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业务及相关技术

3G业务及相关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亦农 著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无线技术
  • 通信工程
  • 网络技术
  • 移动互联网
  • 技术标准
  • 通信协议
  • 无线网络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64360
商品编码:294947071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G业务及相关技术

定价:28.00元

作者:李亦农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115164360

字数:331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3G业务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2G业务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能在立足于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对3G业务的开发和部署有更深入的理解。书中还针对业务平台介绍了当前通信产业中一些热点的解决方案,意在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把握3G业务的发展方向。本书既有对业务内容和概念的基础性介绍,也有对技术要素和技术特点的深入分析,并引用应用场景和应用实例对其进行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本书适合从事移动通信业务系统研发的系统设计师、研发工程师、运营商和维护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和相关专业培训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生活的新维度:智能终端与互联服务解析》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普及,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多样的互联服务,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获取信息、娱乐消费乃至工作学习的模式。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智能终端的核心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支撑这些终端运行的各类互联服务的运作机制、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数字浪潮,拨开迷雾,清晰地认识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并探讨个人与社会如何在其中寻找到更优的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智能终端的演进与核心技术 1. 移动终端的演化史诗: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飞跃 早期探索与功能机时代: 回顾手机从最初的通信工具向具备基础娱乐、信息功能的演变历程。这一时期,通信协议的标准化、电池技术的突破、屏幕显示技术的进步是关键。 智能手机的黎明: PDA手机的兴起,以及对更强大处理能力、更丰富应用的需求如何催生了第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如Palm OS, Windows Mobile)的初步尝试及其局限性。 触控革命与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iPhone的颠覆性创新,以多点触控、应用商店、全功能浏览器为标志,彻底改变了用户交互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Android的崛起与生态竞争: Google 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如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形成与iOS的双寡头格局。深入分析Android碎片化、开源优势及其带来的挑战。 后智能手机时代: 探索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新趋势,如折叠屏手机、5G手机的普及、AI在终端的深度融合(如智能语音助手、计算摄影)、以及影像技术的持续创新。 2. 硬件核心:驱动智能终端的“心脏”与“大脑” 移动处理器(SoC): 深入解析SoC(System on a Chip)的概念,其集成度如何不断提高,包含CPU、GPU、NPU、ISP等关键单元。探讨ARM架构的主导地位,以及各厂商(高通、联发科、苹果、华为海思等)的竞争策略和技术路线。 内存与存储技术: 讲解DRAM(内存)和NAND Flash(闪存)在终端性能中的作用。分析LPDDR、UFS等新一代技术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应用加载速度、多任务处理能力。 显示技术: 从LCD到OLED,再到AMOLED,详细阐述不同显示技术的原理、优劣势,如色彩还原度、对比度、功耗、响应时间。分析AMOLED在智能手机上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传感器集成: 剖析智能终端中各类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地磁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纹传感器、面部识别传感器、气压计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游戏、导航、健康监测、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应用。 通信模块: 详细介绍Wi-Fi、蓝牙、GPS/GNSS等无线通信技术,分析其发展标准(如Wi-Fi 6/6E, Bluetooth 5.x)以及在终端连接、定位服务中的作用。 3. 软件引擎:奠定用户体验的基石 移动操作系统: 深度解析iOS和Android两大移动操作系统的架构、核心组件、设计理念。探讨其应用生态、开发者工具、安全机制、以及系统更新策略。 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 分析现代移动UI/UX设计的原则,如何通过直观的交互、流畅的动画、个性化的主题来提升用户满意度。探讨人机交互的未来趋势,如手势交互、语音交互、以及AR/VR在UI/UX中的潜在应用。 应用程序(App)生态系统: 详解应用商店(App Store, Google Play)的运作模式,应用分发、审核机制、以及商业变现模式(内购、广告、订阅)。分析App开发的技术栈(如Swift/Objective-C for iOS, Java/Kotlin for Android)、跨平台开发框架(如React Native, Flutter)及其对生态的影响。 安全与隐私: 探讨移动终端面临的安全挑战,如恶意软件、数据泄露、身份盗窃。分析操作系统层面的安全防护机制(如沙箱机制、权限管理),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与相关法律法规(如GDPR)。 第二部分:互联服务:构建数字生活的网络 1. 通信与社交:连接人与人 即时通讯(IM): 分析微信、WhatsApp、Telegram等IM应用的崛起,其功能演进(文字、语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群聊),以及在个人社交、工作协同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其背后通信协议、服务器架构、加密技术。 社交网络服务(SNS): 深入理解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抖音、B站等SNS平台如何构建用户关系、信息传播、内容生成与消费的生态。分析算法推荐、内容审核、社交货币、以及内容创作者经济。 音视频通信: 探讨Zoom、Teams、FaceTime等音视频会议和通话服务如何支撑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场景。分析其网络传输技术、编解码技术、以及对带宽和网络稳定性的要求。 2. 信息获取与内容消费:知识与娱乐的触手可及 搜索引擎与信息聚合: 分析Google Search、百度等搜索引擎如何利用爬虫、索引、排序算法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探讨新闻客户端、聚合类App(如今日头条、Flipboard)的内容分发策略。 在线阅读与知识付费: 剖析Kindle、微信读书、得到等在线阅读平台,以及知识付费模式(课程、专栏、音频)的兴起。探讨其内容版权、内容质量管理、以及用户激励机制。 流媒体服务: 深入分析Netflix、YouTube、Spotify、QQ音乐等流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版权采购、内容分发网络(CDN)、以及个性化推荐算法。探讨其付费订阅模式、广告模式,以及对传统媒体的颠覆。 短视频与直播: 解析抖音、TikTok、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分发逻辑、用户参与机制、以及直播带货等新兴商业模式。探讨其内容生态的快速迭代与碎片化特征。 3. 生活服务与电子商务:便利触手可及 外卖与出行服务: 剖析美团、饿了么、Uber、滴滴等O2O(Online-to-Offline)服务的运营逻辑,包括平台撮合、地理位置服务、支付结算、用户评价体系。分析其对传统行业的赋能与重塑。 在线购物与支付: 深入研究淘宝、京东、拼多多、Amazon等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用户画像、营销策略。解析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系统在电子商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安全与便捷性。 金融服务与生活缴费: 探讨互联网金融(如P2P借贷、在线理财、数字货币)的兴起,以及手机银行、生活缴费App等如何简化用户的金融交易和日常缴费流程。 4. 新兴互联服务与未来展望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解释云计算(如AWS, Azure, GCP)如何为互联服务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探讨边缘计算在降低延迟、提升响应速度方面的潜力。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阐述大数据分析在理解用户行为、优化服务、精准营销中的作用。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个性化推荐、智能助手、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互联服务中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IoT): 探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出行等物联网应用如何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连接起来。分析其通信协议、数据安全、以及与智能终端的协同工作。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展望VR/AR技术在游戏、娱乐、教育、设计、远程协作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创造全新的沉浸式互联体验。 结论: 智能终端与互联服务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本书从硬件到软件,从通信到内容,从生活服务到未来趋势,多维度地展现了数字时代的脉络。理解这些技术与服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机遇,应对挑战,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数字未来。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而每一个服务的背后,则连接着亿万用户的需求与情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这个正在我们眼前不断展开的数字新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抱着对3G技术演进及其所带来的通信变革的好奇心,我翻开了《3G业务及相关技术》。我期待书中能详细解析3G网络的核心技术,例如它如何通过引入新的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方式以及更先进的信令协议,来实现相比2G时代质的飞跃。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对3G催生的各类“业务”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移动宽带上网、视频通话、多媒体消息等,并且能够讲述这些业务是如何在技术上得以实现,以及它们在当时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习惯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对3G网络技术细节的阐述,比如UMTS的架构、WCDMA的关键技术原理、以及各种接口和协议的详细说明。虽然这些技术内容非常扎实,但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技术工程师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和共鸣的读物。书中对“业务”的提及,更多的是作为需要网络支持的范畴来介绍,缺乏对具体业务案例的生动描绘,也未能深入探讨这些业务是如何与用户需求相结合,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演进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很感兴趣,《3G业务及相关技术》这本书名听起来就很吸引人,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3G技术从萌芽到普及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奠定基础。我特别想了解3G的出现,相比2G,在用户体验和应用层面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技术实现的。书中确实对3G的关键技术,如宽带码分多址(WCDMA)、CDMA2000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也提到了其在数据传输速率上的提升。然而,书中对“业务”的描述,更多地集中在技术指标上,例如数据传输的峰值速率、平均速率,以及不同业务类型的带宽需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技术指标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用户体验的。比如,3G时代的高速数据传输,究竟让用户在移动端可以做什么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是能够流畅观看视频,还是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语音视频通话?书中对此的叙述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故事,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规格书,而不是一本讲述技术如何改变生活的书。

评分

我抱着了解3G技术发展脉络和背后故事的心态翻开了《3G业务及相关技术》,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份对3G技术栈的深度剖析。书中对3G网络架构、关键组件(如基站、核心网、用户终端)的原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深入探讨了数据传输、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核心算法。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业务”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3G如何支撑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详细说明,比如不同业务对网络性能的要求,以及网络如何进行QoS(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书中对业务的描述更多的是从技术实现的层面展开,例如如何通过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来承载不同的业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协议栈设计。虽然这些内容对于理解3G的工程实现至关重要,但对于我来说,更期待的是看到一些能够体现3G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案例。比如,3G在当时是如何实现视频通话从概念到现实的,或者当时有哪些创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是基于3G网络才能实现。这本书更侧重于“how”而忽略了“why”和“what for”,让我觉得虽然技术细节扎实,但离我想要的那种“业务”的鲜活场景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

说实话,我买《3G业务及相关技术》的初衷,是想了解3G技术如何催生并支持了当时各种新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比如更加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更快的网页浏览速度,以及一些早期的移动社交应用。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业务背后的技术支撑,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被整合和优化的,从而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3G网络本身的技术细节上,比如其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等各个层级的实现原理。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如WCDMA、CDMA2000),以及核心网的演进(如SGSN、GGSN、MSC等)。虽然这些是构建3G网络的基础,但对于一个期望看到“业务”落地应用的我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底层”和“务虚”。书中对“业务”的提及,更多的是作为需要网络支撑的服务类型来介绍,例如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多媒体业务等,但缺乏对具体业务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当时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3G应用是如何利用其带宽和低时延优势来创新,以及这些应用是如何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

评分

这本《3G业务及相关技术》简直就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完全没有故事性可言。我当初是被“业务”这个词吸引,以为能看到一些关于3G时代运营商如何拓展市场、推出创新业务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用户体验的生动描述。结果呢?一上来就是各种协议、标准、信令流程的详尽解释,什么WCDMA、CDMA2000、UMTS,看得我云里雾里。虽然知道这些是基础,但书中对这些技术原理的讲解实在过于学院派,缺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描绘。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但很快就感到头晕目眩,脑子里只剩下各种缩写和字母组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而不是一本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书籍。它没有讲述3G技术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展现开发者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创意,更没有提及那些曾经因为3G而诞生的有趣应用,比如早期的移动视频通话、在线游戏或者更加流畅的网页浏览。它只是冷冰冰地罗列着技术参数和实现细节,仿佛在告诉读者:“你看,这就是3G,我们把它做出来了。” 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技术背后看到更多人性化、商业化和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实在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