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煮酒论科学 |
| 作者 | 姜锡基 |
| 定价 | 39.0元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390363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284千字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煮酒论科学》包括新热点、健康医学、营养科学、生命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与化学、人物故事、文学与电影等不同主题,讲述各专业领域2013~2014 年的新科学话题。文字风格保证专业性的同时通俗易懂,已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好评,兼具趣味性与理论高度,让科学不再乏味。 |
| 作者简介 | |
| 姜锡基 首尔大学化学学士、分子生物学硕士。曾任LG生活健康研究所研究员,2000~2012年任《东亚科学》专栏记者。现为科学专栏作家,在《科学东亚日报》《科学时报》等报刊的科学专栏发表文章,并主持SERICEO《日常科学》节目。著有《要来杯科学吗?》《科学品酒师》,Antimatter韩文版译者。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连续三年荣获科普作家称号! 想了解科学界**热点的专家都爱不释手! 捕捉科学界*前沿热点,跨越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从出乎意料的角度剖析科学事件,对争议性话题展开全新解读。 |
| 文摘 | |
| 加湿器剂: 从好意到噩梦的悲剧 隆冬时分顶着寒风走在路上时,我都会想起30多年前的中学教室。当时,教室里没有其他取暖设施,一到冬天,教室中间就会放一个大火炉,我们烧柴取暖。坐在火炉旁边的学生嚷嚷着“热死了”,而大多数学生仍然冻得瑟瑟发抖。火炉上通常放着一个大水壶,里面的大麦茶烧开之后就会从壶嘴冒出热气。等到第四节课时,学生们就会把水壶取下来,把几十个饭盒放上去热饭。当时,学校、家或者办公室建筑也几乎没有隔热材料,采暖不好,所以基本都会放个火炉,并且上面必然放一把水壶。现在想来,当时火炉上用水壶烧水,并不仅仅是为了烧大麦茶喝,似乎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干燥的室内提供水分。 不过,随着隔热材料和燃气炉、电热器的广泛普及,现在,装有笨重烟囱的火炉已经成为记忆。当然,室内湿度的调节也不再依靠水壶,而由加湿器等喷出凉水蒸气的家电产品完成。尤其现在的公寓式住宅越来越多,室内十分温暖,甚至冬天都可以穿短袖,而室内空气却变得更加干燥,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使用加湿器。 韩 国 三 分 之 一人 口 使 用 加 湿 器 用加湿器提高室内湿度,不仅感觉舒适,还能预防感冒或流感。因为,空气过于干燥的话,呼吸系统粘膜就会变得脆弱,难以抵抗病毒的入侵。可是,随着加湿器的广泛使用,又出现了一种名为“加湿器肺病”(humidifier lung)的呼吸系统疾病。加湿器水槽中滋生的细菌或霉菌会随着超声波打造的微小水滴——喷雾进入肺部,从而引发疾病。不仅是生物,无机物形成的“白色粉尘”也会包裹在喷雾中,吸入体内后也会引发疾病。 为解决这一问题,加湿器剂应运而生。不必每次加水前都清洁加湿器水槽,只要加入加湿器剂即可。对家庭主妇们来说,这算是省了不少事。加湿器剂中使用聚氧烯烃基单胍盐酸盐(PEEG, Poly-)、聚六亚甲基胍PHMG (Polyhexamethylene guanidine)和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Didec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等剂,这些都是洗发水或湿巾等产品中一直使用的化合物,均已通过皮肤有毒测试或食用安全性检验。2011年进行的调查标明,韩国每3人中就有1名使用过加湿器,而其中一半的人都用过加湿器剂。也就是说,有1/6的人口,即800万人曾经接触过加湿器剂。 神奇的加湿器剂旨在清除加湿器水槽中的细菌和霉菌,2011年8月31日,韩国疾病管理本部下发通知后,它成了人们恐惧的对象。那年春天陆续发生多起孕妇呼吸不畅致死的事件,调查结果显示,加湿器剂可能是肺部疾病的成因。同年11月11日,疾病管理本部下达了“召回加湿器剂”的命令。之后,疑因加湿器剂而导致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几十名,消息传开后引发社会热议,民众对卫生部门的怨声不断高涨。 加湿器剂禁止销售后无人患病 学术期刊《美国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学会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4年1月发表了蔚山大学首尔峨山医院洪受宗教授团队等韩国共同研究小组进行的加湿器剂相关儿童肺病疫学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6年至今针对全韩国84家医院病例进行的调查结果十分明确。2011年11月,即加湿器剂召回命令下发之前,138名住院患者中有80人死亡,但之后再无新增病例,这有力地证明了加湿器剂是发生肺病和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 1955年,加湿器剂出现在韩国,所以人们对迟来的真相倍感遗憾。但若不是洪教授和几名医师从2000年中期开始就对特异肺病患者产生关注并执着跟进的话,可能至今每年仍有几十名患者死亡。如此想来,也觉得万幸了。 论文中展示了很多舆论未曾公开的惊人事实。话题再转回2006年春天,当时有几个孩子因患急性肺病而入院,随着病情急剧恶化,大部分孩子都失去了生命。洪教授等几位研究人员对这种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写成论文发表于《韩国幼儿科学会志》。当然,研究人员当时对死因还不得而知,就怀疑是病毒所致。但有一点很清楚,对2006年春天发生的这几十份“疫病”病情进行整理后发现,每年春天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可是,检查死者相关组织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现细菌或病毒。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该从其他方面查找原因,终得出结论:可能是加湿器所致。加湿器常用于干燥的冬季,可患者主要在春天发病。实际上,这种疾病并不是在春天发生的,患者通常在住院前21天就表现出咳嗽的症状。也就是说,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后来病情急剧恶化才就医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发现加湿器剂才是肺病原因的呢?令人吃惊的是,2010年学术杂志《实验毒性病理学》上刊登了日本研究人员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老鼠吸入加湿器剂成分DDAC时,肺部出现炎症和纤维化。此后,各国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动物实验结果。那么,为什么这些物质涂抹到皮肤上或服用时很安全,吸入时会引发疾病呢?《美国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学会志》上刊登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罗宾·狄特丁教授和卡尔·怀特教授合著的文章,文中对洪教授之前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解读。文章称,作者们推测了加湿器剂在生化和细胞层面的毒性机理。首先,这些化合物是存在于肺部上皮细胞粘膜层的重要的抗氧化剂,其连接到谷胱甘肽(Glutathione)之类的巯基(thiol)上,结果造成上皮细胞损伤。对死者的肺部组织进行实际检查后发现,其上皮细胞层确实发生脱落。 无数化合物包围中的现代人 虽然这篇论文是以不满18周岁的儿童为调查对象而写的,但包括孕妇在内,加湿器剂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20人。当然,2006年开始医学调查之前的10年间,人们也一直在使用加湿器剂。因此,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多。我们对疯牛病或放射源泄漏充满恐 惧,反应也极度敏感,但对于真正在幕后悄悄掠夺人类生命的这个问题,大都反应迟钝。 当然,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商可能感到,因为他们只不过在使用许可的原料生产产品。对于袭来的责难,未免认为过于残酷。 其实,我认为加湿器剂这样的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有先例的。我又想起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孕妇服用镇静剂萨力多胺(Thalidomide)后生出很多畸形儿的事件。萨力多胺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人们却做梦也不曾想到,女性怀孕初期服用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自然界中本不存在,即由化学家“设计的”很多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多数已经安全使用了几十年,但确实也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有害的。当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人们的反应过于敏感而已。但正如我们从这次加湿器菌剂事件中看到的一样,以为安全的物质也可能存在危险。人们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因为自然界常常出现超乎人类想象的现象。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煮酒论科学》,光是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我强烈的阅读欲。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科学研究者,我的知识储备更像是散落在各处的星星点点,而我一直渴望能有一位引路人,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片璀璨的星河。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而智慧的场景:在一个微风拂晓的午后,或是星光点点的夜晚,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轻啜着香醇的酒,一边畅谈着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物质的本质,以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未知的科学现象。这种“煮酒论英雄”般的叙事方式,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以一种轻松、有趣、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科学,而非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我期待它能够打破科学的神秘感,将那些高深的理论化为触手可及的洞见,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领略科学的独特魅力,甚至激发起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个老友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那些足以颠覆世界观的奇妙事实,让我对这个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煮酒论科学》,光是这个书名就营造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氛围。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带着我一同漫步在科学的星空下,一边品味着知识的美酒,一边畅谈着宇宙的奥秘。我期待它能够从一些我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然后巧妙地将我们引向那些宏大的科学理论,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能有所收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甚至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并且充满乐趣。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一扇新的窗口。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别样的魅力,它不像那些冷冰冰的科普读物,而是带着一丝温暖和人情味,仿佛在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对话空间。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种好奇心,常常伴随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神秘甚至畏惧的科学现象。也许它会从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然后引出相关的科学解释;也许它会从一个当下热门的科技产品出发,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观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够激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科学认知体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古朴的智慧。我常常觉得,真正的科学并不应该是冰冷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应该是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极致体现。它应该是那种让你在仰望星空时,忍不住想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在你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时,想探究重力是如何作用的;在你品尝美食时,想了解味蕾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猜这本书会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着点故事性的语言,来讲述科学的原理和发展。也许会从一个历史事件切入,引出某项重大的科学发现;也许会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层层剥茧,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科学道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但却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概念,并且作者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其阐释清楚,让我茅塞顿开,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一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感觉。我一直觉得,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的好奇,对世界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不应该只局限于实验室和学术论文,它应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有力的声音,为我解读这个世界的种种奇妙。它或许会从一个看似平凡的现象开始,然后层层深入,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科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科学有趣、甚至充满诗意的一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能够激发我深度思考的观点,让我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探究,如何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又美丽的世界。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传播,是能够引起共鸣,引发思考,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如同一杯温润的酒,在品味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科学的醇厚和智慧的芬芳。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来解读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科学问题。也许会从一个历史上的科学谜团说起,然后一步步揭示真相;也许会从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出发,然后深入浅出地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助手,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认知,去探索和感受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智慧的碰撞。我常常觉得,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的规律,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那份探索精神和人类的智慧结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来解读科学。也许会从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讲起,然后引出与之相关的科学解释;也许会从一个日常的观察入手,然后层层剥离,展现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让我“豁然开朗”的瞬间,那些瞬间的顿悟,往往比冗长的理论讲解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科学的另一面,它并不只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它更是人类好奇心、创造力和求知欲的生动体现。
评分“煮酒论科学”,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种闲适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我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更应该是一种融入生活、渗透到日常思考中的习惯。试想一下,当你在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时,它背后蕴含着发酵的微生物学,复杂的化学反应,甚至还有物理学上的分子运动原理。而当你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时,色彩的构成,光影的处理,都离不开光学和色彩学。我希望《煮酒论科学》能够做到这一点,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带领我走进科学的殿堂,但不是以一种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的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演化、意识的本质等宏大命题的探讨,同时也希望它能关注一些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会有彩虹,甚至是为什么水会沸腾。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煮酒论科学”,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仿佛在邀请读者放下浮躁,与智慧的火花来一场温柔的邂逅。我一直觉得,科学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只是一种枯燥的记忆过程,更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讲述科学的故事,或许是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或许是从一个微小的粒子出发,带领我一同探索物质世界的无限可能。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科学概念,被以一种清晰、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点燃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煮酒论科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智慧的盛宴,在温和的酒香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一直深信,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甚至是我们每一次心跳的每一个瞬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甚至略带诗意的方式,来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科学奥秘。也许它会从一个童年时的疑问讲起,然后娓娓道来,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也许它会从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切入,引出他/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思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让我“啊哈!”一声惊叹的时刻,那些瞬间的顿悟,往往比死记硬背的知识更加令人难忘。我希望它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对科学的求知之路,让我不再畏惧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以一种好奇和欣赏的眼光去拥抱科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