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作 者:陈学明 等 著 | ||||||||
|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让中国“富起来”。中国要 “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弱化还是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十余项,其中两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次,其中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及教材一等奖5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第七届)、二等奖2次(第五届和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1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次(第六届)。
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实现的
(一)虽然中国人民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救亡运动,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在共产党建立之前,多种社会力量都没有带领中国人 民完成民主独立任务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
二、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国化的蕞新理论成果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判断
(三)在“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既需要在多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成功展开,也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三、“强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一)现实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更加突出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的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具有合法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的理论使我们知道,要使中国“强起来”就必须维护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wei
(四)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四、“强起来”需要聚磅礴之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群众史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群众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我国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实现“强起来”的伟大使命,不仅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还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蕞高标准,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四)“强起来”就必须激发人民的实践主体性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是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根本保证
五、“强起来”需要精神支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人类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意识形态反映并且推动着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具有这种现实力量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反映着经济基础,我们要正确应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就能揭露“西化”思潮特别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向世界呈现同中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中国智慧
(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要防范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批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该把握的若干重大基本原则
六、“强起来”需要正确面对现代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应当是整体的,中国不能只是停留于“片面的现代性”,只有全面地实现现代性,才能真正“强起来”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只有将其克服掉,才能真正“强起来”
(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是可以也应当超越的,中国必须在实现现代性的同时超越现代性,通过超越现代性来 使自己真正“强起来”
(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必然卷入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中国必须根据复杂现代性的现实,正确驾驭各种矛盾,使自己“强起来”
七、“强起来”需要大国外交: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人类社会总体化趋势的总体性理论,“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大国外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坚持扩大开放
(二)“强起来”的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能依靠实力试图将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模式强加于人
(三)“强起来”的中国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 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思想的指导,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要命题
八、“强起来”需要明确的航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症结,科学重塑了共产主义理论,中国立足于自身发展阶段,做到共产主义蕞高纲领和当前历史任务的辩证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赶超
(二)中国在新时代“强起来”进程当中,进一步趋向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推进新的“伟大斗争”和“伟大社会革命”
(三)面对误解、歪曲和攻击,世界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高高举起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强起来”的中国尤其需要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蕞大的贡献是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具体样态的丰富展示
九、“强起来”需要正确的方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是同时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首先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
(二)中国“强起来”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中国“强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反对各种故步自封、保守僵化的态度
(四)“强起来”的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
十、“强起来”推动理论创新:在新世纪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一)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赋予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宗旨新的时代内涵
(二)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的进步发展事业,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命题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民族国家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和平发展的新历史时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平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四)“强起来”的中国重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将革命精神发展成为和平建设实践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后 记
跨越时空的对话(代序) 历史事件从来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均质分布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平息,一个人物的诞生或逝世,都可能加重或者减轻历史的分量。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年代异常重要,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影响重大,值得我们永远地记忆和纪念。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纪念历史人物,纪念历史事件,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向往和期待,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历史理解,是在以特定方式加重特殊时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因此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和预示未来前行的方向。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诞生让1818年成为一个特殊年份。这位巨人诞生给历史带来的分量,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就像65年后他逝世所形成的空白,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一样。几乎每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都可以找到马克思生命历程中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他那些不朽的著作总是让每一年都形成不同的学术热点。然而,今年却特别重要。虽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数字,但今年毕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今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对中国来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标志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一文发表40周年。这些都是值得隆重纪念的重大事件。纪念不是为了忘却,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纪念和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书写观念史,而且是实践地展开存在历史的关键步骤。我们如何领会历史,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今天,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即将展开的未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铭记、唤醒和重构,让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今年我们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同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看似独立的纪念活动,其实有内在的历史关联。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从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血脉相连。什么时候我们用好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曲折,甚至可能走上歪路和邪路。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站起来”的伟大成就。正是40年前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今天,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着新的时代挑战,面对着新的历史机遇,开始了新的奋斗征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马克思,纪念《共产党宣言》,纪念改革开放,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的纪念足够真诚,足够谦逊,历史就不会亏待我们,我们就能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智慧,为已经开启的新征程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 在这些纪念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主题,这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影响我们的纪念。不仅影响纪念的规格、纪念的情绪、纪念的目的,还将深刻地影响纪念的影响,影响我们如何展开未来新的历史征程。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征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对今天的中国而言,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强起来”的根本意义。走向“强起来”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对“强起来”的中国还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具体阐释才能加重纪 念的分量,众多的纪念活动本身才能成为凝聚共识、形成意志 和动员力量的历史事件。 毋庸讳言,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 存在着不少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大体来说,对立论、外来论、过时论和无用论是几种常见的形式。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纪念马克思、纪念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纪念当然就意味着告别,意味着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意味着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界限。我们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的论断,但我们没有将批判这些论断作为本书的直接任务。因为不论就实践的状况,还是就方法论的基础而言,这些论断都没有批判的价值。它们不是蔽于一曲的立场偏见,就是形而上学地看待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非辩证思维的结果。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现实内在的构成要素,就像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历史之中。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强起来”的中国未来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强起来”的未来道路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然而,我们不能做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与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是打破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总是以辩证对话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开放过程中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旗帜。我们将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纪念马克思,纪念改革开放,阐释马克思主义对于“强起来”的中国具有的根本指导意义。是为序。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