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H.麦克莱伦、罗纳德·W.谢弗、马克·A.约德著的《数字信号处理引论(基于频谱和滤波器的分析方法原书第2版)》是模拟和数字信号的经典入门教材。第2版延续了**版清晰和直观的风格,介绍基本的数字信号处理概念,重点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内容,包含许多多媒体方面声音和图像处理的新主题,*新了DSP操作的MATALB函数,还新增了20多个MATLAB动画演示,以帮助读者*好地理解线性滤波、调幅、抽样原理,提高离散时间滤波及频谱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本书适合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作为教学用书。
詹姆斯·H.麦克莱伦、罗纳德·W.谢弗、马克· A.约德著的《数字信号处理引论(基于频谱和滤波器 的分析方法原书第2版)》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佐 治亚理工学院、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的教材,基本涵盖 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所有内容:从离散时间信号以 及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到FIR和IIR滤波器的设计 和分析;从z变换到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从基本的冲激信号、窗信 号和正弦信号分析,到工程领域的音频信号、调制信 号的分析。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还深刻揭示了傅里叶 变换的物理概念,结合工程实际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 频域分析,使难懂生涩的频域分析的理论概念通俗易 懂。本书适用的专业面很宽,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电 子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
第2版*新内容如下: 扩展了有关频谱的阐述以讨论频谱特性(例如时 延和频移特性),为后续学习DTFT和DFT奠定基础。
新增了有关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理想 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内容,并详细介绍了FIR 滤波器设计的窗函数方法。
新增了有关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内容。并 阐述了DFT和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的关系。
新增了有关频谱分析和谱图的内容。有助于理解 频率分辨率的加窗作用。
扩充了章末习题,全书241道习题中新补充83道 ,修订86道。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号的数学表示
1.2 系统的数学表示
1.3 系统的组成框图
1.4 下一步做什么
第2章 正弦波
2.1 音叉实验
2.2 正弦和余弦函数简介
2.3 正弦信号
2.4 正弦信号的采样和波形图
2.5 复指数和相量
2.6 相量相加
2.7 音叉的物理背景
2.8 时间信号:超出公式描述
2.9 小结和链接
2.10 习题
第3章 频谱表示
3.1 正弦波之和的频谱
3.2 正弦振幅调制
3.3 频谱操作
3.4 周期信号波形
3.5 傅里叶级数
3.6 时间频率谱
3.7 调频:啁啾信号
3.8 小结和链接
3.9 习题
第4章 采样与混叠
4.1 采样
4.2 采样与重构的频谱视图
4.3 离散到连续的转换
4.4 采样定理
4.5 频闪演示
4.6 小结和链接
4.7 习题
第5章 FIR滤波器
5.1 离散时间系统
5.2 滑动平均滤波器
5.3 通用FIR滤波器
5.4 单位冲激响应和卷积
5.5 FIR滤波器的实现
5.6 线性时不变系统
5.7 卷积和LTI系统
5.8 级联LTI系统
5.9 FIR滤波示例
5.10 小结和链接
5.11 习题
第6章 F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嗯,只能说是“到此一游”的水准。我发现好几处地方,专业术语的译法与国内主流的教科书和行业标准存在明显的出入,这让习惯了中文语境下特定术语的我,在理解上产生了不必要的障碍。更令人恼火的是,一些句子的结构非常“西化”,直接生硬地从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佶屈聱牙,甚至出现了逻辑断裂的情况。例如,某个描述系统稳定性的段落,主谓宾的结构错位,导致我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勉强理解作者的本意,而这个本意用简洁的中文表述本可以一句话说清。对于技术书籍而言,精确性是生命线,这种“差不多能懂”的翻译,不仅浪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更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入理解上的偏差,带来技术上的隐患。我宁愿去看原版的英文,也不想在这些低级翻译错误上浪费精力去猜测作者的真实意图。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感到非常困惑,整体的叙事脉络显得支离破碎,像是把不同讲义随意拼凑起来的合集。通常,一本好的教材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链条,但这本书似乎在第三章突然跳到了一个非常深入的随机信号分析主题,而这个主题所依赖的前置知识在第二章又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很多关键的定义和定理的引用是前跳后跳的,我经常需要翻阅好几页才能找到某个符号第一次出现的上下文,这极大地打断了思考的连贯性。此外,书中对“为什么”的解释严重不足。它告诉我“是什么”,但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必须这样设计”或者“其他选择的代价是什么”。这种缺乏历史感和取舍分析的叙述方式,使得知识点显得孤立且缺乏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穿梭,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没有清晰路标的迷宫里探险,着实让人感到沮丧和疲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拿到手就有一种廉价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量粗糙得让人心疼,油墨印得深浅不一,有些图表简直像是用复印机反复复印出来的,边缘模糊不清,线条像是得了“手抖症”。更要命的是,装订松垮,才看了没几页,就感觉书脊快要散架了。作为一本“技术丛书”,对阅读体验的漠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特意想找一些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结果发现字体小得可怜,间距也极其局促,读起来非常费力,眼睛酸痛不说,理解效率更是大打折扣。这种对细节的粗暴对待,让人不禁怀疑作者和出版社是否真的对读者心怀敬意。很多时候,我得借助放大镜才能勉强分辨那些下标和希腊字母,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工程技术书籍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无数个攻坚克难夜晚的良伴,而不是一本一碰就掉页的“易碎品”。希望再版时,出版社能正视一下印刷工艺的质量问题,毕竟知识的载体也应该配得上其内容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的典范,它们似乎是用来惩罚而不是用来教育读者的。绝大多数的练习题都是纯粹的数学计算,要求你代入一组给定的数值,然后机械地算出结果,缺乏对核心概念理解的考察。真正能帮助读者巩固设计思路、锻炼分析能力的开放性问题或需要结合编程实现的实践性作业,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滤波器阶数、如何应对有限字长效应的题目,但书中提供的往往只是简单的Z变换代数运算。如果一个章节学完后,我唯一的收获就是能熟练地进行卷积积分的代数运算,那么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技术领域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这本书的习题设置,显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更像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数学练习册。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坦率地说,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但这种“过度”反而带来了一种体系上的疏离感。它似乎想把所有相关的概念都塞进来,从最基础的傅里叶级数讲到高阶的卡尔曼滤波,中间还插了不少关于随机过程和线性代数的回顾,结果就是每部分都蜻蜓点水,没有在哪一个点上能让我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在介绍新概念时,习惯于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表达,很少用生动的类比或者实际的工程背景来铺垫,导致初学者很容易在数学的迷雾中迷失方向。我尝试对照着自己做过的几个小的信号处理项目来理解书中的章节,却发现书本提供的例子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与真实世界中那些充满噪声和非线性的数据相去甚远。它更像是一份面向理论研究者的综述,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者的入门指南。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算法的推导后,多花点篇幅讨论一下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鲁棒性问题和参数敏感性,这本书的价值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