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 |
| 作者: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
| ISBN: | 9787122306227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定价: | 98.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 页码:312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讲述了我国近红外光谱工作者的从业故事,作者既有老一代近红外光谱专家,又有中青年骨干,这些故事中凝结了他们对近红外光谱事业的追索和感悟,以及对近红外光谱事业的情怀。《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记录的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承上启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文集体裁丰富,内容生动感人,所述经历和经验对近红外光谱发展尤其是对青年学者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可供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化学计量学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石化、农业、、制等领域对近红外光谱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
| 图书目录 |
| 我们与近红外光谱仪打了几十年交道 ∣ 陈星旦 / 002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袁洪福 / 004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 刘慧颖 / 008 “误入歧途,执迷不悟” ∣ 韩东海 / 016 埋头近红外技术25年 ∣ 徐可欣 / 022 我做的个近红外光谱项目 ∣ 龚伟 / 028 意外的近红外应用纯粹之旅——分享在欧美工业界20年的经历 ∣ 罗苏秦 / 032 我的近红外情结 ∣ 胡昌勤 / 050 我与近红外光谱缘分的点滴回忆 ∣ 吴海龙 / 056 从可见到近红外的光明之路 ∣ 杜一平 / 062 偶遇成知己,相伴奔前程 ∣ 臧恒昌 / 068 我的近红外之旅——卅年科学生涯的再历练 ∣ 潘涛 / 074 复杂的和近红外——逼我用哲学思维研究科学问题 ∣ 张建平 / 084 以应用为导向的近红外光谱之旅 ∣ 倪力军 / 090 初识近红外 神奇峰叠嶂 ∣ 杨季冬 / 094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王茜 / 2 我与近红外的不解之缘 ∣ 刘燕德 / 6 我与近红外光谱仪器 ∣ 卢启鹏 / 1 启程,近红外! ∣ 王家俊 / 114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刘建学 / 124 师从严师,近结高朋 ∣ 李军会 / 128 近红外,我的中国心 ∣ 杨辉华 / 132 我与近红外的半世情缘 ∣ 张新民 / 136 矢志不移、痴心不改 ∣ 周学秋 / 140 我与近红外的缘分 ∣ 成富 / 150 近红外应用与推广,我一直在路上…… ∣ 罗海峰 / 154 近红外:“开放”的技术,共享的应用 ∣ 倪勇 / 156 十年青春,愿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讲述我与近红外的那些年 ∣ 李光 / 162 十数载不变初心,耐寂寞终有所报 ∣ 韩熹 / 168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王健 / 172 永远在路上 ∣ 田高友 / 174 我愿做一名合格的工匠 ∣ 彭黔荣 / 178 近红外的“快、准、狠” ∣ 马雁军 / 182 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 陈平 / 186 我的近红外从业之路——被动抉择、莫名欢喜 ∣ 熊罗英 / 190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周青梅 / 194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温晓燕 / 196 我是群主,我骄傲 ∣ 褚小立 / 198 难以割舍的近红外 ∣ 武彦文 / 200 梦开始的地方——近红外之路 ∣ 庆兆珅 史波林 朱大洲 董一威 屠振华 / 204 近红外明珠,我要的梦 ∣ 吴志生 / 2 “仪”海拾贝:近红外数据分析之路 ∣ 曾仲大 / 21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桂芳 / 218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张学博 / 222 歪打正着的近红外经历 ∣ 孙旭东 / 226 光影研途情暖我心 ∣ 赵逸博 / 228 要不,试试近红外? ∣ 肖雪 / 232 在学习与应用近红外光谱的路上飞奔 ∣ 王胜鹏 / 238 我和近红外的故事 ∣ 李文龙 / 240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董颖超 / 248 我和近红外的故事 ∣ 雷晓青 / 252 近红外从业有感 ∣ 周帅 / 256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 王立波 / 258 红外光从业感怀 ∣ 韩君 / 260 始终如一,卅年磨一剑 ∣ 姚建垣 / 262 深切缅怀陆婉珍院士 ∣ 胡昌勤 / 270 缅怀陆婉珍院士 ∣ 李军会 / 272 我心目中的陆婉珍先生 ∣ 袁洪福 / 274 追思恩师陆婉珍先生 ∣ 褚小立 / 276 梁逸曾先生与近红外 ∣ 梁逸曾课题组 / 280 深切缅怀梁逸曾教授 ∣ 褚小立 / 286 IIRS 2021申办纪实与感受 ∣ 邵学广 / 292 参与和见证获得北京IIRS 2021举办权——2017赴丹麦参加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申办的感受 ∣ 刘慧颖 / 296 附录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众筹名单 / 312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China Counci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CIRS)是由全国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及相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营利性专业性社会团体。近红外光谱分会致力于促进中国近红外光谱教育、研究、开发、应用和对外技术交流事业的发展。定期组织举办“中国近红外光谱学术报告会”,协办在中国举办的性近红外光谱学术报告会;组织互访、培训、考察及讲学等活动,开展同国外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促进交流与科技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技术培训等活动,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学科的学科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政策、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问题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论证和建议,协助编写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计划。 |
“继承”与“凝聚”这两个词,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深信,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前人的智慧结晶,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表的发展历程,让我预感到,它将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参数和发展节点,更会深入挖掘那些人物故事,展现科研工作者之间如何相互启发、共同协作,将分散的智慧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他们是如何打破壁垒,分享经验,将看似复杂的技术难题,通过集体的智慧一一破解。这种“凝聚”的过程,不仅是对近红外技术本身的深化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仪器仪表精神的一种升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让他们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也看到集体协作的巨大能量,共同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从书名《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9787122306227 中国仪器仪》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必然是丰富而深刻的。我尤其对“我与近红外的故事”这一副标题感到好奇,它意味着这本书的视角将是多元的,充满了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这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由亲历者讲述的、关于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表领域发展的史诗。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穿插着大量的个人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某个关键技术突破背后的趣闻轶事,或许是关于科研团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奋斗的感人瞬间,又或者是关于近红外技术在某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惊喜发现。这些“故事”将是连接读者与技术之间的桥梁,让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相信,通过这些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我将能更深入地理解近红外技术的发展脉络,更能感受到中国仪器仪表行业从业者们的智慧、热情与坚韧。
评分“奋进”这个词,如同号角一般,在我读到书名时便已在心中激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表领域,是如何在过去的积累之上,不断突破,持续前进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近红外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将是最生动的证明,说明这项技术是如何通过“奋进”的力量,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惠及大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将向我展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近红外技术将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及科研工作者们永不停止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引领着近红外技术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殿堂。书名中的“回望”二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探寻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表领域生根发芽的那些最初的日子。那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岁月,一定充满了无数的艰辛与不易。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中国的科研人员是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将近红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的颂歌,它歌颂了那些敢于梦想、勇于探索的先辈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表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科研工作者的伟大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回望·继承·凝聚·奋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集9787122306227 中国仪器仪》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历史感,让人不禁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被“故事”这个词所吸引,因为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无数人的探索、奉献和传承。这本书似乎聚焦于“近红外”这个特定的技术领域,并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投身于近红外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阶段,一步步将这项技术发展壮大。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遇到的挑战,他们克服的困难,以及他们成功的喜悦,都将是这本书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近红外技术在中国仪器仪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将前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薪火相传,不断推动技术向前发展,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引领行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默默耕耘的身影,也照亮了中国仪器仪表产业蓬勃发展的希望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