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通鉴:透视地球
定价:32.00元
作者:张天义,李建中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4964794
字数:
页码:1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普通鉴:透视地球》主要从各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起源、运动、构造和特征,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山川地貌等各类地质地理现象,人类对地球研究的认识方法、过程和成果。中外主要地质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科普通鉴:透视地球》语言通俗易懂,可以让读者对地球的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目录
引言
1 数字地球
1.1 创世之岩,解开地球神秘的面纱
1.2 超大陆重建——追踪地壳运动的轨迹
1.3 地质年代表——地壳构造演化的编年史
1.4 现代地球的结构与物理参数
2 事件地球
2.1 追踪地质事件,重塑古地理环境
2.2 循环往复的大陆汇聚与裂解事件
2.3 大冰期——影响地球生物界突变的重大事件
2.4 生物事件——生物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3 资源地球
3.1 矿产资源——地球馈赠人类的瑰宝
3.2 成矿作用——地壳运动的事件
3.3 矿业——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4 打破资源瓶颈——新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4 生态地球
4.1 万山之宗
4.2 人类文明的奠基者——高原、盆地、大平原
4.3 地球生态平衡的印记——景观生态带
4.4 生态环境恶化——正在失去平衡的地球
5 蓝色地球
5.1 可敬又可畏的海洋
5.2 变幻无穷的海洋世界
5.3 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5.4 征战海洋
6 人文地球
6.1 人类的由来——进化论与神创论、外星论之争
6.2 黑、白、黄——人种的起源
6.3 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宗教的起源
6.4 劳动与生活——人类语言、文字、艺术的起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天义,男,1952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197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湖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就职于河南省国上资源科学研究院,科研方向为资源与环境遥感、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地质矿产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河南省地质学会第八、九届理事会秘书长,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夫学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将一些相对宏大和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变得触手可及。我之前对地球的内部结构一直只有模糊的概念,但书中对地核、地幔、地壳的描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神秘的大门,我能清晰地“看到”岩浆的流动,感受到地壳板块的运动,甚至能想象到地核深处那灼热的景象。作者在解释各种地质现象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理解的事物来类比,比如将板块运动比作“拼图的移动”,将火山喷发描述成“地球的呼吸”,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科学的门槛,让即使是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乐在其中。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将这些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各种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看得见”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地球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我个人非常赞赏。在每一个科学概念的阐述上,作者都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过验证的科学理论,并且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也尽可能地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证据,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和求真精神。比如在解释地球磁场的形成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发电机理论,并且也提及了对地球磁场衰减和逆转的研究,这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动态性。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数据和事实时,都力求准确,并且对一些概念的界定也非常清晰,没有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的说法,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科学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这种严谨的态度,也让我对书中传递的知识充满了信任感,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优秀科普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科学思维的启蒙。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很吸引人,封面上那颗深邃的蓝色星球,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书页的纸质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实在的厚重感,仿佛握住了知识的重量。从封面到内页的细节处理,都透露着出版方的用心,这一点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排版方式,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让阅读的节奏得以舒缓。封面上的图文结合也很有讲究,既有艺术性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就如同它试图展现的地球一样,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是一次从视觉到触觉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开端,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憧憬,相信它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这本书在逻辑结构的安排上,我认为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杂乱无章地罗列信息,而是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从地球的起源讲到其内部构造,再延展到地表的形态和动态变化。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学习,不容易产生知识断层。尤其是在探讨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时,作者将时间的长河浓缩,通过一系列的关键节点,勾勒出地球从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逐渐冷却、分层,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这颗星球的壮丽画卷。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地球的生命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质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也做了细致的梳理,例如解释了板块构造如何驱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又如何塑造山脉和海洋。这种“关联性”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地球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这对于建立完整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家园”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以往,我们可能只是将地球视为生存的空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它内部蕴含的巨大能量和精妙的平衡。从地幔的对流驱动地壳运动,到磁场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侵袭,再到水循环和大气层如何维系生命的生存,一切都让我惊叹于地球作为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命体的智慧。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引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当了解到地球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当感受到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时,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认识到保护地球的紧迫性。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不仅仅是学习了地球的知识,更是学会了如何以一个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