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部门间信息共享模式与决策方法
定价:52.00元
作者:杨兴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30394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著作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模型,为组织间信息共享提供决策支持,并给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的测度方法。首先,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评估模型,对一次共享交互的满意度即信任度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松散型组织间的直接信任及更新模型,解决了组织间信息直接共享的决策问题。其次,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信任传递模型,构建了推荐信任的传递路径并给出了推荐信任的计算模型,解决了松散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决策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测度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解决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能力测度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资深的IT项目经理,我的日常工作就是确保数据能够从A部门顺畅流向B部门。坦率地说,过去我总认为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API接口的稳定和数据格式的兼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技术中心主义的看法。书中有一章详细论述了“语义鸿沟”对跨部门协作的破坏性,这远比技术层面的语法错误更难修复。比如,“客户”这个词,在市场部和财务部那里,其定义、时间窗口和关键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提出了一个“中性本体论构建框架”,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可被机器理解和人类解释的共享词汇表来弥合这一鸿沟。这个框架涉及大量的利益相关者访谈和迭代验证,完全不是技术人员单方面可以搞定的。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过去做的“数据治理”,更多的是在做“数据清洗”,而这本书引导我去做的,是“意义共识的建立”。这要求我们项目团队必须跳出机房,走进业务一线,去理解每个字段背后的“商业逻辑”,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高强度的沟通工作。它不是提供了一个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需要深度参与才能落地的“方法论工具箱”。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提升到了模型和方法论的层面去系统性地解决。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偏向技术实现层面的操作指南的,毕竟我对信息系统构建这块一直比较感兴趣。结果翻了几页发现,它更侧重于宏观的管理哲学和跨部门协作的制度设计,这倒是让我有点出乎意料,但也算是一种惊喜吧。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信息孤岛”是如何在组织文化层面根深蒂固的,这可比单纯的技术接口对接问题复杂多了。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去讨论不同部门的KPI设置如何天然地阻碍了信息流通,比如销售部门追求快速成交数据,而研发部门则需要更长周期的质量反馈,两者在信息需求和提供时间上天然存在冲突。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信任成本”的论述,它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却在实际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建立起对彼此数据准确性的基本信任,任何共享平台都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摆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把复杂的组织行为学理论,用非常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案例串联起来,让我开始思考,原来解决信息共享问题,80%是管理问题,20%才是技术问题。对于那些负责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层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比任何具体的技术手册都更有价值,它会让你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信息跑不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去“修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信息共享的底层逻辑,归根结底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效率低下深感困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一样。它并没有局限于企业环境,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对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壁垒的剖析上。尤其是在提及“应急响应机制下的信息共享”时,作者引用了几个跨地域灾害救援的案例,分析了在极度压力下,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机构是如何因为信息滞后或误判而导致救援效率下降的。书中提出的“冗余信息校验机制”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它主张在关键时刻,不应追求信息传输的最小化,而应在关键路径上故意增加来自不同来源的交叉验证信息,以提高决策的鲁棒性。这和我过去在课程中学到的“最小化原则”是相对立的,但结合到生命攸关的场景下,其合理性不言而喻。此外,书中关于“数据主权与责任划分”的讨论也非常尖锐。在公共领域,数据的使用权和保管权往往分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信息资产生命周期责任矩阵”,明确界定了从数据产生、流转、使用到最终销毁,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是谁,从而避免了互相推诿的现象。这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对于从事公共治理研究的人来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的参考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偏向“理论”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理论脱离实践很容易变成空谈。但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分析路径非常扎实,他似乎是从最底层的博弈论模型开始构建他的共享模式的。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讨论了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优先级矩阵”来避免资源被无效占用。这个矩阵的构建逻辑非常清晰,它将信息需求的“紧迫性”和信息价值的“可替代性”进行二维划分,从而确定哪些信息必须实时共享,哪些信息可以异步同步,甚至哪些信息应该作为“战略筹码”进行有限制地交换。这与我过去那种“大家一起看所有数据”的朴素想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决策方法”时所采用的系统动力学视角。他不仅仅是描述了信息流动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模拟了信息流动速度变化对整体组织响应速度产生的影响。例如,当一个部门主动延迟提供关键数据时,系统会如何通过反馈回路最终影响到最高层的资源配置决策,这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分析视角,让我对信息在组织中的“能量”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后,我立刻在自己的项目组里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最小可行信息集”原则,效果立竿见影,团队的会议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因为它迫使每个参与者只关注对当前决策最核心的那一小部分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其实很朴实,丝毫没有当下流行那些花哨的图表和色彩设计,但正是这种沉稳,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重量感。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些关于“激励机制”的创新思路,因为我所在的组织在推行新的共享平台时,收效甚微,原因就是大家更愿意保留自己的“信息优势”。书中对“合作博弈论在信息交换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合作的初始壁垒”的突破策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低成本试错区”概念,即在系统上线之初,不要求所有部门同步上线,而是选择两个在现有协作中有潜在互补性、但历史冲突较少的部门进行试点,通过小范围的成功案例来示范效益,逐步瓦解其他部门的抵触情绪。这个“先易后难”的策略,比强行自上而下的推广有效得多。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非正式信息网络”在正式共享体系建立前的支撑作用。作者指出,很多重要的跨部门协作其实是依赖于私交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完成的,正式系统需要做的,不是取代这些网络,而是将它们的核心信息流“制度化”和“可追溯化”。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次高级别的企业战略咨询会,它提供给你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可以自我优化的系统来决定做什么”。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我的管理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从一个关注“点”的技术执行者,转变为一个关注“流”和“场”的系统设计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