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育审美方略 |
| 作者 | 雷国樑 |
| 定价 | 33.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10261 |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21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体育审美方略》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美(体育美)的本质与形态;体育审美要素和经验;体育美创造的独特路径。在逻辑发展顺序上,先概述了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凸显了体育艺术特点;然后,简要阐述了与体育美联系密切的一般美学原理,如自然美、艺术美、人体美等;后在上述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引出本书重点——体育美。本书体系较为完整,内容翔实,涉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文学、体育、艺术知识,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审美方略,也可作为体育院校的审美教学之用,还可供体育和美学的研究者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绪论——体育(艺术)审美概述 章 五彩缤纷的世界——现实美 节 有意味的形式美 第二节 神奇迷人的自然美 第三节 的圣洁与魅力——人体美 第二章 美学殿堂的上界——艺术美 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美及特征 第二节 三度空间——奇妙的造型艺术审美 第三节 功利与美珠联璧合——实用艺术审美 第四节 情感的倾泄——表情艺术审美 第三章 优美而崇高—体育美 节 体育美及特征——生命之美 第二节 人体(身体)美 第三节 运动美 第四节 运动精神美 第四章 艺与美交融——体育表演艺术美 节 以艺展示体育——体育表演艺术及特征 第二节 体育表演艺术的艺术构成 第三节 经典体育表演艺术美的审美与欣赏 第四节 准体育表演艺术美的审美与欣赏 第五章 心醉神迷,高峰体验——体育美的欣赏 节 赏心悦目的快感——美感与欣赏 第二节 “高潮体验”——体育美感与欣赏 第三节 体育欣赏与“移情”“内模仿” 第四节 竞技运动项目的审美与欣赏 第六章 体育审美物态化 节 体育美的物态化 第二节 体育场馆风格美 第三节 体育服装风格美 第四节 体育器材、饰物美 第七章 体育审美趣味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节 体育践行者的审美趣味的培养 第二节 体育审美创造的主客观条件 第三节 体育践行者的审美素质与能力培养 全书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值得称赞,纸张的手感很好,即便是在晚上关了灯只开一盏台灯阅读,那些黑白插图的层次感也表现得相当到位。但内容上,我发现它似乎陷入了一种过度学术化的泥潭。引用的文献跨度极大,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现代现象学的研究都有涉猎,这无疑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可问题在于,这些复杂的理论框架似乎没有很好地服务于阐述核心主题,反而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晦涩。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感性知识的结构化重建”的那一章,但反复阅读了几遍,仍然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理论的推导过于冗长和自我循环。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的成果展示,而非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读物。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些基础的体育美学常识,这本书的门槛显得过高,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哲学或美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对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压力相当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线条图案,立刻让人联想到运动场上的力量与美感,但翻开书页,我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对古典艺术,特别是雕塑和建筑的审美解析,从古希腊的黄金比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技巧,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的“韵律”和“和谐”,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现代体育赛事或训练方法的论述,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史与哲学思考的结合体,探讨的是人类在追求完美形态上的共性。比如,其中关于达芬奇人体素描的章节,分析得极其细致,探讨了骨骼结构如何服务于动态平衡的美学原理,这一点倒是与体育运动中的力学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视角完全不同,是从静态的永恒之美去反观动态的瞬间之美。这种跨领域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涉及球类竞技或田径项目,却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思考框架。整体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它引导你跳出具体的运动场景,去感受美的本质,对于提升个人对视觉艺术的鉴赏力,无疑是有助益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标题与内容的张力。当我看到“体育”二字,自然期待的是关于身体、竞技、运动精神的探讨。然而,我读到的内容,与其说是对体育的审美方略,不如说是对“韵律”和“和谐”在所有艺术形式中体现的概括总结。例如,书中有一部分详细对比了交响乐的对位法与建筑结构中的承重体系,试图证明一种宇宙性的秩序感是美学的基础。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很有启发性,它确实拓宽了我对“审美”的理解边界。但它对“体育”这个核心词汇的着墨非常少,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它就像一本详尽的植物学图鉴,却只在扉页上写着“水果的秘密”,真正的焦点完全不在“水果”上。因此,如果读者和我一样,是为了学习如何从体育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而来,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方向偏差,它更像是一次华丽的、但略显偏离航道的知识远征。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其实是带着一点“找茬”的心态去阅读的,因为我对“方略”这个词汇通常抱有实用主义的期待,意味着清晰的步骤、可操作的指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飘逸和散文化,它与其说是一套方略,不如说是一系列充满哲理的随笔集合。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如何感知美”而非“如何实现美”。比如,有一段落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清晨阳光穿过树林投射在草地上的光影效果,并将其与巴洛克音乐的和声结构进行类比,这种描述手法非常浪漫,但对于一个渴望获得具体训练建议的读者来说,会感到有些抓不住重点。我甚至在其中读到了一些关于东方茶道中“空寂”概念与西方美学中“负空间”运用的关联,这无疑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但距离我对一个以“体育”为名的指南的期待,相去甚远。它更像是一本供哲学爱好者阅读的随笔集,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复杂的意象关联。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一个清晰的主线索,但很遗憾,它更像是由一系列散落的珠子串成的项链,每颗珠子都很精美,但串联它们的线材若隐若现。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构建一种“氛围感”,一种对古典理想的怀旧与向往。例如,书中花了好几页来描绘古罗马竞技场遗址在月光下的肃穆感,将之比喻为人文精神的基石,这种文学性的渲染确实能打动人。然而,这种抒情式的叙述,使得原本可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被冲淡了。我期望看到的,比如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某种情感张力,如何从优美的舞蹈动作中提炼出高效的训练原则,这些具体的、可观察的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出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对“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范畴的抽象辩论,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精致的、面向小众读者的鉴赏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