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没有我们的世界:如果人类消失,世界将会怎样?:what happens to the earth when human beings disappear |
| 作者 | 【美】艾伦韦斯曼 |
| 定价 | 49.80元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ISBN | 9787229128401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人类一直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并因自己所创造的光辉灿烂文明而扬扬得意,相信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可以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但从未设想过如果高傲的我们以某种形式被从这个纷繁世界抽离,地球将会怎样? 热爱自然的科学作家艾伦?韦斯曼在本书中构想了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在水、空气和植物的夹击下,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的侵蚀在时间的维度中一步步残忍展现——城市瘫痪、电力中断、地下水系统崩溃、石化厂自燃、核辐射物流散、杂草肆虐、飞禽走兽进驻、大厦倾倒、世界七大奇迹消融……人类的成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和恒久! 或许,如今草长莺飞、静谧祥和的切尔诺贝利真实描画了“没有人类”的世界。人类缺席之后的世界如此美好,如果人类回归、重建伊甸园,又应当怎么做? 对于一个玩弄自身命运的物种而言,这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 |
| 作者简介 | |
| 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 美国科学作家、新闻记者,《哈珀斯》《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杂志版)》《探索》等杂志以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重要的撰稿人和制作人,著有《葛维欧塔村:重新发现文明世界》《没有我们的世界》《倒计时》等作品,并获洛杉矶记者协会佳专题报道奖、西方佳新闻写作奖、罗伯特?肯尼迪新闻奖、联合媒体奖、巴西颁发的全国佳新闻奖等多项殊荣。 其中《没有我们的世界》登上《时代》杂志年度非虚构图书榜首,获美国佳科学写作奖、中国第四届文津奖等多项大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类图书奖等奖项,并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其续篇《倒计时》也荣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鹦鹉螺图书奖等奖项。 译者 刘泗翰 译者、出版家,著作等身,译有《查令十字街84号》《喂,有人在吗?》《倾听动物心语》等作品。 |
| 目录 | |
| 序曲:一只猴子的公案 目录Contents 篇Part I 一·2· 伊甸园余香缭绕 二·7· 夷平我们的家园 三·13· 没有我们的城市 四·32·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 五·47· 消失的动物园 六·62· 非洲悖论 第二篇Part II 七·86· 什么会消失 八·98· 什么会留下 九·108· 聚合物恒久远 十·125· 石化厂房 十一·142· 没有农田的世界 第三篇Part III 十二·142· 新旧世界奇景的命运 十三·181· 没有战争的世界 十四·189· 没有我们的鸟类 十五·200· 烫手的遗产 十六·219· 我们的地质记录 第四篇PartⅣ 十七·236· 现在何去何从 十八·248· 我们身后的艺术 十九·259· 海洋摇篮 尾声·273·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有些“反高潮”。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关于末日题材的书籍,上来就抛出一堆惊人的灾难。这本书更像是慢火炖煮,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一点点地剥开这个“没有人类的世界”的面纱。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会发生什么”,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引发我的联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类留下的痕迹”的描写。那些曾经承载着我们生活痕迹的物品,比如一本被遗忘的书,一张褪色的照片,或者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都充满了故事感。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解释这些物品的来历,而是让它们静静地在那里,任由读者去想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然的反扑”的描绘。那些曾经被我们驯服的动物,又怎样重新找回了野性?那些曾经被我们征服的山川河流,又怎样以最原始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韧性,也让我对“人类的消失”这件事,有了一种别样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世界的终结,更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独特,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阅读体验的感受。它不像那种直白叙述的科普读物,也没有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相反,它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哲思。作者仿佛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这个被遗弃的世界,然后将他所见所感,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人类消失后,时间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流淌。那些曾经被我们用来衡量时间的钟表,变得毫无意义;而自然界的韵律,则重新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作者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季节的更替、以及动物的繁衍,来展现出这个世界在没有人类干预下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寂静”的描写,那种完全没有了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寂静,反而充满了自然的声音,比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雨滴落在屋顶的滴答声,以及远处动物的低语。这种寂静,既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重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观情绪,而是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这本书让我放慢了脚步,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也对“存在”和“消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潜移默化的、逐渐深入人心的。一开始,我只是被这个“如果人类消失”的设定所吸引,想着会看到一些刺激的场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更侧重于描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那些被遗弃的房屋,它们会怎样在风雨侵蚀下慢慢坍塌?那些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又会怎样在无人打理的情况下,被绿色的藤蔓和野草所覆盖?作者用一种非常写实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心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科技的衰败”的描写。那些曾经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机器,在失去人类的照料后,会怎样逐渐失灵,然后变成一堆冰冷的废铁。那些曾经闪耀着光芒的屏幕,会怎样最终黯淡下去,留下无尽的黑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科技,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依赖于我们的存在。同时,我也在书中看到了自然界强大的修复能力。那些曾经被我们破坏的环境,在没有了人类的干扰后,会怎样缓慢地自我疗愈,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让我对“文明”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静谧而又深刻”来形容。它不像那些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书籍,而是以一种平和、舒缓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紧张气氛,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去描绘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声音”的描写。人类消失后,那些曾经充斥着我们耳朵的嘈杂声,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的呼啸,雨的滴答,以及各种动物的鸣叫。这些声音,在没有了人类的干扰后,显得格外清晰和真实。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展现了这些声音所带来的宁静和和谐。同时,我也被书中对“色彩”的描绘所吸引。那些曾经被人类的建筑和工业所遮盖的色彩,在没有了人类的干扰后,重新绽放出勃勃生机。比如,森林的绿色,天空的蓝色,以及各种野花的鲜艳色彩,都以一种最纯粹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好的细节,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们。它让我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如果人类消失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话题充满好奇,总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想象空间但又令人不安的设想。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找到什么惊天秘密的期望,只是想看看作者会怎么演绎这个故事。结果,我被完全吸引住了。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一个“剧透”,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一点点地展现出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刚开始,我以为会看到很多科幻的奇观,比如巨型动物重返大陆,或者被遗弃的城市如何被自然吞噬。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把重点放在了更细微、更贴近生活的变化上。比如,那些曾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在失去人类的维护后,会以怎样的方式逐渐沉默?那些我们精心栽培的花园,又会怎样在无人打理的情况下,与野草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文明留下的痕迹,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褪的。从宏观的城市景观到微观的家居细节,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个世界的巨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动物生态的描绘,它们如何在人类消失后,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又如何去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假想的未来,更是在探讨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影响。它让我对“消失”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细节和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