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 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
定价:16.80元
售价:8.4元,便宜8.4元,折扣50
作者:程捷,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200092394
字数:
页码: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由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资助,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内容提要
地球上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从全球变暖、大海啸、超级火山爆发和下次冰期的到来……哪些迫在眉睫?哪些属于遥远的未来?这套书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地球深藏的奥秘。
目录
宇宙与太阳系的起源
星光灿烂的宇宙
哈勃的发现
宇宙原来是很小的
太阳系的诞生
地球的诞生
地球的物质从何而来
地球的圈层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的水来自何方
地球的年龄有多大
怎样才能测得地球的年龄
如何知道地球的过去呢
地球发展阶段的划分
灼热的婴儿时期——冥古宙
地球表面就是一个“火海”
炽热的大气
沸腾的海洋
荒凉的童年时期——太古宙
大气降温了
海洋——生命的摇篮
荒凉而孤独的陆地
活动起来的地壳
澎湃的青年时期——元古宙
陆地在长大
漂移不定的陆地
生命喧嚣的海洋
生命的宇航服——富氧的大气
“雪球”地球
辉煌的中年时期——显生宙
地球的“脾气”喜怒无常
大陆好聚好散吗
中国何时大江东流
走路去台湾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诞生
生命来自何方
早的生命
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地球的拓荒者——蓝绿菌
孤独的生命
生命在海洋中发展
灾难之后的海洋
澄江动物群化石
繁忙的海洋
鱼类的时代
生命的冒险——从海洋到陆地
谁早登上陆地
早登陆的动物
蕨类植物的发展时代
恐龙的时代
生物繁盛的新时代
人类的诞生
早的人是什么样子
人为什么要站立
人类为什么会制造石器
人类的发展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谁决定了地球的命运
中微子能毁灭地球吗
地球的未来
……
作者介绍
程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第四纪地质、生态环境和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的项目20余项,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出版了4部专著,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
文摘
其次是功能的转化,两足行走将手从支撑功能中解放出来,使手得到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发挥了更多的功能,如采摘、制造工具、携带幼子等,这样一个功能的转变给人类的神经系统带来了更多新的刺激,从而加快了人脑的发育以及功能的进化,才使人类创造了辉煌。再者是站立行走增加了散热速度,减少了太阳辐射,对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早期人类来说加快散热速度是必要的。那时的人类满身是毛,在追逐打猎的过程中,通过快速散热来保存体力;还有是跨步行走方式比四足行走方式消耗的能量更少。人类为什么会制造石器石器的制作是人类一个的创举,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开始制造石器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方便采集食物和加工食物,让食物吃起来更为方便。制造石器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人类在野外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砸坚果和断植物的块茎,发现比用牙齿咬碎坚果和用手掰断块茎要有效得多,也省劲得多,后来他们都用这种方法来切断块茎、树枝。后来他们还发现,如果把石块的一端加工得锐利些,用起来更方便,效率更高,由此人类开始制造石器,创造了人类文化。
石器是由不同种类的石头做成的。例如,玄武岩和砂岩可以制作石制磨具,燧石和角岩被削尖(或切成薄片)可以用来作为切东西的工具(图83)。木材、骨、鹿角、贝壳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广泛使用。在石器时代的后期,黏土等物质被利用来制作陶器。石器的制作与应用促使了人类的大脑、语言、文化、手的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制造石器要选材,不是所有的石头(岩石)都可以用于制造石器,要坚硬,如石英、石英岩、砂岩等比较适合,早期人类在选材时就要思考、比较,这是一个思维活动,刺激大脑的发展;其次是制造石器时要有的技术(技巧),早期人类需要思考在石头什么部位加工、如何加工、加工成何形状等,这是有效促使大脑发育和提高智力的过程。
……
序言
其实你不必凝视太空,来寻找令人震惊的危险,你马上就会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个危险的地方。
——科普畅销书作家 比尔·布莱森
事实证明,2012年,世界不会走到尽头,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对于地球将更加了解和关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希望的象征。
——墨西哥(玛雅文明核心区)旅游局
尽管不可思议,我们对太阳内部的物质分布的认识,远比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要多。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
这本书真是太令人着迷了!我一直对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好奇,而《人与地球的明天》这个系列,尤其是《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程捷和北京地质学会的刘学清联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地球史诗。从生命的起源,到恐龙的灭绝,再到人类的崛起,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机器,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动描绘,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巨兽,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星球的剧烈地质活动,都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探索未来。它提出的“末日谜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的审慎思考,关于地球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生命一部分的责任。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生命和地球的敬畏之情。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让我不禁思考,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我们人类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场史诗般的旅行,带我潜入了地球深邃的过去,又带我审视了它充满未知的未来。《人与地球的明天》这个系列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探索的精神,而《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我一直对地球的演化史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科普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浅薄。《破解“末日谜题”》则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程捷、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联袂呈现的这本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科学洞察。书中对地球生命演化关键节点的解析,比如生命的起源、大灭绝事件的成因和影响,以及人类的出现,都写得引人入胜。而关于“末日谜题”的探讨,更让我觉得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不是在贩卖恐慌,而是在进行一种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地球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对我们共同的未来多了一份思考。
评分我非常喜欢这本《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它成功地满足了我对地球科学和生命演化的求知欲。《人与地球的明天》这个系列,我一直都很关注,因为它的主题非常宏大且重要。这本书更是其中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程捷、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画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地球环境如何塑造生命,以及生命如何反过来改变地球的相互作用所吸引。那些史前巨兽的灭绝,气候的剧烈变化,都像一幕幕生动的电影在我脑海中展开。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中对“末日谜题”的解读,它并没有止步于对潜在威胁的列举,而是尝试去解释这些“谜题”背后可能存在的科学机制,并且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其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发思考的哲学之书。它让我对生命的存在充满了敬畏,也对地球的未来多了一份责任感。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地理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视野、激发思考的读物,而《人与地球的明天》这个系列,尤其是《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了地球生命演进的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物大灭绝的章节,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灾难性的事件,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后续生命演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地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末日谜题”的解读,也并非简单的末世论调,而是基于坚实的科学数据和逻辑推理,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潜在风险。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所面临的生存挑战。程捷、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的组合,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地质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了地球的变迁,也引发了我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总觉得,理解地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现在和未来。而《人与地球的明天: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人与地球的明天》这个系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而《破解“末日谜题”:地球的生命轨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地球从诞生至今的波澜壮阔的生命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生命形式的描述,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生命,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的万千物种,这本身就充满了奇迹。而当读到书中关于“末日谜题”的部分,我感到既震撼又警醒。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而是用科学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的脆弱性。程捷、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的贡献,在于他们将如此宏大和复杂的科学内容,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读者,这实属不易。这本书让我对地球这个家园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保护它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