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
定价:36.00元
作者:姚军,李传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1188897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交换技术》按照先介绍各种技术,然后再介绍信令与协议,后阐述应用各种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的顺序进行组织编排,突出各种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各种程控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及相关的信令与协议,简要介绍光交换技术及其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本书共分8章,章简要介绍各种交换技术及交换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第2、3章介绍以电话交换为代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4章介绍以分组交换为代表的数据交换技术;第5章介绍光交换技术;第6章对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进行了阐述f第7章是对各种交换技术涉及的信令与协议的介绍;第8章是应用交换技术的几种通信网的介绍。
《现代交换技术》可供通信、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概论
1.1 交换的基本概念
1. 1.1 交换技术的产生
1.1.2 交换技术的发展
1.2 交换方式
1. 2. 1 电路交换方式
1.2.2 存储转发交换
1.2.3 光交换技术
1. 3 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简介
1.3.1 软交换简介
1.3.2 下一代网络简介
习题
第2章 电路交换原理
2. 1 电路交换概述
2.2 交换单元
2. 2. 1 交换单元的概念及功能
2. 2.2 交换单元的分类
2.2.3 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
2.3 T型接线器
2.4 S型接线器
2.5 数字交换网络
2.5.1 T-S-T交换网络
2. 5.2 S-T-S交换网络
2. 5.3 CLos网络
2.5.4 DSN网络
2.5.5 Ba11yah网络
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3.1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简介
3.1.1 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
3.1.2 数字程控变换机的特点及业务性能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
3.2.1 话路子系统
3.2.2 控制子系统
3. 3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3.3.1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3.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3. 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3.4.1 话务量
3.4.2 呼损的计算及呼损指标
3.4.3 呼叫处理能力
习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数据通信概述
4.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4.1. 2 数据通信的特点
4.1. 3 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4.2 分组交换技术
4.2.1 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2.2 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4.2.3 路由选择及流量控制
4.3 ATM交换技术
4.3.1 基本概念及特点
4.3.2 ATM交换原理
4.3.3 ATM网络的拥塞控制
4. 4 IP交换
4. 4.1 IP交换概述
4.4.2 IP交换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5 标记交换技术
4.5.1 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4.5.2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4.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 6.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概念
4.6.2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工作原理
习题
第5章 光交换技术
5.1 光交换概述
5.1.1 光交换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5.1.2 光交换的分类
5.1.3 光交换的发展
5.2 光交换技术的种类
5.2.1 时分光交换技术
5. 2. 2 码分光交换技术
5.2.3 波分光交换技术
5. 3 光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5.3.1 光交换分组交换技术
5.3.2 光标记交换技术
5.4 全光通信网
5.4.1 概况
5.4.2 全光网络相关技术
5.4.3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基本原理
5. 4.4 智能交换光网络的体系
结构
习题
第6章 软交换技术
6. 1 下一代网络概述
6. 1. 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6. 1.2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
6.1.3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
6.2 软交换技术概述
6.2.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6.2.2 软交换系统的功能及体系结构
6.2.3 软交换的主要设备
6.2.4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技术
习题
第7章 信令与协议
7. 1 概述
7. 1. 1 信令与协议的作用
7. 1. 2 信令的分类及信令方式(随路信令、共路信令)
7. 1. 3 协议的组成及功能
7.2 随路信令系统
7.2.1 线路信令
7.2.2 记发器信令
7. 3 N0.7信令系统
7.3.1 N0.7信令概述
7. 3. 2 NO.7信令功能级
7.3.3 NO. 7信令网
7. 4 ATM信令
7. 4.1 ATM信令的功能、结构
7.4.2 ATM信令的工作原理
7. 5 数据网络协议
7. 5. 1 X.25协议
7. 5. 2 帧中继协议
7.6软交换网络协议
7. 6.1 IP电话协议
7. 6. 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7.6.3 sigtran协议
7.6.4 软交换互遥协议
习题
第8章 通信网
8.1 电话通信网
8.1.1 电话通信网概述
8.1. 2 本地电话网
8.1.3 长途电话网
8.1.4 路由及路由选择
8.1.5 电话网编号计划
8.2 计算机通信网
8. 2.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8.2.2 局域网
8.2.3 局域网协议标准
8. 2.4 以太网
8. 2. 5 广域网
8.3 全光网络
8.3.1 全光网络概述
8. 3. 2 全光通信网的组成
8.4 三网合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网络通信领域的发展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现代交换技术”的探索欲望。作者在讲解核心概念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介绍多路复用技术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时分多路复用(TDM)和频分多路复用(FDM)的原理,并结合了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案例,比如早期的电话系统和现在的移动通信基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数据链路层交换技术,包括以太网的帧格式、MAC地址的工作原理以及交换机的转发机制,这对于理解我们日常上网是如何实现的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使用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使得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消化。即便是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作者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网络的基础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数据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高效传输。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从基础的概念引入,到深入的技术解析,再到前沿的展望,整个过程过渡自然,引人入胜。在深入探讨交换技术时,作者对于各种协议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协议的报文结构、字段含义以及工作流程,这对于我们进行网络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非常有帮助。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虚拟局域网(VLAN)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VLAN是如何隔离广播域的,还提供了不同规模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规划和部署VLAN的策略,这让我对构建大型企业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作者在分析不同交换技术的优缺点时,也显得非常客观,能够从性能、成本、可靠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技术时,能够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始终保持着领先性。对于任何希望在网络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讲解交换机的分层模型时,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层层深入,将交换机在不同网络层次所扮演的角色和实现的功能清晰地描绘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网络拓扑结构与交换技术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详细分析了星型、总线型、环型等不同拓扑结构在早期网络中的应用,以及随着交换技术的进步,如何演变成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混合型拓扑。此外,书中还对一些高级交换技术,如生成树协议(STP)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STP、RSTP、MST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这对于理解网络冗余和避免环路至关重要。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是对于一些晦涩的技术概念,也能通过其细腻的解释变得易于理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日常接触到的网络应用联系起来,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非常棒。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现代通信网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作者在“现代交换技术”这个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功底。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分组交换原理的阐述,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复杂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一步步剖析清楚,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思想。例如,关于拥塞控制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罗列各种算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设计初衷、工作机制以及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优劣势,甚至还提到了最新的发展趋势,这让我对网络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对比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历史演进的视角,让人更能体会到技术进步的力量,以及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交换方式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而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之前模糊的知识点瞬间清晰起来。虽然我是一名在校学生,但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是希望了解前沿技术的行业人士,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与行业顶尖专家的深度交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现代交换技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在讲解核心概念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陈述,而是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介绍路由选择算法时,书中详细对比了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如RIP)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网络拓扑下的表现,这让我对路由器是如何在复杂网络中找到最佳路径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大量的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技巧,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亲自实践,但这些内容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网络安全与交换技术结合的部分,他深入探讨了访问控制列表(ACL)、端口安全等机制如何在交换设备层面实现网络防护,这让我意识到,在享受便捷网络的同时,安全性同样不可忽视。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魔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复杂的网络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