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光网络技术
定价:50.00元
作者:赵尚弘,李勇军,吴继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700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从2001年开始从事卫星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于2005年出版专著《卫星光通信导论》。2007年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项目“基于激光链路的卫星光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其他军内外相关科研项目。目前国内对卫星光网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给广大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介绍,在多届研究生教学讲义的基础上,将散见于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加以汇总,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完成了本书。全书系统介绍了卫星光通信从链路到组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内容。
内容提要
卫星光通信是21世纪新兴的通信技术,具有容量大、速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以及高保密性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被公认为是构建未来天基信息系统的理想方案,在预警侦察、导航定位、深空探测以及全球通信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理论讲解与技术实现相结合,是国内首部卫星光网络领域的专著。全书由卫星光通信技术和卫星光网络技术两大部分组成,详细介绍了卫星光通信系统原理,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和瞄准技术,空间光信号的传输与接收,卫星激光链路组网体系结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路由算法等关键技术。
本书可作为空间光通信专业研究生的试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光通信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牛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对于新兴技术趋势的把握非常敏锐和前瞻。它不仅梳理了现有卫星通信系统的架构和挑战,更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突破点,例如量子密钥分发在星间链路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资源调度优化。这种面向未来的视野,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可能会比一般的教材要长得多。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低轨星座(LEO)和中轨星座(MEO)异构网络融合的探讨,作者们深入分析了两者在延迟、覆盖和成本上的权衡取舍,并提出了一套多层级协同工作的优化模型。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探索“该怎么做才能更好”。我个人认为,这种对行业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力,是区分一本普通技术书和一本经典参考书的关键所在,而这本著作无疑倾向于后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思维的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将卫星光通信的各个子模块孤立地罗列出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例如,在讨论了链路预算后,紧接着就深入到对噪声和干扰的联合分析,最后落脚于可靠性评估和系统优化。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清晰的知识地图。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或“延伸阅读建议”,这鼓励读者跳出书本本身,去主动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套系统的工程方法论的载体,它教会的不仅是技术细节,更是一种严谨的、从系统工程角度审视光网络挑战的思维方式,对于提升整体技术视野裨益良多。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用词精准,没有一丝冗余的叙述,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方法,比如在解释高轨卫星的信号衰减特性时,它没有陷入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进行比喻,瞬间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教学上的智慧,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和工程知识变得平易近人。我翻阅到关于“激光束指向与跟踪”那一节,里面的步骤分解得如同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每一步的参数控制和误差修正都讲解得非常到位,看得出作者们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绝非纸上谈兵。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项目中需要立刻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即学即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比泛泛而谈的理论综述要实用得多。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问题的利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不低,它无疑是面向具备一定光通信或电子信息工程背景的读者群体的。书中穿插的许多数学推导和仿真验证的案例,要求读者需要有扎实的微波/光波传播、调制解调等基础知识才能完全消化。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非线性效应补偿的章节,发现其对光纤非线性机理的描述细致入微,涉及的数学工具也相当高级。不过,正是这种深度,保证了其作为专业参考书的权威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入门级的资料辅助理解,但对于想要冲击高级研发岗位或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填补理论与尖端实践之间的鸿沟。它像是一位严格但公正的导师,不回避任何技术上的复杂性,逼迫读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星空之中,中央的卫星光网络示意图简洁而富有科技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复杂的电路图和光路结构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作者团队的专业背景让人信服,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内容的覆盖面极广,从基础的光通信原理到前沿的卫星链路设计,逻辑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星地融合”和“动态波长分配”的章节标题,感觉这正是当前业界热点和难点所在,希望能从中获得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且极具阅读价值,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们在编撰过程中倾注的巨大心血和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