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LED器件与工艺技术 |
| 作者 | 郭伟玲 |
| 定价 | 39.5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267482 |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满足培养面向半导体照明上游产业外延、芯片研发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书以LED外延和芯片技术为重点,结合LED外延结构设计方法,贴近LED芯片结构的的制造工艺技术,给出了完整的LED从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和封装技术的知识体系。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部分是外延技术,包括LED材料外延生长技术原理和设备、半导体材料检测技术、蓝绿光LED外延结构设计与制备、黄红光LED外延结构设计与制备。第二部分是芯片技术,包括LED芯片结构及制备工艺、蓝绿光LED芯片高光提取技术、红黄光LED芯片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从LED芯片制备基本工艺技术到整体工艺流程,以及先进的高光效结构设计,涵盖了GaN和AlGaInP两个材料系的芯片结构特性及制备过程,介绍了高压LED结构及制备技术。第三部分是LED封装技术, 从封装的目的、光学设计和热学设计方面对封装技术进行了介绍。 |
| 作者简介 | |
| 郭伟玲,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教授,1990至今曾在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可靠性物理实验室,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光电子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0),第五届中国发明博览会银奖(第3)等 |
| 目录 | |
| 章LED材料外延与检测技术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老实说,有一种浓厚的上世纪末技术手册的味道,这对于一本旨在介绍尖端半导体技术的书籍来说,实在有些不合时宜。插图的分辨率普遍不高,很多关键的能带结构图和电致发光光谱图看起来模糊不清,辨识度很低,这对于需要依赖视觉信息辅助理解复杂物理现象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个灾难。更让我困惑的是,全书的逻辑跳跃性较大,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生硬,仿佛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点拼凑起来的文稿。比如,在讨论完芯片封装的散热问题后,下一章突然转到了量子点材料的合成,两者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衔接段落来解释这种跨越的合理性。这种零散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连贯、深入的技术认知体系。我总觉得这本书像是一个技术的“知识点罗列”,而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想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这种体验是极其消耗耐心的。
评分拿到这本《LED器件与工艺技术》时,我原本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LED技术在现代照明和显示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感觉这是一本能系统梳理前沿进展的宝典。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建立起扎实的概念框架。比如,在描述异质结发光机制时,文字描述与图示的配合度不够紧密,很多关键的载流子复合过程需要读者自行去脑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书中对当前业界热议的MOCVD(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等关键外延生长技术的工艺窗口、缺陷控制策略,仅仅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机理分析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个指望从中获取实际工艺优化思路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干货”实在太少了,更像是一本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概述性读物,未能真正触及到工业界对高效率、长寿命器件追求的痛点。如果期望它能指导你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光子陷阱或者热管理难题,那恐怕要失望了。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深入探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LED领域的应用前沿,特别是氮化镓基(GaN)异质结构在深紫外(UVC)和红外光输出方面的最新进展。然而,翻阅全书,关于UVC-LED的效率滚降机制、工作寿命瓶颈的探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简单提到了其潜在应用。对于当前成本控制和大规模量产的挑战,书中的论述也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对供应链、材料纯度波动等实际工业限制的考量。例如,当提到特定掺杂剂的引入可以提高载流子注入效率时,并未详细说明这种掺杂在长期工作温度下是否会导致激活能级的退化,这种关键的可靠性信息缺失,使得书中的结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显得单薄且缺乏说服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前沿”这个定位上,是有些“虚”的,它似乎更侧重于描述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而对真正推动行业变革的颠覆性研究关注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晦涩”。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物理化学背景,导致很多关键的数学推导被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给出了结论性的公式,却很少有清晰的步骤分解。特别是涉及到量子效率的计算模型时,公式的变量定义不够规范,不同章节间对同一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让需要进行二次计算或模型复现的读者感到极其困扰。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而不是一种宣告式的陈述。对于非本专业出身,但希望跨界了解LED技术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种不友好的表达方式,无疑设置了极高的阅读门槛。如果不能做到深入浅出,那么至少也应该保持表述的严谨性和一致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文献部分也暴露出了比较明显的年代感。很多关键数据的支撑似乎停留在五到十年前的水平,缺乏对近两年顶级期刊如《Nature Photonics》或IEDM等会议的最新成果的引用和分析。这对于快速迭代的半导体行业而言,意味着书中所传达的“先进工艺”可能在出版时就已经不是最前沿的技术了。举个例子,它详细介绍了传统的P型掺杂技术,但在关于先进的P型激活退火工艺优化,特别是结合等离子体处理对表面态的修复作用的讨论上,内容非常陈旧。一个严肃的技术参考书,理应对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高度敏感,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梳理和评估,而不是仅仅罗列旧有的知识点。这种滞后性,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