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基础字典 李行健

华文基础字典 李行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华文
  • 基础
  • 李行健
  • 语文
  • 工具书
  • 汉字
  • 学习
  • 参考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14744
商品编码:2947437457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华文基础字典

定价:29.80元

作者:李行健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38147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该书主要针对汉语初学者、海外华侨子弟使用!

内容提要


一、本字典共收录规范汉字1480个,按拼音音序排列。每个字头包括拼音、笔画、部首、结构四部分,部分字增加笔顺展示。相 对应的繁体字括注在正文字头之后,异体字不收录。二、因繁体简化而产生的同形、同音或同形不同音字,一律分列,并标以1、2……。如“板1”与“板2(闆)”、“干1”与“干 2(幹)”、“后1”与“后2(後)”、“表1”与“表2(錶)”、“别1”与“别2(彆)”等。三、多音字各音项集中列在一个字头之下,按读音分列。如:阿ā/ē7画左阝部左右四、本字典有500字左右的字源常识内容,以知识窗形式,附列于对应的字头下。其叙述用字不受本字典收字所限。五、每个字的释义按�A�B�C�D……标注义项。六、用例前用“��”号,两个以上用例,用“|”线分隔,用例中出现的本字用“~”号代替。七、组词分列于相关义项之后,以“○”号,按双音节(先顺序后逆序)到多音节顺序排列。八、如果一个义项还需要细分时,则以a)、b)、c)分项,再逐项释义。九、用“”手形符号表示“提示”,对该字的写法、意义、用法和相关的应用知识、文化知识作必要说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李行健,男,1935年生于四川遂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语委委员,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

文摘











序言



《古籍钩沉:明清小说研究辑要》 作者: 王怀仁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 典藏版 页码: 890页 开本: 16开 定价: 188.00元 --- 内容简介: 《古籍钩沉:明清小说研究辑要》 是一部汇集了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怀仁先生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关于明清小说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的文集。本书并非单纯的选篇,而是经过精心编排与系统梳理,旨在为学界和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以审视明清小说的历史地位、艺术特征、思想内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本书共收录论文、研究札记、书评及会议综述三十余篇,内容横跨明中叶至清末近四百年的小说发展脉络,尤其侧重于对“四大奇书”之外的、被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通俗小说、话本、以及新兴的章回体小说流派进行细致的“钩沉”与重估。 第一卷:小说起源与早期形态的再审视 本卷聚焦于明代中叶小说发生的文化土壤与萌芽阶段的文本特征。王怀仁先生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对《三言》《二拍》的早期刻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指出其中隐含的地域文化差异及市井俚语的演变轨迹。 《金瓶梅》的“文人化”倾向与世情描摹的界限: 深入探讨了《金瓶梅》如何超越单纯的“谴责小说”范畴,构建起晚明士大合集与市井生活的复杂交织场域。作者运用叙事学理论,剖析了其非线性叙事结构对后世小说的深远影响。 戏曲与小说的互动关系研究: 通过对明代梨园脚本与通俗小说中情节、人物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民间表演艺术如何为小说的普及化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资源和受众基础。尤其对新兴的“侠义小说”初级形态进行了梳理。 地域文学中的“地方志”色彩: 考察了小说如何吸收地方志、笔记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增强其叙事的真实感和地方风物的再现能力,这是理解清代小说“写实”传统的关键一步。 第二卷:清代中叶的转型与“人情世态”的深化 第二卷将研究重心置于清代康乾盛世前后,小说叙事视角从神怪志异向世情百态的深刻转变。 《红楼梦》的叙事革命与“大观园”的空间哲学: 王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视角独到,他着重分析了曹雪芹如何通过对“园林”这一特定空间的精细化建构,象征性地表达了贵族阶层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与精神困境。书中对脂批文本的细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辨析了不同批语对小说主题的不同侧重。 “谴责小说”思潮的兴起与局限性: 详细分析了晚清以李宝嘉、吴趼人等为代表的作家,在面对社会危机时,如何运用小说这一新兴媒介进行社会批判。本书强调了这些作品在思想上的进步性与艺术手法上的保守性之间的张力。 笔记小说的“半小说化”: 探讨了清代大量笔记小说(如《聊斋志异》之外的民间异闻录)如何逐渐吸收章回小说的叙事技巧,完成了从纯粹记录到文学虚构的过渡,为近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语言和题材基础。 第三卷:小说与社会思潮的碰撞:被遗忘的“边缘之声” 本卷是本书最具开拓性的部分,旨在发掘那些在传统研究中往往被忽视的、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小说流派。 晚清“公案小说”的法制观念萌芽: 考察了早期公案小说(如《彭公案》《七侠五义》的早期版本)如何反映民间对司法公正的朴素期待,以及它们在塑造“清官”形象时所遵循的民间伦理规范,而非官方的律法条文。 “鸳鸯蝴蝶派”的审美预设与都市情绪: 尽管该派常被视为俗文学的代表,王教授却深入分析了其作品对现代都市生活(如电话、电报、新式婚姻)的敏感捕捉,以及在保守社会向现代转型期的青年男女复杂心理的艺术表现。 小说与西方思潮的“被动接受”: 梳理了早期介绍西方文学翻译作品对本土小说的间接影响,特别是对“环境决定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通俗小说中扭曲或简化体现的研究。 ---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视野与扎实的微观考证的完美结合。王怀仁先生不仅继承了传统考据学的严谨,更引入了西方媒介理论、文化研究、符号学等多元视角,对明清小说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 1. 文献的珍稀性: 许多章节的研究基础是作者多年来在海内外图书馆搜集到的稀有刻本、抄本的影印本及残卷,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 理论的创新性: 摒弃了简单的“英雄/才子佳人”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转而关注小说背后的经济基础、权力结构与性别伦理的复杂互动。 3. 文本的覆盖面广: 研究对象不仅限于主流经典,更包含了大量在文学史中常被“降格处理”的戏作、讽刺小品文、以及早期白话翻译小说,极大地丰富了明清小说研究的图景。 《古籍钩沉》不仅是研究明清小说的重要参考书,更是一部展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典范之作。它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变革的古代文学世界的后门。 --- 适合读者: 古典文学专业师生、明清小说爱好者、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字典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字号小得像蚂蚁爬过纸面,生怕我这个老花眼能看清楚一个笔画似的。我得费劲地眯着眼,拿着放大镜才能勉强辨认出那些密密麻麻的解释,真是让人抓狂。而且,很多常用的词条,明明是构成现代汉语交流的基础,它的收录却显得有些敷衍了事,不是解释得过于简略,就是给出的例句陈旧得仿佛是从上个世纪的报纸上剪下来的。比如我想查一个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用语,或者是一个在特定行业内频繁使用的专业术语,翻遍了所有相关的音节,结果都是石沉大海,这对于一个需要紧跟时代脉搏的查阅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便和失望。可以说,光是打开它,就先耗费了我不少的耐心,阅读体验极差,完全没有起到一本工具书应有的便捷和高效。如果不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必须使用它,我真的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丢到一边,去寻找一本更加人性化、与时俱进的工具书。

评分

从内容深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阐释词义的层次感上做得远远不够。对于一个多义词,它往往只罗列出两三个最核心的解释,然后就戛然而止,缺乏对这些义项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演变过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定用法,以及它在现代口语交流中如何被简化或引申,这些重要的语境信息几乎是缺失的。这使得读者在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或写作润色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准确把握词语的“神韵”和“边界”。它提供的知识是平面的、静态的,缺乏动态的演化视角。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应该能引导读者看到语言的生命力和复杂性,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过时的、缺乏学术探索精神的词汇清单,无法满足我对于中文深度学习的期待。

评分

检索体系的设置是这本字典的又一个硬伤,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中文查询的便利性。我尝试用最常见的拼音输入法查找一个词,结果发现它的音序排列规则与目前主流的字典或词典存在细微却致命的差异,导致我必须不断地去对照它内部的特定规则才能找到目标词条。更别提部首检字法了,那种复杂到令人发指的部首划分和笔画计算方式,简直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力和耐心,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陷阱。我宁愿花五分钟去网络上搜索,也不想在它那晦涩的索引体系里迷失方向。对于一个需要快速获取信息的读者来说,这种低效率的检索设计无疑是致命的缺陷。它似乎更注重展示其内部的“逻辑体系”,而非服务于读者的实际需求,完全没有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非常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用“朴素”来形容都显得过于客气了,简直可以用“粗糙”来概括。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廉价的纸质感,稍微用力一点就担心会撕裂,油墨的味道也比较刺鼻,打开书页时,总感觉有一种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提不起兴趣去深入阅读。更要命的是,内页的纸张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印刷的黑色文字似乎有些洇墨,尤其是在一些较粗的笔画处,边缘模糊不清,对比度不高,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会非常干涩和疲劳。这样的实体质量,完全配不上其作为一本权威工具书的身份。我甚至怀疑它在仓储和运输环节是否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因为每一页的边缘都有些微的卷曲和磨损,仿佛这本书已经在无数人的手中流转了多年,而不是一本新近出版的图书。我对这种敷衍了事的制作态度感到非常失望,工具书也应该拥有起码的体面和耐用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纂理念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更倾向于堆砌生僻字和罕见词汇,对于那些构成日常交流骨架的常用词,却处理得轻描淡写。这种选择性收录的倾向,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头重脚轻,抓不住重点。譬如,我查阅一个非常基础的量词,它的释义竟然只给出了一个极为古老的用法,完全忽略了它在当代语境下的主要功能和变化。这让我不禁怀疑,编纂者是不是沉浸在某种古典的象牙塔里,对于现代汉语的使用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结果就是,每次遇到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判断,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反而成了额外的负担。它更像是一本供学者研究古代文献的辅助工具,而不是面向广大中文学习者和日常使用者必备的参考书。如果想通过它来巩固基础,恐怕只会适得其反,最终得到一堆无用的、脱离实际的知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