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高速OFDM水聲通信技術為主綫,內容涉獵廣泛,概念原理闡述清楚,邏輯性強。從OFDM水聲通信各關鍵技術的原理闡述到OFDM水聲通信接收機的設計方法以及OFDM 水聲MODEM的研製;從單用戶的MIMO-OFDM到多用戶MIMO-OFDM水聲通信的設計應用;從OFDM的中繼傳輸到OFDM網絡編碼以及水聲測距與定位。通過學習本書可以加深對OFDM水聲通信相關原理及係統設計的理解。 本書可作為水聲通信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參考。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聲的早期探索
1.1.2 水聲通信媒介
1.1.3 水下係統和網絡
1.2 水聲(UWA)信道的特點
1.2.1 聲速
1.2.2 傳播損失
1.2.3 時變多徑
1.2.4 聲傳播模型
1.2.5 環境噪聲和外部乾擾
1.3 通帶信道的輸入和輸齣關係
1.3.1 各徑自有多普勒擴展的綫性時變信道
1.3.2 具有共同多普勒擴展的綫性時變信道
1.3.3 綫性時不變信道
1.3.4 幅度和時延變化的綫性時變信道
1.3.5 依頻率衰減的綫性時變信道
1.4 水聲通信中的調製技術
1.4.1 跳頻FSK
1.4.2 直接序列擴展頻譜
1.4.3 單載波調製
1.4.4 掃頻(S2C)載波調製
1.4.5 多載波調製
1.4.6 多輸入多輸齣技術
1.4.7 水聲通信的近期發展
1.5 本書的組織結構
第2章 OFDM基本知識
2.1 零後綴的OFDM
2.1.1 發射信號
2.1.2 接收機處理
2.2 循環前綴的OFDM
2.2.1 發射信號
2.2.2 接收機處理
2.3 OFDM相關的問題
2.3.1 ZP-OFDM與CP-OFDM
2.3.2 峰值平均功率比
2.3.3 功率譜和帶寬
2.3.4 子載波分配
2.3.5 總的數據速率
2.3.6 設計指南
2.4 離散傅裏葉變換的實現
2.5 OFDM的挑戰和補救方法
2.5.1 分集閤並和信道編碼的益處
2.6 MIMO-OFDM
2.7 文獻注記
第3章 多進製LDPC編碼的OFDM
3.1 OFDM的信道編碼
3.1.1 信道編碼
3.1.2 編碼調製
3.1.3 編碼的OFDM
前段時間,我花瞭不少時間研究傳統的無綫電通信中的信道編碼技術,特彆是turbo碼和LDPC碼(低密度奇偶校驗碼)。那些書籍會用大量的篇幅來解釋迭代譯碼的流程,如何通過軟信息傳遞來逼近香農限。這些編碼方案的核心在於如何通過冗餘校驗位,使得接收端能夠在極低的信噪比下仍能正確恢復信息,這對於深空探測或者地麵對衛星通信至關重要。書中的圖錶充滿瞭誤碼率(BER)麯綫,清晰地展示瞭編碼增益帶來的巨大提升。這類通信研究的基石是建立在相對穩定、可預測的無綫信道模型之上的,即便有衰落,其機製也相對清晰。我很好奇,在水聲這種極端復雜的、時變性極強的非平穩信道中,這些依賴於特定數學模型的編碼和調製技術,需要進行怎樣翻天覆地的改造纔能勉強適用。
評分我最近在學習一些關於量子信息和光子通信的基礎知識,這完全是另一個維度的技術前沿。那本入門級的量子力學導論,用非常抽象的語言描述瞭疊加態和糾纏態的概念,並初步探討瞭量子密鑰分發(QKD)的原理,比如BB84協議如何利用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來保證通信的安全性。讀起來更像是在探索物理學的哲學邊界,而非傳統的工程實現。相比之下,光縴通信的書籍則更貼近現實應用,但它們主要關注的是光在光縴內部的傳輸損耗、色散補償以及光電探測器的性能指標。這些書會詳細分析EDFA(摻鉺光縴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噪聲特性,以及WDM(波分復用)技術如何實現超大容量傳輸。這些技術都是基於“光”這一媒介,它們在低損耗、高帶寬方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這些優勢在水下這個完全不同的介質中,就無法直接套用瞭。
評分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水下機器人控製係統的專著,那本書裏討論的重點是如何在復雜的水流和壓力環境下,保證AUV(自主水下航行器)的定位精度和運動穩定性。書中詳細介紹瞭慣性導航係統(INS)與聲學定位係統(如USBL/LBL)的融閤算法,包括卡爾曼濾波的應用,以解決水下GPS信號缺失的問題。大量的篇幅都用在瞭控製理論上,比如PID控製器的調優,或者更先進的模糊邏輯控製,以應對突變的外部擾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移動平颱”的解決方案,確保機器人在水下能夠準確地到達預定位置並執行任務。然而,對於機器人攜帶的通信設備本身,比如它如何與母船或者其他水下節點進行數據交換,書中僅是一筆帶過,將其視為一個“黑箱”模塊,沒有深入探討其內部的調製解調機製和抗乾擾策略。
評分這本《OFDM水聲通信(信息與通信技術)/經典譯叢》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專業,一看就是麵嚮業內人士或者相關專業學生的高端讀物。我最近在讀一些關於無綫通信的理論書籍,它們大多集中在蜂窩網絡或者Wi-Fi技術上,內容偏嚮於陸地環境下的信道建模和抗乾擾技術。那些書裏充滿瞭復雜的傅裏葉變換、信道編碼、MIMO技術的數學推導,讀起來非常燒腦,但對於理解現代通信係統的底層邏輯非常有幫助。比如,我手裏有一本講5G NR核心網架構的,它詳細拆解瞭服務化架構(SBA)的各個組件,如AMF、SMF、UPF之間的交互流程,那簡直就是一本技術操作手冊,恨不得立刻上手去搭建一個虛擬網絡環境進行驗證。再比如,另一本關於電磁兼容性的著作,則深入探討瞭EMI/EMC的測試標準和防護設計,從屏蔽材料的選擇到地綫設計規範,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到電子設備能否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穩定運行,讀完之後,我對任何電子産品的設計都會多一份敬畏之心。這些書的共同點是,它們都緊密圍繞著已有的、成熟的通信技術體係進行深挖,目標是讓讀者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傢,而不是探索全新的未知領域。
評分我最近對聲學信號處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涉及到大範圍、長距離信息傳輸的場景。我之前看瞭一本關於海洋聲學勘探的教材,那本書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聲波來探測海底地形、識彆礦藏或者監測海洋生物活動。書中花瞭大篇幅講解瞭聲波在水中的傳播特性,比如摺射、反射、繞射現象,以及多路徑效應如何嚴重乾擾接收信號的質量。裏麵還介紹瞭各種換能器的原理和設計,比如如何製造齣高靈敏度、寬頻帶的聲納陣列。那本書的視角是偏嚮於“探測”和“感知”,強調的是如何用聲音去“看”到水下世界,很多內容都和信號的發射、接收、迴波分析有關。它更像是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結閤體,理論基礎非常紮實,但對於信息傳輸本身——比如如何將高比特率的數據可靠地送達遠方——涉及得就相對較少,更多的是關注信號的能量和空間分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