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内科学(第15版)(160万读者向您推荐!一部畅销65年的传世精品专著!中国内科医生成长经典读物案头书!)
附赠《<实用内科学>传奇》读本和28分钟纪录片!79个二维码增值服务(视频+PPT+图表+病例等)
目录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概论
第四篇 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第六篇 临床药理学概论
第七篇 循证医学概论
第八篇 肿瘤学概论
第九篇 老年医学
第十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三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四篇 危重病医学
下册
第十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九篇 新陈代谢性疾病
第二十篇 营养性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
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篇 精神障碍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全面,编写严谨,从临床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内科疾病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理念都尽可能予以反映。本次修订在结构上对某些篇章和目录作了重新编排;增加了一些被遗漏的病种,以实现“凡能遇到的病种,在本书都可以查到”的目标;各章节内容更新达1/3;改进索引词的编写,增加双级索引;增加二维码增值服务,实现富媒体纸数融合;随书赠阅《<实用内科学>传奇》读本和视频。
作者介绍纠错
林果为,1936年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历任《实用内科学》第13~15版主编。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极深造诣。
王吉耀,1944年生。复旦大学内科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消化病、肝病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我国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胃肠病及肝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葛均波,1962年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1987年起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
编辑推荐
专业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和参考书,从第一版出版至今已历60年。阅读对象是全国各级医院内科医师包括内科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以及内科领域各级学科的专科医师,作为掌握非本专科的内科疾病诊治用的参考书,以优化其处理各科内科综合情况的能力。本书的特色是"实用",介绍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尽可能予以反映,但主要从临床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基础医学角度进行深入的论述。
作者介绍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
说实话,拿到这本《实用内科学》第15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上下两册,满满的知识,感觉像抱住了一座医学的宝库。翻开目录,从最基础的症状学到各个专科的疾病,几乎无所不包。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多内容都直接关系到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处理一些常见但又容易混淆的疾病时,书中提供的鉴别诊断要点非常精炼,能够帮助我快速抓住关键。而且,对于一些治疗方案,也列出了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选择,并给出了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对于规范临床实践非常有帮助。我个人对一些新兴的内科领域,比如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一直很感兴趣。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不少这方面的论述,虽然不是专门的专著,但作为一本综合性的工具书,它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了解这些前沿的动态,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广度和深度并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临床医生学习和参考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医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内科临床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在内容的编排和呈现上,非常贴近临床实际。比如,在讨论一些疾病的治疗时,它不会仅仅罗列药物名称,而是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合并症、年龄等因素,给出不同层级的治疗建议。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我还发现,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病或疑难杂症的介绍,也相当到位,即使不是科室里的常见病,也能从中找到相关的线索,帮助我们拓宽诊疗思路。另外,作为一本综合性工具书,它在信息的获取上也做得非常便捷。上下两册的结构,加上详实的目录和索引,使得查找特定信息变得非常容易。我常常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因为信息的零散而耗费大量时间,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节省了我不少宝贵的精力,让我能更专注于疾病本身的研究和处理。
评分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内科临床工作的医生,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还比较初步。拿到《实用内科学》第15版之后,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强大的后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权威性和全面性。由几位国内顶尖的内科专家主编,内容涵盖了内科的各个领域,而且更新及时,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论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非常详细的指导。比如说,当我遇到一位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我可以在书中找到关于冠心病的最新诊断标准、心电图解读、药物治疗选择以及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等。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临床决策支持的信息,比如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比较,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更规范的诊疗思路。另外,我还注意到这本书附赠了网络增值服务,这对于拓展我的学习渠道,接触到更多更新的医学资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全面了,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几位老师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15版,我拿到手简直是欣喜若狂。从目录就能看出它的分量,从心血管到呼吸、消化、内分泌,再到肾脏、血液、神经,甚至包括了风湿免疫、感染、老年医学、急诊医学等各个内科分支,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每一章的编排都非常清晰,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后等内容都逐一列出,而且很多疾病还附带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我尤其喜欢它在疑难病例分析和鉴别诊断方面的论述,非常系统,能够帮助我快速梳理思路,避免漏诊误诊。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书中还给出了详细的鉴别流程图,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本书的文字表述严谨准确,医学术语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也都很到位,体现了主编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身边悉心指导,让我对内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统。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医学参考书,不仅要有全面的内容,更要有清晰的逻辑和易于理解的表述。《实用内科学》第15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每一个疾病时,都遵循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框架。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再到治疗方案和预后,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或少见的疾病,也能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引导读者逐步找到诊断和治疗的方向。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这些可视化元素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我经常在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时,会翻阅这本书,通过关键词检索,很快就能找到相关的章节,然后顺着思路往下读,往往能获得启发。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们非常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并且努力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将知识传达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