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交換技術(第2版) 姚軍,李傳森 9787301188897

現代交換技術(第2版) 姚軍,李傳森 978730118889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軍,李傳森 著
圖書標籤:
  • 交換技術
  • 數據通信
  • 網絡工程
  • 計算機網絡
  • TCP/IP
  • 網絡協議
  • 交換機
  • 網絡安全
  • 通信技術
  • 姚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88897
商品編碼:2950065807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交換技術(第2版)

定價:36.00元

作者:姚軍,李傳森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1188897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交換技術》按照先介紹各種技術,然後再介紹信令與協議,後闡述應用各種交換技術的通信網絡的順序進行組織編排,突齣各種交換技術的特點及應用。重點介紹各種程控交換技術、數據交換技術、軟交換技術及相關的信令與協議,簡要介紹光交換技術及其在通信網中的應用。
本書共分8章,章簡要介紹各種交換技術及交換技術今後的發展方嚮;第2、3章介紹以電話交換為代錶的電路交換技術;第4章介紹以分組交換為代錶的數據交換技術;第5章介紹光交換技術;第6章對下一代網絡中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技術進行瞭闡述f第7章是對各種交換技術涉及的信令與協議的介紹;第8章是應用交換技術的幾種通信網的介紹。
《現代交換技術》可供通信、信息類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相關科技工作者的參考用書。

目錄


章 概論
1.1 交換的基本概念
1. 1.1 交換技術的産生
1.1.2 交換技術的發展
1.2 交換方式
1. 2. 1 電路交換方式
1.2.2 存儲轉發交換
1.2.3 光交換技術
1. 3 軟交換與下一代網絡簡介
1.3.1 軟交換簡介
1.3.2 下一代網絡簡介
習題
第2章 電路交換原理
2. 1 電路交換概述
2.2 交換單元
2. 2. 1 交換單元的概念及功能
2. 2.2 交換單元的分類
2.2.3 交換單元的連接特性
2.3 T型接綫器
2.4 S型接綫器
2.5 數字交換網絡
2.5.1 T-S-T交換網絡
2. 5.2 S-T-S交換網絡
2. 5.3 CLos網絡
2.5.4 DSN網絡
2.5.5 Ba11yah網絡
習題
第3章 數字程控交換技術
3.1 數字程控交換係統簡介
3.1.1 電話交換技術的發展
3.1.2 數字程控變換機的特點及業務性能
3.2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硬件組成
3.2.1 話路子係統
3.2.2 控製子係統
3. 3數字程控交換機的軟件係統
3.3.1 呼叫處理的基本原理
3.3.2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軟件係統的組成及特點
3. 4 數字程控交換機的性能指標
3.4.1 話務量
3.4.2 呼損的計算及呼損指標
3.4.3 呼叫處理能力
習題
第4章 數據交換技術
4.1 數據通信概述
4.1.1 數據通信係統的基本概念
4.1. 2 數據通信的特點
4.1. 3 分組交換技術的産生
4.2 分組交換技術
4.2.1 分組交換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2.2 分組交換的工作方式
4.2.3 路由選擇及流量控製
4.3 ATM交換技術
4.3.1 基本概念及特點
4.3.2 ATM交換原理
4.3.3 ATM網絡的擁塞控製
4. 4 IP交換
4. 4.1 IP交換概述
4.4.2 IP交換機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4.5 標記交換技術
4.5.1 標記交換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4.5.2標記交換的工作原理
4.6 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
4. 6.1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基本概念
4.6.2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工作原理
習題
第5章 光交換技術
5.1 光交換概述
5.1.1 光交換技術的概念及特點
5.1.2 光交換的分類
5.1.3 光交換的發展
5.2 光交換技術的種類
5.2.1 時分光交換技術
5. 2. 2 碼分光交換技術
5.2.3 波分光交換技術
5. 3 光交換技術在數據通信中的應用
5.3.1 光交換分組交換技術
5.3.2 光標記交換技術
5.4 全光通信網
5.4.1 概況
5.4.2 全光網絡相關技術
5.4.3 智能交換光網絡的基本原理
5. 4.4 智能交換光網絡的體係
結構
習題
第6章 軟交換技術
6. 1 下一代網絡概述
6. 1. 1 下一代網絡的概念及特點
6. 1.2 下一代網絡的結構
6.1.3 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
6.2 軟交換技術概述
6.2.1 軟交換技術的産生、發展及特點
6.2.2 軟交換係統的功能及體係結構
6.2.3 軟交換的主要設備
6.2.4 軟交換網絡的組網技術
習題
第7章 信令與協議
7. 1 概述
7. 1. 1 信令與協議的作用
7. 1. 2 信令的分類及信令方式(隨路信令、共路信令)
7. 1. 3 協議的組成及功能
7.2 隨路信令係統
7.2.1 綫路信令
7.2.2 記發器信令
7. 3 N0.7信令係統
7.3.1 N0.7信令概述
7. 3. 2 NO.7信令功能級
7.3.3 NO. 7信令網
7. 4 ATM信令
7. 4.1 ATM信令的功能、結構
7.4.2 ATM信令的工作原理
7. 5 數據網絡協議
7. 5. 1 X.25協議
7. 5. 2 幀中繼協議
7.6軟交換網絡協議
7. 6.1 IP電話協議
7. 6. 2 媒體網關控製協議
7.6.3 sigtran協議
7.6.4 軟交換互遙協議
習題
第8章 通信網
8.1 電話通信網
8.1.1 電話通信網概述
8.1. 2 本地電話網
8.1.3 長途電話網
8.1.4 路由及路由選擇
8.1.5 電話網編號計劃
8.2 計算機通信網
8. 2. 1 計算機網絡概述
8.2.2 局域網
8.2.3 局域網協議標準
8. 2.4 以太網
8. 2. 5 廣域網
8.3 全光網絡
8.3.1 全光網絡概述
8. 3. 2 全光通信網的組成
8.4 三網閤
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現代交換技術(第2版) 內容簡介 《現代交換技術(第2版)》全麵深入地探討瞭當前通信網絡中最核心、最關鍵的交換技術。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係統且與時俱進的知識體係,使其能夠深刻理解現代通信網絡的工作原理,掌握核心交換技術的演進趨勢,並能夠應對未來網絡發展帶來的挑戰。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瞭從基礎概念到前沿技術的方方麵麵,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貼近實際應用的講解。 第一篇:交換技術基礎與演進 本篇內容將為讀者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梳理交換技術的發展脈絡,幫助讀者理解現代交換技術的由來與發展方嚮。 第一章 交換技術概述: 通信網絡概述: 詳細介紹通信網絡的基本組成、功能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不同類型的通信網絡,如電信網、計算機網、移動通信網等,並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交換的定義與目的: 深入剖析“交換”在通信網絡中的核心地位,解釋其基本概念,即如何在不同的用戶或設備之間建立臨時或永久的連接,以實現信息的高效傳輸。闡述交換的目的,包括資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互聯互通等。 交換技術的發展曆程: 迴顧交換技術從早期人工交換、步進式交換、縱橫製交換到電子交換、數字交換的演進過程。重點分析每一次技術革新帶來的突破性進展,如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業務的拓展等,為理解現代交換技術打下曆史基礎。 現代交換技術的特點與趨勢: 概括當前交換技術的主要特點,如高速化、大容量、智能化、分組化、融閤化等。展望未來交換技術的發展趨勢,包括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在網絡中的應用等。 第二章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的基本原理: 詳細講解電路交換的工作機製,包括建立連接、獨占信道、信息傳輸、拆除連接等四個階段。重點闡述其“麵嚮連接”的特性。 電路交換的特點與優缺點: 分析電路交換在實時性、可靠性、服務質量(QoS)保障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資源利用率、靈活性、業務適應性等方麵的局限性。 電路交換在傳統電信網中的應用: 介紹電路交換在傳統電話交換機(如PSTN)中的具體應用,包括用戶接入、長途交換、信令係統等。 電路交換的未來展望: 討論電路交換在現代網絡中的殘存應用場景,以及其嚮其他交換技術融閤的可能性。 第三章 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 報文交換: 介紹報文交換的概念,即整個報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存儲、轉發。分析其與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區彆。 分組交換的原理: 深入講解分組交換的核心概念,即報文被分割成固定或可變長度的數據包(分組),每個分組獨立傳輸。重點闡述“無連接”的服務模型。 分組交換的特點與優缺點: 分析分組交換在資源利用率、靈活性、適應性、抗乾擾能力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傳輸時延、服務質量保障等方麵的挑戰。 分組交換的兩種主要模式: 數據報(Datagram): 詳細介紹數據報的工作方式,每個分組獨立路由,無需事先建立連接。分析其在網絡健壯性方麵的優勢。 虛電路(Virtual Circuit): 詳細介紹虛電路的工作方式,在傳輸前建立一條邏輯連接,後續分組沿著該路徑傳輸。分析其在提高效率和管理方麵的優勢。 分組交換在現代網絡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分組交換是互聯網(IP網絡)的基礎,以及在局域網(LAN)、廣域網(WAN)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篇:核心交換技術詳解 本篇將聚焦現代通信網絡中最核心的交換技術,深入分析其工作原理、關鍵技術和應用場景。 第四章 以太網交換機: 以太網概述: 迴顧以太網的曆史發展,介紹其基本原理、介質訪問控製(MAC)協議(如CSMA/CD)以及幀結構。 以太網交換機的功能與原理: 詳細講解以太網交換機的核心功能,如 MAC 地址學習、轉發、過濾、自學習等。分析交換機的兩種工作模式:存儲轉發(Store-and-Forward)和直通轉發(Cut-Through)。 交換機的工作流程: 詳細描述交換機如何接收、分析、轉發以太網幀。講解MAC地址錶的作用和更新機製。 交換機的分類與選型: 介紹不同類型的以太網交換機,如非管理型交換機、可管理型交換機、三層交換機等,並提供選型建議。 高級以太網交換技術: 介紹 VLAN(虛擬局域網)技術,解釋其隔離廣播域、提高安全性、簡化網絡管理的原理和應用。介紹鏈路聚閤(Link Aggregation)技術,實現帶寬提升和冗餘備份。 第五章 IP路由與交換: IP協議與路由原理: 詳細介紹IP協議的作用、IP地址結構、子網劃分等基礎知識。深入講解IP路由的基本原理,包括路由錶的作用、路由信息的獲取(靜態路由、動態路由)以及路由選擇過程。 路由器與三層交換機的區彆與聯係: 明確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在網絡層轉發上的共同點,以及它們在設計理念、性能、應用場景上的差異。 動態路由協議: 重點介紹主流的動態路由協議,包括: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如RIP): 講解其工作原理、優點和缺點。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如OSPF): 詳細介紹OSPF的區域劃分、鄰居建立、路由更新等過程,強調其收斂速度快、可擴展性強的優勢。 路徑矢量路由協議(如BGP): 講解BGP在互聯網路由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基於策略的路由選擇機製。 IP路由的轉發過程: 詳細描述數據包如何在路由器和三層交換機之間進行IP層麵的轉發,包括查找路由錶、修改IP頭部(TTL等)等。 第六章 MPLS(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 MPLS的齣現背景與核心思想: 闡述MPLS解決IP網絡在擴展性、流量工程、QoS保障等方麵的不足,引入“標簽”進行數據轉發。 MPLS的基本原理: 詳細講解MPLS的組成部分,包括標簽交換路由器(LSR)、標簽交換路徑(LSP)、標簽分發協議(LDP)等。 MPLS的轉發過程: 描述數據包在MPLS網絡中如何通過標簽進行快速轉發,以及標簽的壓入、彈齣、交換等操作。 MPLS的優勢: 分析MPLS在提高轉發速度、實現流量工程、簡化網絡管理、提供多種服務(如VPN、TE)等方麵的優勢。 MPLS的應用場景: 介紹MPLS在運營商骨乾網、企業專綫、IP VPN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第三篇:現代交換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本篇將進一步拓展交換技術的應用範圍,並探討其在未來網絡中的前沿發展方嚮。 第七章 虛擬化交換與SDN: 網絡功能虛擬化(NFV)與虛擬交換: 介紹NFV的概念,如何將網絡功能(如路由器、防火牆)從專用硬件遷移到通用服務器上運行。重點講解虛擬交換機(vSwitch)的工作原理,如Open vSwitch (OVS),以及其在雲環境中的作用。 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核心概念: 闡述SDN的分離控製平麵和轉發平麵,集中式控製的理念。介紹SDN控製器、南嚮接口(如OpenFlow)、北嚮接口的作用。 SDN在交換技術中的應用: 分析SDN如何通過集中控製實現更靈活、動態的網絡管理和流量調度,提升網絡的可編程性和自動化水平。 SDN與NFV的結閤: 探討SDN和NFV協同工作,共同推動網絡嚮更加敏捷、高效、開放的方嚮發展。 第八章 數據中心交換: 數據中心網絡架構: 介紹傳統三層架構(核心-匯聚-接入)以及現代數據中心網絡架構,如Leaf-Spine(葉脊)架構,分析其在帶寬、延遲、可擴展性方麵的優勢。 數據中心交換機的特點: 重點分析數據中心交換機在端口密度、帶寬、轉發性能、低延遲、功能支持(如VXLAN)等方麵的特殊需求。 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技術: 詳細介紹VXLAN如何實現大規模二層網絡在三層網絡上傳輸,解決MAC地址空間受限的問題,支持雲環境下的多租戶隔離。 數據中心網絡管理與自動化: 探討數據中心網絡在自動化運維、流量可視性、性能優化等方麵麵臨的挑戰及解決方案。 第九章 無綫交換技術: 無綫局域網(WLAN)概述: 介紹WLAN的基本原理、802.11係列標準以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無綫交換機(WLC)的功能: 講解無綫交換機作為WLAN核心控製器的作用,包括AP管理、漫遊支持、安全認證、策略配置等。 無綫交換技術的演進: 介紹從獨立AP到集中控製的無綫網絡架構演變,以及Wi-Fi 6/6E、Wi-Fi 7等新標準帶來的性能提升。 5G等移動通信中的交換技術: 簡要介紹5G核心網中的用戶平麵功能(UPF)等與數據交換相關的關鍵技術,以及其在高速移動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未來交換技術展望: 人工智能(AI)與網絡: 探討AI在網絡流量預測、故障診斷、智能路徑選擇、網絡安全等方麵的應用,以及AI如何賦能未來的交換技術。 邊緣計算與網絡: 分析邊緣計算對網絡帶來的新挑戰,如低延遲、高帶寬、分布式計算的需求,以及邊緣交換技術的發展方嚮。 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 詳細介紹網絡切片的概念,如何為不同應用場景(如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提供定製化的網絡服務,以及其對交換技術提齣的要求。 下一代網絡架構: 展望未來網絡架構的可能發展方嚮,如更加雲化、智能化、可編程化的網絡。 本書力求以清晰的邏輯、詳實的案例、嚴謹的論述,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全麵、深入、實用的現代交換技術知識體係,為讀者在通信網絡領域的學習、研究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嚴謹,從基礎的概念引入,到深入的技術解析,再到前沿的展望,整個過程過渡自然,引人入勝。在深入探討交換技術時,作者對於各種協議的介紹也十分詳盡,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協議的報文結構、字段含義以及工作流程,這對於我們進行網絡故障排查和性能優化非常有幫助。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虛擬局域網(VLAN)的講解,作者不僅解釋瞭VLAN是如何隔離廣播域的,還提供瞭不同規模的網絡環境下如何規劃和部署VLAN的策略,這讓我對構建大型企業網絡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作者在分析不同交換技術的優缺點時,也顯得非常客觀,能夠從性能、成本、可靠性等多個維度進行比較,為讀者提供瞭全麵的參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一些關鍵技術時,能夠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標準,這使得這本書的知識體係始終保持著領先性。對於任何希望在網絡通信領域有所建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講解交換機的分層模型時,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層層深入,將交換機在不同網絡層次所扮演的角色和實現的功能清晰地描繪齣來。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網絡拓撲結構與交換技術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詳細分析瞭星型、總綫型、環型等不同拓撲結構在早期網絡中的應用,以及隨著交換技術的進步,如何演變成更加靈活和高效的混閤型拓撲。此外,書中還對一些高級交換技術,如生成樹協議(STP)的演進過程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包括STP、RSTP、MSTP的特點和應用場景,這對於理解網絡冗餘和避免環路至關重要。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清晰流暢,即使是對於一些晦澀的技術概念,也能通過其細膩的解釋變得易於理解。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知識與自己日常接觸到的網絡應用聯係起來,這種融會貫通的感覺非常棒。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現代通信網絡有瞭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於“現代交換技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作者在講解核心概念時,並沒有采用枯燥的理論陳述,而是通過大量實例和圖示,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在介紹路由選擇算法時,書中詳細對比瞭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如RIP)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如OSPF)的工作原理,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網絡拓撲下的錶現,這讓我對路由器是如何在復雜網絡中找到最佳路徑有瞭清晰的認識。而且,書中還提到瞭大量的網絡設備配置和管理技巧,雖然我目前還沒有機會親自實踐,但這些內容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網絡安全與交換技術結閤的部分,他深入探討瞭訪問控製列錶(ACL)、端口安全等機製如何在交換設備層麵實現網絡防護,這讓我意識到,在享受便捷網絡的同時,安全性同樣不可忽視。這本書的實用性非常強,讀完後感覺自己仿佛掌握瞭“魔法”,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駕馭復雜的網絡世界。

評分

我一直對網絡通信領域的發展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現代交換技術”的探索欲望。作者在講解核心概念時,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例如,在介紹多路復用技術時,書中詳細闡述瞭時分多路復用(TDM)和頻分多路復用(FDM)的原理,並結閤瞭實際通信係統中的應用案例,比如早期的電話係統和現在的移動通信基站,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技術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深入探討瞭數據鏈路層交換技術,包括以太網的幀格式、MAC地址的工作原理以及交換機的轉發機製,這對於理解我們日常上網是如何實現的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使用的邏輯鏈條,層層遞進,使得復雜的知識變得易於消化。即便是一些相對抽象的概念,也能通過作者的解釋變得生動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網絡的基礎架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數據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高效傳輸。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簡直讓人大開眼界,作者在“現代交換技術”這個領域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功底。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分組交換原理的闡述,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將復雜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圖示一步步剖析清楚,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思想。例如,關於擁塞控製的部分,作者沒有僅僅羅列各種算法,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的設計初衷、工作機製以及在不同網絡環境下的優劣勢,甚至還提到瞭最新的發展趨勢,這讓我對網絡的穩定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中對於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的對比分析也十分到位,通過曆史演進的視角,讓人更能體會到技術進步的力量,以及在不同場景下選擇閤適交換方式的重要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作者提齣的某個觀點而産生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之前模糊的知識點瞬間清晰起來。雖然我是一名在校學生,但這本書所涵蓋的內容,無論是對於深入研究的學者,還是希望瞭解前沿技術的行業人士,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次與行業頂尖專傢的深度交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