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编织的收纳篮和包袋 〔日〕青木惠理子,蒋幼幼

麻绳编织的收纳篮和包袋 〔日〕青木惠理子,蒋幼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麻绳编织
  • 手工编织
  • 收纳
  • 包袋
  • 日式生活
  • DIY
  • 家居装饰
  • 生活美学
  • 编织教程
  • 青木惠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4471
商品编码:2954414551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麻绳编织的收纳篮和包袋

定价:39.00元

售价:26.9元,便宜12.1元,折扣68

作者:〔日〕青木惠理子,蒋幼幼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4984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麻绳编织的收纳篮和包袋》的特点是:打破了麻绳编织给人的印象。一想到麻绳,我们脑海里立刻反应出的是素色的粗糙,本书作者用精美的配色编织花样给我们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麻绳编织。双色的水珠花样、椭圆形花样、长方形花样、多彩条纹花样和拼布风花样令人过目难忘。

▲变化各异的包款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你喜欢什么风格,34包中总有一款让您爱不熟手。

内容提要


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款包袋、各种形状的收纳袋和包袋,介绍了34款用麻绳编织的的各种包袋。作品的编织方法非常简单, 只需要几种基本的钩针编织方法即可完成。4种基本的包底: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在这四种包底上可以以变化出20款或更多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包包。

目录


1圆底环形编织的手拎包P.4/P.50

2正方形底环形编织的手拎包P.5/P.52

3椭圆形底往返编织的手拎包P.6/P.54

4长方形底往返编织的手拎包P.7/P.56

5水珠花样的手提包P.8/P.50

6水滴花样的手提包P.9/P.52

7椭圆形花样的手提包P.10/P.54

8长方形花样的手提包P.11/P.56

9带小球挂饰的合股线手提包P.12/P.50、58

10带水滴挂饰的合股线手提包P.13/P.52、58

11椭圆形底钩入串珠的手提包P.14/P.60

12长方形底钩入串珠的手提包P.15/P.60

13移动口袋P.16/P.58

14内置口袋的圆底手提包P.16/P.36

15缆绳提手的圆底手提包P.17/P.42

16圆形提手的圆底手提包P.17/P.42

17扣带式化妆包P.18/P.42

18拉链式化妆包P.18/P.42

19迷你束口袋P.19/P.42、49

20迷你三角布巾袋P.19/P.42、49

21户外托特包P.20/P.62

22户外挎包P.21/P.63

23室内收纳篮P.22/P.59

24报纸收纳篮P.23/P.66

25小狗小物收纳盒P.25/P.64

26小兔子小物收纳盒P.25/P.65

27皮革包边马尔歇包P.26/P.68

28皮革提手的网袋P.27/P.70

29引拔针编织提手的网兜P.28/P.72

30多色条纹托特包P.29/P.74

31不织布提手的手提包P.30/P.71

32小绒球装饰的手提包P.31/P.76

33拼布风横款手提包P.32/P.77

34拼布风竖款手提包P.33/P.77

作者介绍


青木惠理子,从服饰类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服装企业和杂货店工作,1996年开始作为手工艺作家开展活动。向杂货店做批发、在杂志和图书等发表作品、举办个人展览、开设手作教室等,在很多方面都很活跃。凸显其审美眼光的素材选择、简单而且方便使用的设计、完成度很高的作品都得到大众的公认。写有多本著作,譬如《用echino的布制作包袋和小物》(文化出版局出版)、《手编包袋和小物》(实业之日本社出版)等。

文摘






序言



纤维的艺术与实用:手工编织的魅力 一、 编织的起源与演变:从生存必需到审美表达 编织,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技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初,它是一种纯粹的生存工具,人们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兽皮、藤蔓等材料,通过简单的交叉缠绕,制作出遮蔽身体、储存食物的简陋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编织的材料和技法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粗犷实用,逐渐演化成一种精细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编织展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例如,太平洋岛屿的居民擅长利用棕榈叶编织轻便的凉席和篮筐;北欧的工匠们则钟爱羊毛和麻线,创作出厚实保暖的挂毯和衣物;而亚洲的手工艺人,则将竹、藤、稻草等材料运用得出神入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编织体系。这些早期的作品,不仅承载了实用的功能,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直观体现。 进入近现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机器化生产的效率优势一度使传统手工艺面临挑战。然而,人们对于天然材料的亲近感和对手工制作的独特情感价值的追求,使得手工编织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迎来了复兴。现代编织不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成为一种疗愈身心、展现个性、追求慢生活哲学的生活方式。 二、 现代编织材料的探索与创新 当代编织的材料选择极其广泛,这极大地拓宽了编织艺术的表现力。传统的棉线、麻线、羊毛线依然是主流,但新型材料的加入,为编织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然纤维的回归与升级: 除了常见的棉麻,苎麻、剑麻、拉菲草等天然植物纤维因其独特的质地和环保特性受到青睐。特别是拉菲草,其坚韧且富有光泽的特性,非常适合制作具有结构感的家居用品,如地垫、宠物窝等。 再生与环保材料的应用: 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回收的旧衣物被拆解成布条线(T-shirt Yarn),成为编织创意环保袋、沙发垫等大件物品的理想材料。塑料袋回收制成的“塑料线”也因其防水耐用的特点,被用于制作浴室配件或户外用品。 复合材料的实验: 编织不再局限于单一材料。将细金属丝、皮革条、木珠、甚至电子元件融入编织结构中,创造出具有现代雕塑感和功能性的作品,是当代编织艺术探索的重要方向。 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编织品的最终形态、触感和用途。粗粝的麻绳带来质朴的乡村气息,而细腻的丝线则更适合制作精美的饰品。理解不同材料的延展性、吸水性和受力点,是掌握编织技法的第一步。 三、 基础编织技法深度解析 编织技法是连接材料与成品的桥梁。不同的编织方法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纹理和结构。 1. 钩针编织(Crochet): 以钩针为工具,利用线材的环状结构进行交织。钩针的优势在于其快速成型和极强的立体感。从最基础的锁针、短针、长针开始,进阶到贝壳针、菠萝花、网格花等复杂花样,钩针可以塑造出蕾丝般的轻盈感,也可以编织出厚实的毯子。其特点是结构紧密,不易散开,非常适合制作杯垫、玩偶(Amigurumi)和立体造型的容器。 2. 棒针编织(Knitting): 使用两根或多根棒针,通过“下针”和“上针”的组合形成V字形的针目。棒针编织的作品通常更具弹性、垂坠感和柔软度,是制作衣物(毛衣、围巾)的首选技术。重要的花样包括平针、反针、罗纹针(弹性结构)、以及通过加减针形成的麻花图案,麻花纹理的深度和立体感,是棒针艺术的精髓所在。 3. 垫编/平板编织(Weaving/Loom Work): 这是最古老的编织形式,通常需要一个框架(织机)。通过经线(固定不动)和纬线(穿梭材料)的垂直交错构成平面。现代垫编技术可以利用简易的框架,将粗重的绳索或布条编织成几何图案的地毯或墙面艺术品。这种技法强调材料的排列和色彩的过渡,具有强烈的建筑美感。 4. 绳结编织(Macramé): 与前述几种依靠针具的技法不同,绳结编织(或称盘扣、结艺)主要依靠手指和手腕的技巧,通过特定的绳结(如平结、雀头结)组合来构成图案和结构。绳结作品因其独特的镂空效果和坚固的连接性,常被用于制作吊灯、植物悬挂架、以及装饰性的流苏。 掌握这些基础技法后,关键在于“组合”与“变形”。例如,将钩针的立体花样与棒针的弹性面料结合,或在垫编中穿插使用不同粗细的绳索,都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肌理。 四、 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容器与结构编织 当编织的应用从传统的服装和装饰品,扩展到家居收纳领域时,对结构稳定性的要求变得至关重要。将二维的平面编织转化为三维的立体结构,需要应用特殊的编织策略。 底部塑形: 容器的底部是稳定的基础。通常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的起针方式,并遵循“每圈均匀加针”的原则,确保底部平整不卷曲。当达到所需直径后,则停止加针,转为“不加针编织”,使侧壁垂直向上生长。 侧壁的倾斜控制: 如果希望制作倾斜的碗状或花瓶状容器,则需要在特定的行数进行“减针”操作,以收拢开口;反之,则需“加针”以扩大开口。这种对密度和张力的精准控制,是区分普通编织物和专业收纳工具的关键。 硬挺度的维持: 为了保证收纳篮能够支撑较重的物品而不会塌陷,除了选用较粗或较硬的线材(如棉绳、黄麻绳)外,还常采用增加针目密度(使用更小的针号)、或在编织过程中嵌入硬质内衬(如硬纸板或塑料网片)的方法。 成功的编织收纳容器,需要在视觉的柔和感和物理的支撑力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它们不再是易碎的工艺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耐用品。 五、 编织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手工编织在当代社会扮演着多重角色: 疗愈与专注: 机械重复的动作有助于缓解焦虑,使心神沉静。编织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正念练习,让人暂时脱离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干扰。 个性化表达: 在批量生产的时代,手工编织品代表着“慢制”(Slow Made)的价值。选择特定的颜色、纹理和造型,能够精确地匹配居住者的个人风格,是家居美学中不可替代的定制元素。 传统技艺的传承: 许多复杂的编织图案和技术依赖口传心授。推广和学习编织,也是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编织艺术超越了简单的手工制作范畴,它融合了材料科学、结构工程和审美情趣。无论是为了构建一个温暖的家,还是为了在指尖的律动中寻找内心的平静,编织都提供了一条通往创造与实用的美丽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手工艺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手工编织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自带自然气息的麻绳作品。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欣喜若狂。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片所吸引。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从最基础的麻绳选择、搓捻技巧,到各种复杂的编织手法,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图文示范。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如何处理麻绳末端的部分,这通常是很多新手会遇到的难题,但在这本书里,作者提供了好几种实用的方法,并且讲解得非常细致,让我茅塞顿开。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编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无限的创意。我之前总觉得麻绳编织的花样比较单一,但这本书里展示了太多我从未想过的设计。无论是造型别致的收纳篮,还是时尚感十足的包袋,都充满了日式的简约美学和实用主义。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尝试书里那些造型独特的收纳筐,想着它们放在家里,一定能为我的空间增添一份质朴而温暖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可以作为节日礼物的创意,简直太棒了!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种带有自然质感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尤其是看到一些用麻绳编织出来的东西,总能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这本书简直满足了我对麻绳编织的所有想象。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编织,更是在引导你去感受麻绳的特性,去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书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 我最喜欢的是书里的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的建议。麻绳本身就有天然的颜色,但作者也介绍了一些如何通过染色或者搭配不同颜色、粗细的线材,来创作出更具个性的作品。这让我意识到,麻绳编织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风格,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我开始想象,如果把那些收纳篮的内衬换成我喜欢的布料,或者给包袋加上一些别致的配饰,那一定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编织教程,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我一直觉得,手工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最平凡的材料,转化为充满温度和个性的物品。而麻绳,作为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材料,在青木惠理子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书中的作品,无论是实用性还是观赏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让作品更耐用的讲解。比如,对于经常需要承受重量的收纳篮,作者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加固方法,确保了作品的稳固性。而对于包袋,她也在细节处考虑到了承重能力和舒适度。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技法,更是在传递一种匠人精神,注重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尝试书中几款大容量的收纳篮,想着在我的书房里,它们能为我整理那些堆积的书籍,让空间瞬间变得整洁有序。

评分

作为一名对手工制品有着不懈追求的爱好者,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用双手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物件。而麻绳编织,正是这样一种充满力量和温度的手工艺术。青木惠理子女士在这本书中,将麻绳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作品。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作品功能性的思考。那些收纳篮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考虑到了不同物品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灵活地进行收纳。而那些包袋,从款式到细节,都充满了设计师的巧思,既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又能成为时尚的点缀。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个款式的包袋,特别适合去海边度假时使用,想想那个场景,带着自己亲手编织的包袋,一定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这本书让我对麻绳编织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动手创造的无限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手工世界。我之前对麻绳编织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粗犷、简单的样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青木惠理子女士的功力实在深厚,她巧妙地将麻绳这种看似朴实的材料,玩出了万种风情。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包袋的提手设计,收纳篮的底部加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 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贴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像是那种小巧精致的零钱包,既可以放硬币,也可以放耳机,放在包里随取随用,非常方便。还有那种比较大的杂物收纳筐,可以放书籍、毯子,甚至还能当作宠物窝,真的是一物多用。我特别喜欢书中介绍的几款带有盖子的收纳篮,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里面的物品,也显得更加整洁。感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设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生活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