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人工智能学界专家撰写的大众科普书)
定价:59.80元
作者:托比·沃尔什 闾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596212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关于人工智能,一般读者所希望了解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史蒂芬·霍金等 高度关注的人工智能热点话题
★知乎20W 关注量、5星关注度的人工智能热点问题
2.业界专家撰写
由国际人工智能学界专家、全球回答AI问题的人选之一、全球跟进人工智能发展值得关注的十人之一 ——托比沃尔什重磅推出
●AAAI执行委员会成员
●澳大利亚科学院研究员、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教授
●洪堡(Humboldt)研究奖获得者
●为澳大利亚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中心(NICTA)提供技术指导
●入选澳大利亚首届百强知识明星(Knowledge Nation 100)榜单
●《新科学人》 《科学美国人》和《宇宙》等撰稿人
3.业内鼎力推荐
谷歌Peter Norvig、Sebastian Thrun等鼎力推荐,杨强、周志华倾情作序。
内容提要
如今正是人工智能领域大火的时代。近年来,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发展都在逐渐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了人类。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写入中国工作报告。关于人工智能,人们普遍关注的:
●人工智能达到了什么程度?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现在什么职业*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难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是什么?
●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如何正确地给人工智能当带路党?
●为什么有很多名人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专家关于“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存亡造成威胁”的观点?
●我们能不能开发出可以反复自我改进的机器,使其智能快速提升并人类?
上述问题,在本书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目录
部分
人工智能的前尘旧事?
章?人工智能之梦
人工智能史前史|002
来计算吧|003
布尔和巴贝奇|004
位程序员|006
逻辑革命|008
数学的终结|010
无法计算的事物|011
计算机问世|013
达特茅斯及其他|013
大西洋对岸|015
早期的成功|016
我们的机器大师|017
你感觉如何|018
早期的失败|020
对常识进行编码|021
对人工智能的批评|023
人工智能周期|024
人工智能之春|025
无人驾驶汽车|027
亲爱的沃森|028
围棋|029
看不见的人工智能|031
第二章?测量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033
勒布纳奖|034
电脑程序通过了图灵测试?|035
图灵测试|037
元图灵测试|040
恐怖谷|040
乐观预测|042
悲观预测|043
专家意见|044
前面的路|046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现状
第三章?当今人工智能的情况
四大部落|048
两大洲|051
机器学习的情况|051
自动推理的情况|054
机器人的情况|059
计算机视觉的情况|062
自然语言处理的情况|064
人工智能和游戏|067
第四章?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强人工智能|076
通用人工智能|078
反对人工智能的观点|079
机器能拥有创造力吗|080
“难题”|082
缄默限制|084
人为限制|086
机器合作伙伴|089
伦理限制|090
算法歧视|093
隐私|094
错误身份|095
危险信号|096
新法律|097
危险信号示例|098
反对危险信号法|101
奇点|102
数学上的两点困惑|104
奇点可能永远不会到来|104
模拟大脑|112
解决智能|113
人类的限制|114
集体学习|114
第五章?人工智能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人类|117
你应该担心吗|119
我们大的风险|120
人工智能和社会|121
弟兄之海|122
人工智能和经济学|122
多少就业岗位受到威胁|124
哪些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128
从革命中生存下来|144
机会“金三角”|145
人工智能和战争|146
禁止杀手机器人|147
反对意见#1:机器人更有效|149
反对意见#2:机器人更符合道德规范|150
反对意见#3:机器人可以只对付机器人|151
反对意见#4:自主武器已经存在,且为必需|151
反对意见#5:武器禁令不管用|152
禁令怎样发挥作用|153
杀手机器人@联合国|154
人工智能的失效|156
增强智能|157
社会福祉|158
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159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的未来
第六章?技术变革
教训一:要付出代价|164
教训二:不是所有人都会赢|166
教训三:技术内嵌着强大的观念|167
教训四:改变不是渐进的|168
教训五:新技术成为常态|169
教训六: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170
这次不一样|171
新经济|172
钱为人人|173
梦游着走进未来|174
第七章?十项预测
预测之一:禁止你驾驶汽车|177
预测之二:你每天都看医生|179
预测之三:玛丽莲·梦露重返银幕|180
预测之四:计算机能聘请你,也能炒了你|181
预测之五:你对着房间说话|182
预测之六:机器人抢银行|183
预测之七:德国队输给机器人队|184
预测之八:全球各地穿梭着无人驾驶的船只、飞机和火车|185
预测之九:电视新闻不再由人类制作|186
预言之十:我们死后继续“活”下去|187
尾声|191
参考书目|195
注释|201
作者介绍
托比·沃尔什(Toby Walsh)
柏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和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科学教授,负责领导澳大利亚ICT研究中心Data61的算法决策理论小组。他被推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研究员,并获得了久负盛名的洪堡(Humboldt)研究奖以及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颁发的2016年工程与ICT奖。他还曾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和瑞典担任研究职务,并于近入选了澳大利亚首届百强知识明星(Knowledge Nation 100)榜单,该榜单入选人均为澳大利亚数字革命领域的佼佼者。
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上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影响,也经常为平面和网络媒体,如《新科学人》 《科学美国人》和《宇宙》等撰写文章。他的推特账户(@TobyWalsh)被评选为跟进人工智能发展值得关注的十人之一。他曾在CEBIT、TEDx、世界知识论坛、达沃斯亚洲论坛等做过讲演,为禁止致命性自主武器(也就是“杀手机器人”)到联合国发过言。
您可以在他的(thefutureofai.blogspot.)上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人工智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幻作品的影响,总觉得它会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甚至可能反叛人类的存在。而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可能性展现在我面前。它让我明白,当前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和分析工具,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和“情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中对“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区分,以及对“通用人工智能”实现的难度的阐述,都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并不是说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发展到那个阶段,而是说,这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而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个过程的早期。这种理性的分析,让我不再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感到焦虑,反而多了一份期待,期待看到人类如何一步步探索和驾驭这个强大的技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关于“进步”的定义。我一直以为,技术的进步就意味着人类要被淘汰一些曾经掌握的技能。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存在变得多余,而是要解放我们,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更具创造性、更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比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在教育领域,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科研领域,它可以加速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这些都不是“取代”,而是“赋能”。它让我想象,未来的社会,或许不再是以“是否能被机器替代”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是以“是否能与机器协同工作,创造更多价值”来定义。这种视角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进一步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到更多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协同将如何重塑我们对职业、对教育、甚至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评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的论述。许多大众读物,往往会过度渲染人工智能的强大,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不足。这本书则不然,它花了相当的篇幅来探讨人工智能在理解语境、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进行复杂道德判断等方面的挑战。这让我感到一种踏实。我不再因为对人工智能的未知而感到恐慌,因为我明白,它终究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它有其固有的“思维”框架,而这个框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对于“黑箱问题”的探讨,也让我对人工智能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在某些关键领域,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的判断。这种对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反而让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角色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认知模型。
评分拿到这本《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的时候,我真是又好奇又有点忐忑。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不是科班出身,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多来自于科幻电影和新闻报道,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副标题“人工智能学界专家撰写的大众科普书”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这意味着我不用担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可以像看故事一样,慢慢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得到一个关于“取代”与否的明确答案,更希望能了解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发展历程,现在又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以及在未来,它可能以何种方式与人类共存,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我想知道,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们,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他们的视角是否会颠覆我固有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人工智能的殿堂,让我不再对它感到陌生和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本书能否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蓝图?它能否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未来工作、社会结构甚至人类自身意义的困惑?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所谓的“取代”究竟是指什么?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是完全的替代,还是部分的辅助?这本书恰恰触及到了我最关心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他们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模式识别、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强大能力,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创造力、情感理解、道德判断等方面的不足。这种客观的呈现方式,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或许并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成为一个独立于人类、甚至敌对人类的存在。更有可能的是,它将成为人类强大的助手,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曾经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甚至激发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而是看到一种人机协作、共同进化的可能性。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作者们在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史时,详细介绍了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但最终未能实现的设想,以及那些曾经被忽视,但最终取得突破的技术。这种对发展历程的客观呈现,让我意识到,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探索、试错和迭代。同时,书中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基于当前的理解和技术基础所做的合理推测。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具参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继续引导我,以一种更加辩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理解它所面临的挑战,也看到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人类智能”的重新定义。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人类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进行对比,似乎机器智能的进步,就意味着人类智能的衰退。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出现,反而促使我们去更深入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独特智能。它可能是创造力、同情心、批判性思维,也可能是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工智能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人类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但它却无法复制人类的情感体验、审美感知和价值判断。这种对人类自身优势的强调,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自豪和振奋。我希望这本书能继续引导我,去发掘和培养那些真正属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智能,让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人工智能究竟是会成为人类的“帮手”,还是“主人”?经过细致的阅读,我越来越倾向于前者。作者们通过详实的论证,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解决复杂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也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引导和设计。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学习如何与之共存,甚至利用它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把人工智能看作是一种威胁,而是看作一种机遇。我期待这本书能继续在我心中播下好奇和探索的种子,让我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适应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我只能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将复杂晦涩的科学概念,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各种案例和故事,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让我能够窥探到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真实影响。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还是智能家居的普及,这些案例都让我感受到人工智能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正在以各种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作者们也并没有回避人工智能发展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和挑战,比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等,他们以一种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写作方式,让我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下一个章节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们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文字。他们没有直接抛出耸人听闻的论调,而是从人工智能的起源讲起,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那些早期科学家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怀揣着对智能的无限憧憬,一点点敲开了这扇大门。他们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分支,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等,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明白,原来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梳理,那些曾经的“寒冬”与“春天”,那些突破性的进展,都被描绘得生动有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它并没有回避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而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确保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