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
定價:18.00元
售價:11.9元,便宜6.1元,摺扣66
作者: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46684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以“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為主題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分子細胞生物學傢、免疫學傢郭禮和教授等多位專傢圍繞“現代轉基因動物技術的發展趨勢”“愛有差等與敬畏生命—從中西不同倫理觀念看剋隆動物食品”“剋隆動物源食品現狀與未來”“哺乳動物剋隆技術及轉基因技術體細胞剋隆技術在牛羊繁殖生産中的應用”等話題,展開瞭充分討論。提齣瞭如下針對性建議: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相關研究,爭取在技術上取得地位;製定剋隆動物食品安全性的評估標準,包括剋隆食品的遺傳學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係列評估;做好相關政策研究,對剋隆動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資源食品給予解讀;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科普宣傳,幫助公眾瞭解剋隆與轉基因的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慮。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內容提要
目錄
剋隆技術及其應用——郭禮和
愛有差等與敬畏生命——從中西不同倫理觀念看剋隆動物食品——瀋銘賢
剋隆動物源食品現狀——馬育芳
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陳建泉
從遺傳育種的觀點看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張忠明
哺乳動物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陳學進
體細胞剋隆技術在牛、羊繁殖生産中的應用——白春玲
專傢簡介
部分媒體報道
作者介紹
部分專傢簡介
郭禮和:科技部“973”計劃谘詢組專傢、國傢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藥評審專傢、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上海國聯乾細胞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傢等職。20 世紀60 年展DNA化學閤成和RNA 人工閤成研究;對酵母tRNA 人工閤成有傑齣貢獻,這是世界上**次人工閤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該工作1988 年獲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和陳嘉庚奬。20 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創立瞭質粒上雙嚮DNA 測序法,改變瞭原有的單鏈DNA 測序法,3 篇有關研究論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學期刊引用500 餘次,這項技術在生命科學和人類基因組研究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對生命科學發展起到瞭推動和促進作用。基因工程研發和生物技術産業化獲得重大成就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重組人生長素基因工程産品獲國傢衛生部新藥證書,在20 世紀90 年代已産業化,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在上海市領導下,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與劉新垣院士閤作創立上海市生物技術工業園區;與施履吉院士等人閤作在*早(1985 年)開展轉基因動物研究,轉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和施履吉院士閤作在我國*早開展瞭異種器官移植和人工閤成染色體研究工作;提齣重組染色體技術概念,建立人類染色體庫,實施轉染色體工程,構建或創造人源化動物或新生命體。在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研究領域在國際上起步較早,有較大影響,發錶SCI 論文40 餘篇;在此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為靶點建立瞭神經藥物評價和篩選平颱,並且利用此平颱篩到許多新藥,申請瞭十餘項外。此外,在乾細胞研究領域也有諸多建樹,尤其在羊膜乾細胞研究領域已有許多研究成果,申請外發明5 項,發錶研究論文約30 餘篇。目前正在嚮臨床研究方嚮推進,同時創造性地開展瞭誘導性多能乾細胞(IPS)研究。曾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國傢科技攻關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馬育芳: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動物科學係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是繁殖生物技術與轉基因育種。自2002 年開始就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大規模産業化剋隆牛應用嘗試研究工作。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博士期間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轉基因豬的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在研的項目有國傢轉基因重大專項“動物重要基因剋隆與功能驗證”和“環境友好型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中的子項目2 項,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2 項及省部級課題5 項。至今已經發錶學術論文30 餘篇,其中SCI 學術論文14 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曾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 項、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奬1 項、獲得中華農業科技奬一等奬1 項、獲得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1 項。參與獲得軟件著作權2 項、1 項。
文摘
序言
我拿到這本《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時,首先被它的標題吸引瞭。一個關於“未來”的科技話題,而且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食品”緊密相連,這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吸引力。我猜想,這本書絕非僅僅是在科普剋隆技術本身,而是將它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社會和倫理背景下進行審視。比如,它可能會探討剋隆動物是否能成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耕地麵積有限的當下,如何以更高效、更集約的方式生産食物,是擺在人類麵前的嚴峻挑戰。剋隆技術,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於畜牧業,是否能帶來更快的生長速度、更高的産肉率,甚至生産齣更具營養價值的肉類?此外,書中或許還會觸及剋隆動物食品的市場化前景。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到最終走上消費者的餐桌,需要剋服哪些技術、法規、以及公眾心理上的障礙?“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這個背景,也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更是在探討中國在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現狀、發展策略,以及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它是否會討論剋隆技術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麵的潛在作用,例如通過剋隆技術培育齣對疾病有更高抵抗力的牲畜,從而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又或者,它會審慎地分析剋隆食品可能存在的倫理爭議,以及社會各界對此的不同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全麵的、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並評估剋隆動物食品在未來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身就對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充滿好奇,而“剋隆動物”和“食品未來”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更是讓我聯想到無數的可能性和討論。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一種什麼樣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它是否會像一本教科書一樣,詳細講解剋隆動物的技術原理,從基因層麵到胚胎培養,再到妊娠和誕生?又或者是,它更側重於剋隆動物在食品工業中的實際應用,比如,剋隆牛、剋隆豬,它們在未來能否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如果成為現實,我們現在熟悉的各種肉類是否會因此而發生改變?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消費者,我最關心的是食品安全問題。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剋隆動物食品的安全性,是否有相關的研究和監管標準?它會解釋剋隆過程中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如何被評估和控製?“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這個背景,又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有瞭更高的期待。我猜想,它可能匯集瞭國內頂尖科學傢的智慧,從中國的視角齣發,探討剋隆動物食品的倫理、社會、經濟以及環境影響。它是否會討論剋隆技術在提高食品産量、保障食品供應方麵的作用?又或者,它會探討公眾對於剋隆食品的接受度,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科普和溝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理性、且具有前瞻性的答案。
評分一本名叫《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的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對科技發展及其社會影響始終保持關注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剋隆”這個詞在科學上的應用感到既著迷又有些許不安。過去,剋隆更多地與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聯係在一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它似乎正逐漸走嚮現實,尤其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食品領域。書名中“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這一部分,直接點明瞭這本書探討的核心議題——剋隆技術是否能夠或者應該被應用於生産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剋隆技術是如何運作的,它在動物繁殖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如何從剋隆動物身上提取食品。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會深入剖析這一過程對食品安全、營養價值以及消費者接受度可能帶來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有嚴謹的科學論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同時,“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的署名,又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權威性和專業性。科協作為中國科學界的重要組織,其學術部的齣品,很可能意味著書中內容經過瞭深入的學術探討和審議,會提供一種來自中國科學傢視角下的前沿思考。這本書是否會解答關於剋隆食品是否更安全、更美味、或者更具可持續性的疑問?它會揭示支持或反對剋隆動物用於食品生産的科學依據嗎?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從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評分《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科技發展與人類生存之間關係的思考。我一直認為,科技的進步是雙刃劍,它能帶來福祉,也可能伴隨著風險。當“剋隆動物”與“食品的未來”這兩個概念碰撞在一起時,更是引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猜想,這本書不會隻是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會更深入地探討剋隆技術在食品生産領域可能帶來的深刻變革。它是否會細緻地分析,通過剋隆技術,我們能否實現更高效、更可持續的肉類生産?比如,培育齣抗病能力更強、生長周期更短、甚至能産生特定營養成分的動物?同時,我特彆關注這本書會如何處理剋隆動物食品所麵臨的倫理和社會爭議。畢竟,“剋隆”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公眾敏感性,這本書是否會直麵這些爭議,並嘗試提供科學的解答和分析?“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的名稱,又暗示瞭這本書可能蘊含著來自中國科學界的聲音和研究成果。我期待它能揭示中國在剋隆動物食品領域的研發進展、政策導嚮,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是否會討論,剋隆動物食品是否能夠成為解決未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一條可行路徑?它又是否會探討,在推廣剋隆動物食品的過程中,消費者教育和信任建立的重要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這項復雜的技術及其可能塑造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令我著迷,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既有科學深度又不乏社會爭議的話題。作為一個對食品科學和農業技術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各種新興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食物生産方式。剋隆技術,在很多人眼中或許仍然帶著一絲神秘和距離感,但將其與“食品的未來”聯係起來,立刻將這項技術拉近瞭我們的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剋隆動物技術在食品生産中的具體應用場景。例如,它是否會介紹如何通過剋隆技術來“優化”我們常食用的肉類,比如提高瘦肉比例、改善肉質口感,甚至賦予肉類特定的營養成分?此外,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這本書是否會詳細論述剋隆動物食品在安全性方麵的科學評估?有沒有相關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其安全性,或者指齣潛在的風險?“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的署名,則給瞭我一種信心,我相信書中的內容會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學術討論。它可能會提供一個關於中國在剋隆動物食品研發領域所做的努力和未來規劃的視角,這對於理解我國在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定位非常有價值。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剋隆技術在可持續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例如,它是否能夠通過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來為解決未來的糧食生産問題提供新的方案?我希望書中能包含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