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定价:59.00元
作者:庚建设,谢学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723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庾建设、谢学宁)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社团等八个部分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作者庾建设、谢学宁)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被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由广州大学联合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共同主编,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是连续出版的第六本,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人、科技社团等八个篇章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物。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指出:2010年,广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智慧广州”试点为契机,着力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大胆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创业投资融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圆满完成广州亚运会科技和信息安全保障任务,使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是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全面提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个重大突破”、“五个全面推进”的战略部署,2011年广州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预计会在新一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智慧城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和重大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目录
BⅠ 总论
B.1 2010年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
BⅡ 专题:回顾“十一五”
B.2 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评价与比较
BⅢ 创新篇
B.3 广州开发区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B.4 广州开发区创新政策体系述评
BⅣ 区县篇
B.5 2010年广州黄埔区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B.6 2010年广州番禺区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
B.7 2010年广州增城市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
BV 信息化篇
B.8 广州市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研究报告
B.9 广州市农村家庭信息化情况调查统计报告
BⅥ 人才篇
B.10 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时期广州人才发展报告
B.11 广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现状及分析
B.12 广州开发区人才政策述评
BⅦ 科技投入篇
B.13 关于广州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的建议
B.14 白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与发展措施
B.15 广州黄埔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BⅧ 科技社团篇
B.16 广州市科技社团承接职能委托与转移研究
B.17 广州市科协直属单位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每每想起2011年的广州,我总能联想到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而科技与信息化,无疑是这股力量最重要的助推器。这本书(此处为假设,评价非书本内容)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时期,广州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其在全球和国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具体的产业案例,展示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又如何孕育出新兴的增长点?同时,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广州在这方面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关注信息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模式感兴趣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广州在科技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和挑战,以及它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本报告,在我看来,是对广州改革发展进程的一次重要记录,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有益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流,瞬间点燃了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求知欲。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人,我一直对广州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而又富有活力的气息,9787509723951这个ISBN号,在我看来,是开启一段深度探索的钥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物,一直以来都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2011年这个时间节点,广州的科技发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信息化建设又取得了哪些突破。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或者是一些接地气的具体项目?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描绘出科技创新如何与广州的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是否能展示出这座城市在培育新兴产业、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作为一本报告,我期望它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用严谨的分析勾勒出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全貌,让我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这座城市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
评分翻阅此书(此处为假设翻阅,评价非书本内容),我的心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既有赞叹,也有思考。2011年的广州,无疑是中国经济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科技与信息化,正是赋予这颗明珠耀目光芒的重要元素。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广州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的努力?例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是否健全?是否有关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揭示广州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具体举措。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希望看到广州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书中对信息化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让我倍感好奇。例如,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如何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否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广州这座城市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行动。
评分从书名《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来看,我便能感受到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前瞻性。9787509723951这个ISBN号,仿佛是一个通往知识宝库的密码,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声誉,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信心。2011年,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无疑具有标杆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描绘出广州在当时是如何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例如,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是否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希望看到书中能详细介绍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潜在的挑战。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科技与信息化的报告,更是了解广州城市发展脉络、洞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读完这本书(此处为假设读完,评价非书本内容),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图景:2011年的广州,正如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在科技与信息化的浪潮中奋勇搏击。它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更是一个孕育创新、拥抱变革的试验田。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时期,广州是如何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攻城略地的?是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案例,或者是在特定技术领域(比如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广州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将其渗透到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智慧城市建设的蓝图,例如智能交通、数字政务、在线教育等领域的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广州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复杂的科技与信息化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广州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