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5185174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 人民邮电出版社 李正茂

9787115185174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 人民邮电出版社 李正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正茂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增值业务
  • 平台
  • 通信工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李正茂
  • 技术
  • 行业应用
  • 电信
  • 软件开发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85174
商品编码:295250005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

定价:48.00元

作者:李正茂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1151851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的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和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情况,当前国际标准组织对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的研究情况,目前在2G、2.5络中运行的各类移动增值业务系统的架构、功能和主要技术,正在逐步发展的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功能和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既适合作为各类移动通信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培训及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之用。

目录


章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及其发展 1
1.1 我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1
1.1.1 通信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 1
1.1.2 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 1
1.1.3 农村增量市场的战略地位日趋显现 2
1.1.4 新业务拓展了发展空间 2
1.1.5 未来移动通信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
1.2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的背景 3
1.2.1 产业背景 3
1.2.2 网络背景 5
1.2.3 技术背景 6
1.3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概述 9
1.3.1 基本概念 9
1.3.2 特征 9
1.3.3 分类 9
1.3.4 基本业务模式 11
1.4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概述 11
1.4.1 业务平台的范围与概念 11
1.4.2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增值业务平台的研究 12
1.5 本章小结 15

第2章 移动增值业务系统平台及其主要技术 16
2.1 短信业务平台 16
2.1.1 短消息中心系统 16
2.1.2 短信网关业务系统 20
2.1.3 短信互通网关系统 26
2.1.4 小区短信业务平台 27
2.1.5 小区广播平台 30
2.1.6 扩展短信业务平台 31
2.2 多媒体消息业务平台 33
2.2.1 多媒体消息中心 33
2.2.2 多媒体消息网关系统 45
2.3 移动语音增值业务平台 49
2.3.1 IVR业务平台 49
2.3.2 炫铃/彩铃业务平台 52
2.3.3 整曲音乐业务平台 54
2.4 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平台 55
2.4.1 WAP业务平台 55
2.4.2 流媒体业务平台 63
2.4.3 Java业务平台 70
2.4.4 Brew业务平台 73
2.4.5 移动邮件业务平台 79
2.4.6 定位业务平台 82
2.4.7 二维码业务平台 87
2.5 移动即时通信业务平台 91
2.5.1 业务概述 91
2.5.2 系统架构 92
2.5.3 系统功能 93
2.5.4 主要技术 9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点对点短消息网间互通协议要求 95
1 适用范围 95
2 缩略语 95
3 网络结构 95
4 通信流程 96
5 消息定义 97
6 常量定义 10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中国联通短消息网关联网协议(SGIP V1.2) 102
1 总则 102
2 系统体系结构 102
3 通信流程 104
4 消息定义 111
5 常量定义 12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中国移动通信互联网短信网关接口协议(CMPP V3.0) 129
1 范围 129
2 缩略语 129
3 网络结构 130
4 CMPP功能概述 130
5 协议栈 131
6 通信方式 132
7 消息定义 134

第3章 综合增值业务系统平台及其主要技术 154
3.1 传统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特点 154
3.1.1 传统增值业务平台架构的优缺点 154
3.1.2 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对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要求 155
3.2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设计思路与架构 156
3.2.1 增值业务平台的发展演进 156
3.2.2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设计 156
3.2.3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架构 158
3.3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功能结构 159
3.3.1 业务系统 160
3.3.2 业务管理系统 165
3.3.3 业务支撑系统 172
3.4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的主要技术 173
3.4.1 跨多制式网络 173
3.4.2 统一接入 174
3.4.3 统一AAA 174
3.4.4 统一内容管理 175
3.4.5 统一的内容监控 175
3.4.6 统一portal 175
3.5 综合增值业务平台架构下提供的创新型业务 176
3.5.1 手机业务 176
3.5.2 异地漫游业务 176
3.5.3 综合行业应用的支持 177
3.5.4 综合手机搜索广告业务 178
3.5.5 移动支付业务 178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基于互联网服务(WebService)的开放业务接入应用程序接口(Parlay X)技术要求(节选) 179
1 范围 179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79
3 缩略语 180
4 术语定义 181
5 Parlay X API在网络中的位置 181
6 公共数据定义 182
7 第三方呼叫 188
8 呼叫通知 193
9 增强型呼叫 194
10 短消息 194
11 多媒体消息 203
12 支付 210
13 账户管理 210
14 终端状态 211
15 终端定位 218
16 呼叫处理 228
17 音频呼叫 228
18 多媒体会议 229
19 地址列表管理 229
20 呈现 240
21 非结构化补充业务数据 253
22 即时消息 257

第4章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 262
4.1 3G发展概况 262
4.1.1 市场发展概况 262
4.1.2 3G技术标准的演进情况 263
4.1.3 频率资源的规划情况 263
4.1.4 3G业务发展趋势 267
4.2 4G发展概况 270
4.2.1 国际范围对4G的研究情况 270
4.2.2 我国4G研究情况 271
4.3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平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272
4.4 VASP在增值业务平台发展中的阶段和作用 273

附录E 缩略语 274

参考文献  27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生活新篇章:智能终端与服务生态的深度融合》 在这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生活革命。智能终端,从轻巧的智能手机到功能强大的平板电脑,再到可穿戴的智能手表,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是承载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娱乐、社交乃至健康管理的核心枢纽。然而,硬件的进步只是起点,真正驱动数字生活走向无限可能的,是其背后日益复杂且日新月异的服务生态。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智能终端如何与蓬勃发展的各类增值业务平台深度融合,共同构筑起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全新数字生活图景。我们将首先审视智能终端的演进,不仅仅是硬件参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以及硬件设计如何为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服务奠定基础。从流畅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到对传感器(如GPS、摄像头、加速度计)的精细调用,智能终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并响应着我们的需求。 随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构成数字生活骨干的“增值业务平台”。这并非单指某一个具体的应用或服务,而是涵盖了从内容分发(如流媒体音乐、视频、电子书)、生活服务(如在线购物、外卖订购、交通出行、本地生活)、金融科技(如移动支付、智能理财)、社交网络(如即时通讯、社区论坛)、智能家居控制,到教育培训、健康医疗、游戏娱乐等一系列能够为用户提供超越基本通讯功能之外的价值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我们将剖析这些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设计以及用户体验优化,不断丰富和重塑我们的数字生活。 第一部分:智能终端的演进与服务赋能 1. 硬件平台的革新与生态支撑: 处理器与图形性能的飞跃: 现代智能终端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何支撑起更复杂的应用程序,例如高清视频编解码、AR/VR渲染、实时图像处理等,为沉浸式服务打下基础。 传感器网络的普及与应用: GPS、陀螺仪、加速度计、光线传感器、生物识别传感器(指纹、面部识别)、NFC等传感器如何被平台和服务调用,实现定位导航、运动追踪、安全认证、无接触支付等多样化功能。 通信技术的演进(4G/5G/Wi-Fi): 从高速率、低延迟的5G网络到更广泛覆盖的Wi-Fi技术,如何确保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顺畅地接入和使用各类在线服务。 显示与交互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AMOLED屏幕、高刷新率、触控精度以及更自然的语音助手交互,如何提升用户在使用各类数字服务时的沉浸感和便捷性。 开放的操作系统与API生态: Android和iOS等操作系统如何提供开放的API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自由创新,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和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应用生态。 2. 用户体验的重塑: 界面设计与交互模式的演变: 从简单的图标点击到手势操作、语音交互、甚至眼球追踪,用户界面如何变得更加直观、个性化,满足不同用户的操作习惯。 个性化与智能化推荐: 基于用户行为、偏好以及上下文信息的智能推荐算法,如何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和生活便利性。 跨平台协同与无缝切换: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及服务在不同设备间的无缝切换,如何打破设备壁垒,提供一体化的数字生活体验。 第二部分:数字增值业务平台的多元生态 1. 内容与娱乐: 流媒体服务(音乐、视频、直播): 分析Netflix、Spotify、YouTube、抖音等平台的商业模式、内容策略、技术支撑,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用户互动,牢牢抓住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数字阅读与知识服务: Kindle、微信读书、得到等平台如何通过整合海量图书资源、提供付费专栏、知识问答等方式,满足用户的学习和阅读需求。 游戏产业的移动化浪潮: 从休闲益智到大型MMORPG,手机游戏如何成为主流娱乐方式,以及游戏内购、广告变现等商业模式的演进。 2. 生活服务与便捷出行: 电子商务与O2O(Online to Offline): 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如何连接线上流量与线下消费,重塑购物、餐饮、出行等生活方式。 出行服务: 滴滴、高德地图、摩拜单车等平台如何利用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技术,提供从打车、导航到共享单车租赁的全方位出行解决方案。 本地生活服务: 评论、团购、预约、缴费等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何整合商家资源,满足用户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多方面需求。 3. 金融科技与数字支付: 移动支付的普及: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如何通过二维码支付、NFC支付、声波支付等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并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智能理财与投资: 各类理财APP如何提供基金、股票、P2P等投资渠道,以及AI驱动的智能投顾服务。 数字保险与信贷: 基于大数据和AI的风控能力,数字保险和在线信贷服务如何降低门槛,惠及更多用户。 4. 社交与通讯: 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 微信、QQ、微博、Facebook等平台如何构建用户关系网络,提供信息分享、情感交流、兴趣社区等功能,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沟通桥梁。 虚拟社交与社区: 探探、陌陌等约会交友应用,以及各类兴趣社群、知识分享社区,如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社交需求。 5. 智能生活与物联网: 智能家居生态: 从智能音箱、智能灯光到智能家电,如何通过统一的平台和协议,实现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 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监测: Apple Watch、小米手环等设备如何实时监测用户的健康数据(心率、睡眠、运动量),并与健康管理APP联动,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车联网与智能出行: 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如何实现远程诊断、在线导航、娱乐系统升级以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第三部分:平台间的协同、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平台间的协同与生态构建: 开放API与合作共赢: 大型平台如何通过开放API,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共同丰富平台功能,形成“护城河”。 超级应用与小程序生态: 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如何将更多功能和服务集成到单一应用内,提供更便捷的用户体验。 数据共享与数据价值的挖掘: 在合规的前提下,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如何被整合和分析,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和更深入的用户洞察。 2.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数据隐私与安全: 用户数据在海量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和滥用,以及网络安全威胁的应对。 信息茧房与算法偏见: 个性化推荐算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用户视野受限,接触的信息日趋单一,以及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问题。 数字鸿沟与可及性: 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使用智能终端和数字服务的条件,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确保人人享有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平台垄断与竞争公平: 大型科技公司在构建平台生态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垄断地位,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带来的影响。 内容治理与责任: 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不良信息等内容如何在开放平台上传播,以及平台在内容审核和治理方面承担的责任。 3. 未来展望: AI在增值业务平台中的深度应用: 更智能的语音助手、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自动化服务流程、生成式AI在内容创作与交互中的作用。 XR(扩展现实)与沉浸式体验: VR/AR/MR技术如何与平台服务融合,创造全新的交互方式和娱乐体验。 Web3.0与去中心化服务: 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身份验证、数字资产等概念如何影响未来的服务生态。 更精细化的用户服务与个性化定制: 通过数据分析和AI技术,提供真正“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务。 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智能终端和增值业务平台如何与人类的创造力、判断力有效结合,共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 本书旨在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帮助读者理解智能终端与增值业务平台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当下的数字生活,并为迎接更加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的未来数字世界做好准备。它不仅是一次对现有数字生态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未来趋势的探索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人机交互设计与认知心理学”的专著,完全颠覆了我对“用户体验”的传统理解。它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最新的UI趋势或设计工具的使用,而是回归到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规律。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设计元素会自然地被大脑接受,而另一些则会造成“认知负荷”的急剧增加。比如,书中关于“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章节,用非常直观的视觉实验说明了菜单层级不宜超过三层的原因,并且提供了基于“心流理论”来设计任务流程的实用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对“错误预防”的设计哲学探讨,作者认为优秀的设计不是容忍错误,而是从源头上杜绝错误发生的可能性,这与我之前侧重于“错误恢复”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的插图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作者自己设计的“认知地图”,展示了用户在完成任务时大脑神经活动的预期路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科学的决策依据,让“感觉良好”的设计真正落地为“高效准确”的用户体验,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有思想深度的设计类书籍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技术书籍中的一股清流。它关注的是“数据驱动决策”这一主题,但切入点非常巧妙,是从一个完全非传统的角度——即“信息熵在商业流程中的度量与优化”——展开的。作者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如何清洗和结构化那些“看似无用”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智能。我发现书中关于“用户行为路径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在零售业库存预测中的应用案例,简直是石破天惊的启发。它展示了如何利用看似简单的概率模型,结合海量的历史交易数据,来预测特定SKU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波动性,从而将传统基于经验的订货策略,提升到了一个可量化的科学范畴。与其他强调“大模型”的著作不同,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小而精”的数据治理,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撬动最大的决策价值。书中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每隔几页就会有一个“实践反思”的小方框,引导读者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工作流程,这种互动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参与一场高级研讨会。对于那些被海量数据淹没,却找不到有效洞察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嵌入式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与安全”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细致入微和对底层硬件的深刻理解。它不像很多安全书籍那样停留在应用层的漏洞分析,而是直接深入到内核态,探讨实时性调度算法(如EDF和RMS)与中断处理机制(ISR)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对硬件抽象层(HAL)的设计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如何设计出既能保证纳秒级的响应时间,又不易受到侧信道攻击的驱动程序,这部分内容对我现有项目中涉及的航空电子控制系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拆解不同厂商的内存保护单元(MPU)和内存管理单元(MMU)在实时系统中的配置陷阱,甚至提供了针对特定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的“安全启动链”的详细汇编级伪代码示例。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极少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避开实时操作系统中的“死锁”和“竞态条件”等经典难题,而是用一套全新的、基于形式化验证思想的防御性编程范式来应对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C语言功底和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了解,但如果你想在工业控制、医疗器械或自动驾驶等高可靠性领域有所建树,这本书是你的“必修课”。

评分

我最近对无线通信的认知体系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和重建,这本关于下一代蜂窝网络架构的书籍帮了我一个大忙。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叛逆”,完全没有传统教科书那种枯燥的堆砌感,反而像是一场与行业专家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对技术瓶颈的批判性思考,尤其是在讨论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和边缘计算(MEC)的融合落地时,作者大胆地指出了当前标准制定中存在的“理想化陷阱”,并提出了几个极具启发性的替代方案。书中对大规模 MIMO(Massive MIMO)的预编码技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不仅仅是数学上的优化,更是从电磁波传播的实际角度去解释为什么某些矩阵分解方法在城市峡谷环境中会失效,以及如何通过更智能的波束赋形来应对信道快速变化的问题。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用类比的方式解释了去中心化控制的复杂性,将复杂的分布式优化问题比喻成一个繁忙的交通系统,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满足博士生的研究需求,但其流畅的文笔和对实际部署案例的引用,也让有几年经验的工程师能迅速找到共鸣点,并从中汲取新的思路。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这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光纤通信系统原理》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作者对光纤通信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整个链条把握得极其精准,尤其是对各种新型传输技术如空分复用(SDM)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上,而是非常注重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在讨论色散补偿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啁啾光纤,还分析了不同补偿方案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成本效益和维护难度,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研发人员来说,比单纯的理论推导要有价值得多。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比如量子通信在光纤网络中的潜在融合,虽然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书中已经开始为读者铺设前瞻性的知识框架,让人在学习现有技术的同时,也能保持对未来技术的敏感度。这本书的图表绘制得非常精美,很多关键的性能曲线和系统结构图,一看就懂,大大减少了理解的认知负荷,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是在微纳光学器件集成这一块的深度可以再加强一些,但瑕不掩瑜,对于任何想在光通信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都是一本必备的案头工具书,它构建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可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