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量子群智能及其在通信技術中的應用
定價:48.00元
作者:高洪元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12881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9章,主要內容包括量子粒子群、量子蛙跳算法、量子蜂群、量子細菌覓食、量子神經網絡、量子文化算法、量子文化群智能、量子膜群算法、多目標量子膜群算法、多用戶檢測、頻譜分配、決策引擎、頻譜感知、衝擊噪聲測嚮、非圓信號測嚮等通信技術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本書可使讀者在瞭解和學習量子群智能和通信技術*科研成果的同時,在量子群智能和通信技術兩個方嚮得到啓發,也可作為相關學科的教材和科研用書。
目錄
目 錄
章 緒論1
1.1 量子群智能計算簡介1
1.2 單目標和多目標優化問題3
1.2.1 單目標優化問題的數學模型5
1.2.2 單目標約束優化問題的求解方法5
1.2.3 多目標優化問題的數學模型7
1.2.4 多目標優化方法簡介9
1.3 智能計算在通信技術中的應用11
1.3.1 簡介11
1.3.2 展望15
1.4 本書內容和結構安排17
參考文獻19
第2章 用於離散優化問題的量子群智能計算29
2.1 量子粒子群算法30
2.1.1 雙鏈編碼的量子粒子群算法30
2.1.2 單鏈編碼的量子粒子群算法32
2.1.3 性能測試34
2.2 量子蜂群算法37
2.2.1 雙鏈編碼的量子蜂群算法37
2.2.2 單鏈編碼的量子蜂群算法40
2.2.3 性能測試42
2.3 量子細菌覓食算法43
2.3.1 雙鏈編碼的量子細菌覓食算法44
2.3.2 量子細菌覓食算法的收斂性分析47
2.3.3 性能測試49
2.4 小結50
參考文獻50
第3章 用於連續優化問題的量子群智能計算52
3.1 量子蛙跳算法53
3.1.1 混閤蛙跳算法53
3.1.2 量子蛙跳算法55
3.1.3 性能測試58
3.2 量子文化蛙跳算法60
3.2.1 量子規範知識60
3.2.2 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實現61
3.2.3 性能測試64
3.3 量子細菌覓食算法65
3.3.1 細菌覓食算法66
3.3.2 量子細菌覓食優化算法69
3.3.3 性能測試71
3.4 小結73
參考文獻74
第4章 基於量子智能算法的多用戶檢測76
4.1 多用戶檢測的數學模型78
4.1.1 噪聲模型78
4.1.2 高斯噪聲下的多用戶檢測數學模型79
4.2 高斯噪聲環境的典型多用戶檢測方法83
4.2.1 傳統檢測器83
4.2.2 優多用戶檢測器84
4.2.3 Hopfield神經網絡多用戶檢測器86
4.3 基於免疫剋隆量子算法的多用戶檢測87
4.3.1 神經網絡製備疫苗的方法框架88
4.3.2 基於免疫剋隆量子算法的多用戶檢測器89
4.3.3 試驗仿真93
4.4 量子HOPFIELD神經網絡的多用戶檢測設計95
4.4.1 量子Hopfield神經網絡96
4.4.2 基於量子神經網絡的多用戶檢測98
4.4.3 基於量子神經網絡的多用戶檢測器仿真99
4.5 量子蜂群算法的魯棒多用戶檢測100
4.5.1 魯棒多用戶檢測器101
4.5.2 新量子蜂群算法102
4.5.3 基於量子蜂群算法的魯棒多用戶檢測104
4.5.4 試驗仿真105
4.6 小結107
參考文獻107
第5章 基於量子群智能的認知無綫電決策引擎112
5.1 認知無綫電決策引擎模型和三種典型的決策引擎114
5.1.1 智能計算的認知決策引擎114
5.1.2 基於智能計算的認知決策引擎方法117
5.2 單目標膜量子蜂群算法及其在決策引擎上的應用123
5.2.1 膜結構簡介123
5.2.2 膜量子蜂群優化算法124
5.2.3 膜量子蜂群優化算法的性能測試128
5.2.4 基於膜量子蜂群算法的認知無綫電決策引擎130
5.2.5 決策引擎試驗仿真131
5.3 基於量子細菌覓食算法的綠色認知無綫電參數調整134
5.3.1 綠色認知無綫電參數調整模型135
5.3.2 量子細菌覓食算法的綠色認知無綫電參數調整137
5.3.3 試驗仿真138
5.4 小結141
參考文獻142
第6章 基於量子群智能的頻譜分配146
6.1 頻譜分配模型147
6.1.1 圖論著色模型147
6.1.2 單目標頻譜分配149
6.1.3 多目標頻譜分配150
6.2 基於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單目標頻譜分配151
6.2.1 基於單鏈量子粒子群算法的認知無綫電頻譜分配151
6.2.2 仿真結果分析152
6.3 基於多目標膜量子蜂群的多目標頻譜分配155
6.3.1 膜量子蜂群的基本演進規則156
6.3.2 膜量子蜂群的膜框架158
6.3.3 基於多目標膜量子蜂群算法的多目標頻譜分配技術161
6.3.4 頻譜分配實驗仿真163
6.4 小結167
參考文獻168
第7章 量子群智能的頻譜感知技術171
7.1 綫性協作頻譜感知模型172
7.2 閤作式頻譜感知的基本算法174
7.2.1 基於修正偏差因子的頻譜感知方法174
7.2.2 基於粒子群算法的頻譜感知175
7.2.3 計算機仿真177
7.3 基於連續量子細菌覓食算法的頻譜感知技術178
7.3.1 量子細菌覓食算法的頻譜感知178
7.3.2 計算機仿真181
7.4 小結184
參考文獻184
第8章 基於量子智能計算的DOA估計187
8.1 經典DOA估計模型和算法188
8.1.1 DOA估計模型188
8.1.2 經典測嚮算法189
8.1.3 基於量子蛙跳算法的測嚮方法190
8.1.4 試驗仿真191
8.2 基於高階纍積量和文化量子算法的測嚮方法192
8.2.1 基於高階纍積量的廣義加權子空間擬閤算法193
8.2.2 文化量子算法196
8.2.3 基於文化量子算法的廣義高階加權信號子空間擬閤測嚮199
8.2.4 試驗仿真200
8.3 基於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非圓信號DOA估計203
8.3.1 非圓極大似然算法203
8.3.2 基於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極大似然測嚮204
8.3.3 試驗仿真206
8.4 小結207
參考文獻208
第9章 衝擊噪聲環境下的量子智能計算DOA估計211
9.1 衝擊噪聲環境下的測嚮模型212
9.1.1 三種低階矩212
9.1.2 三種低階矩的對比213
9.2 基於量子文化細菌覓食算法的無窮範數大似然測嚮方法215
9.2.1 量子文化細菌覓食算法215
9.2.2 量子文化細菌覓食算法的無窮範數極大似然測嚮218
9.2.3 試驗仿真221
9.3 基於量子粒子群的動態測嚮方法225
9.3.1 衝擊噪聲下的動態測嚮模型225
9.3.2 連續量子粒子群優化算法226
9.3.3 量子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動態測嚮方法228
9.3.4 試驗仿真229
9.4 小結231
參考文獻232
作者介紹
高洪元,博士後,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IEEE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 IWSIS2012、IWSIS2013國際會議分會主席;是《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Sciences》、 《Circuits,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和《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等SCI國際期刊審稿人。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真的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抽象的幾何圖案,仿佛立刻就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的未來世界。我本身對技術前沿的探索就抱有極大的熱情,拿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設計感。雖然我對量子力學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停留在科普層麵,但這本書的引言部分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公式,而是用一種非常宏大且富有遠見的視角,描繪瞭信息時代所麵臨的瓶頸以及突破這些瓶頸的理論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理論體係時的那種嚴謹性,即使是初步介紹,也透露齣深厚的功底。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大膽的設想,比如如何將量子糾纏的特性映射到網絡拓撲結構的設計上。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思想上的遠足,讓我對“智能”和“通信”這兩個看似平行的概念,有瞭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的理解。它不是那種隻會堆砌概念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讀者去探索一片未被充分開發的知識高地。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感到有些驚訝,坦率地說,我在閱讀過程中有好幾次都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閱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在探討具體應用層麵時,展現齣極強的工程實踐導嚮性,這在很多理論物理背景的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論如何落地,如何解決現實世界中高速、安全通信的難題。例如,書中對於後量子密碼學的一些分析,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脆弱性論述,而是深入到瞭具體算法結構上,對比瞭不同抗攻擊路徑的優劣。這種層次分明的論述方式,使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研究,對於正在從事網絡安全或通信協議設計的工程師來說,也具有極高的參考性。不過,這也帶來瞭挑戰,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部分章節的閱讀門檻相對較高,需要讀者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抽象思維能力來消化其中的復雜邏輯和推導過程。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值得單獨提齣來稱贊一番。雖然主題是高度抽象的理論,但作者團隊顯然在視覺傳達上下瞭很大功夫。圖錶和示意圖的質量非常高,它們並非簡單地復刻公式推導,而是用直觀的圖形語言,將那些原本難以想象的物理過程和數學關係具象化。例如,那些用來解釋信息編碼和傳輸效率提升的動態流程圖,清晰明瞭,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此外,全書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都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專業書籍來說至關重要。作者在細節上的這種專注和匠心,體現瞭對讀者的尊重,也間接說明瞭他們對自己所研究領域的專業態度。這本書不僅是一份知識的寶庫,更是一次愉悅的閱讀體驗,讓人願意反復翻閱、細細品味。
評分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啓發性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下意識地用“非經典”的邏輯去審視日常接觸到的信息處理問題。比如,過去我習慣於綫性、確定性的思維模式,但這本書引導我思考,在高度不確定性的復雜網絡環境中,如何通過概率性的、整體性的視角來優化資源分配和信息傳遞效率。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其價值甚至超越瞭書本上教授的任何具體技術細節。書中對“信息”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定義,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它不再僅僅是“0”和“1”的組閤,而是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緊密相連的復雜實體。這本書仿佛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維度”思考的大門,讓我對通信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嚮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探索的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技術專著那樣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結構。從最基礎的理論概念齣發,逐漸深入到復雜的係統架構設計,然後再迴過頭來,用更成熟的視角重新審視最初的那些假設。這種寫作手法使得讀者的知識體係能夠得到穩固的構建,不會因為某一個環節的理解偏差而導緻後續內容的迷失。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章節過渡時所做的總結和展望,它們有效地起到瞭承上啓下的作用,幫助我梳理瞭剛剛學到的知識點,並為即將到來的新內容建立起預期的聯係。尤其是在討論到大規模係統集成時,作者對不同技術模塊之間潛在的衝突與協同效應進行瞭細緻的剖析,這讓我意識到,未來的通信技術發展,必然是跨界融閤和係統優化的綜閤産物。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前沿、高深的議題,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讓人欲罷不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