作的魔法 本章将是揭示MIMO技术“魔法”的核心所在。我们将详细阐述MIMO工作的基本原理,重点解析其两大关键能力: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和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 空间复用:容量的飞跃。 空间复用是MIMO技术最激动人心的应用之一。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工作机制:通过在发射端使用多根天线同时发送不同的数据流,并在接收端利用同样数量的多根天线对这些数据流进行分离和解码。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的空间复用技术,如开环和闭环空间复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权衡。我们将通过数学模型和直观的图示,帮助读者理解空间复用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维度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实现“一倍投入,多倍产出”的奇迹。 空间分集:鲁棒性的保障。 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信号的多径效应和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挑战。空间分集技术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生。我们将阐释空间分集的工作原理:通过在不同位置的天线接收信号,从而获得独立的信号副本。这些副本在统计学上是独立的,因此即使其中一个信号受到严重衰落,其他信号仍然可能保持较好的质量。本章将介绍各种空间分集技术,如发送分集、接收分集、发射-接收分集,以及它们在提升链路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天线配置和信号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分集的效果。 除了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本章还将介绍MIMO技术的第三个重要能力:波束赋形(Beamforming)。我们将解释波束赋形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发射信号的方向,将能量集中到目标用户,从而减少对非目标用户的干扰,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并实现空间隔离。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波束赋形技术,如固定波束赋形、自适应波束赋形以及其在提升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方面的潜力。 第三章:MIMO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MIMO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系统,则是另一个层面的挑战。本章将着眼于MIMO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探讨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天线设计与布局: MIMO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线的选择和布局。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天线的特性,如全向天线、定向天线、阵列天线等,以及它们在MIMO系统中的适用场景。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相关性等对MIMO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天线布局来最大化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的增益。 信号处理算法: MIMO系统的核心在于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本章将详细介绍在MIMO接收端实现数据流分离和解码的关键算法,包括线性预编码(如迫零、MMSE)、非线性预编码(如DPC)以及各种解码方案(如ML、MMSE、SIC)。我们将分析这些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性能表现和适用性,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复杂的信号环境中准确地恢复原始数据。 信道估计与跟踪: MIMO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对无线信道的准确估计。我们将探讨信道估计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信道估计方法,如最小二乘法、最小均方误差法等。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实现信道的实时跟踪,以适应无线环境中动态变化的情况。 系统级设计考量: 除了关键技术点,本章还将触及MIMO系统的整体设计。我们将讨论MIMO在不同通信标准(如Wi-Fi、4G、5G)中的具体实现和演进,以及如何将MIMO技术与OFDM等其他技术相结合,以构建高性能的无线通信系统。 第四章:MIMO技术在现代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与演进 MIMO技术并非仅限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它早已深入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本章将聚焦于MIMO技术在当前和未来无线网络中的广泛应用。 Wi-Fi的性能飞跃: 从家庭 Wi-Fi 到公共热点,MIMO技术是现代 Wi-Fi 标准(如 802.11n、802.11ac、802.11ax/Wi-Fi 6)性能大幅提升的关键。我们将阐述 MIMO 如何在 Wi-Fi 中实现更高的吞吐量、更广的覆盖范围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并探讨 MU-MIMO(多用户 MIMO)等技术如何进一步优化多设备连接场景下的网络性能。 移动通信的基石: 在蜂窝移动通信领域,MIMO技术是 4G LTE 和 5G NR 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 MIMO 在这些网络中的部署方式,例如大规模 MIMO(Massive MIMO)技术,它通过在基站部署大量天线,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容量、频谱效率和用户体验,为万物互联和高速数据传输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兴应用场景: 除了传统的通信系统,MIMO技术还在许多新兴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们将探讨 MIMO 在物联网(IoT)通信中的应用,如何实现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海量设备连接。同时,我们还将展望 MIMO 在智能交通、无人机通信、水下通信等特殊场景下的创新应用。 MIMO 的未来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未止步。本章也将展望 MIMO 技术的未来演进方向,例如更高阶的 MIMO 系统、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融合、以及在下一代通信标准(如 6G)中的潜在突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拓展 MIMO 的边界,迎接未来通信的挑战。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MIMO的优化与未来探索 尽管 MIMO 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系统复杂度与功耗: 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MIMO 系统的硬件复杂度和信号处理复杂度也随之增加,这带来了更高的功耗和成本。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高效的算法设计、硬件优化以及低功耗技术来缓解这些问题。 信道相关性与干扰: 在某些部署场景下,天线之间的信道相关性较高,或者用户之间存在干扰,这会影响 MIMO 的性能。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智能的天线选择、干扰协调技术以及认知无线电等方法来克服这些挑战。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不同的厂商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如何保证 MIMO 系统的互操作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标准化进程在推动 MIMO 技术普及方面的重要性。 面向未来的研究: 本章最后将汇聚本册内容的精髓,展望 MIMO 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思考如何将 MIMO 与其他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相结合,开创更智能、更高效、更强大的无线通信新时代。 本书旨在成为您探索 MIMO 无线网络世界的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 MIMO 的核心原理、掌握其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并洞悉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驾驭这场数字时代的通信革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才发现它的价值绝对值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作者在梳理MIMO技术发展脉络和不同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从早期的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概念,到后来更复杂的波束成形和干扰协调技术,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MIMO体制的数学模型和性能评估方法的详细介绍,这为我理解和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够查阅到如此全面且深入的书籍,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极其丰富,为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部MIMO技术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任何希望在MIMO领域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都应该仔细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一名在通信设备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到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而MIMO技术又是近几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能找到一些实际应用上的指导。读完后,我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书中不仅对MIMO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实际系统设计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信道估计的精度、干扰抑制的有效性以及功耗的限制等。作者用一种非常务实的笔触,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工程经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多用户MIMO(MU-MIMO)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并提供了几种常用的用户调度算法的比较分析,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基站时提升系统容量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就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黑科技”。MIMO技术无疑是其中之一,而这本《MIMO无线网络手册》则是我窥探这项技术奥秘的绝佳窗口。虽然我并非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易近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将那些看似艰深的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MIMO在Wi-Fi和LTE等常见应用场景中的介绍,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MIMO技术是如何提升我们的上网速度和通信质量的。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对比图,非常形象地展现了MIMO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比如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对MIMO技术有了初步但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其他前沿通信技术的兴趣。它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现代通信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通信工程硕士的学生,为了写毕业论文,我搜集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而这本MIMO无线网络手册无疑是我这次研究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研究方向,解答了我遇到的无数难题。尤其是在我困扰于如何优化用户调度算法时,书中关于空间复用和分集增益的详细论述,以及对不同预编码方案性能分析的深入剖析,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曾花了好几天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 Tomlinson-Harashima 预编码的推导过程,作者将复杂的数学公式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结合了实际的仿真结果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这让我对算法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书中对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介绍也极具前瞻性,对于我未来几年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生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MIMO技术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工程师和学生,它绝对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备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无线通信领域的“圣经”!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前面的几章看完,感觉脑子里瞬间被塞满了各种高深的概念,但同时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奇妙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有条理,而且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MIMO技术的复杂世界。特别是关于信道模型和预编码的部分,那些数学推导虽然一开始看得我有点头疼,但仔细琢磨之后,发现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并且给出了许多直观的解释和类比,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其中的精髓。书中的图示也极其精美,每一个图都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某个关键点,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MIMO技术时,会先从基本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这种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避免了信息过载。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它激发了我对无线通信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让我觉得未来在5G乃至6G技术的发展中,MIMO技术扮演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