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原训练
定价:46.00元
作者:王清,冯连世,翁庆章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数: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的科技项目“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高原训练》是反映此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汇编。
《高原训练》的承担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高原训练》的主要协作单位为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高原训练的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对血液流变特征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脆性、悬液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和红细胞变形能力比一般人明显增加。由于长期训练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Hct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的血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Hct、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等。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Hct升高到50%N60%时,血液黏滞性呈线性增加,当超过这一水平时血液粘滞性则呈指数增加。酒井秋男曾提出了一个“Hct适值”概念。他认为,Hct加大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但增多过盛反而对机体不利。“Hct适值”应是50%左右。适宜的高原训练应控制Hct在适值范围内,使红细胞有效摄氧达到较佳状态,并对血液黏度也有利。冯连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表明,高原训练时血沉、血沉方程1c、纤维蛋白原等下降和网织红细胞增加;此外,高原训练对血流特征产生的有利影响在下高原3周后得到了充分体现。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网织红细胞增加,这是血液红细胞平均年龄下降的表现,而年幼的红细胞比老化红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的提高对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机体的血液流变特征可能会得到改善。其显著增加的红细胞数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提高了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2.2.3.3 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与高原训练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由于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液对组织的供氧能力及对C02和其他物质的运输能力,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规律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在程度上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但不如平原训练显著。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连世等(1998)通过观察模拟不同海拔高度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发现:平原和高原训练1周都可提高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性,但高原训练1周不及平原训练1周那么显著;模拟海拔2000m训练时,其训练负荷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训练时,高原缺氧则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主要表现在高原训练后,其中,以海拔2000m训练的效果佳,并且这种提高可能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消退。
与单纯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训练时的高原缺氧附加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更能促进组织缺氧,导致红细胞比表面代偿性增加。红细胞这种在形态学上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的内部因素之一。高原训练开始后l周,血2,3-DPG提高,并在整个训练期间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过改善红细胞膜的机能状况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变形性增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碱过量显得更为明显,并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时,呼吸性碱中毒超过了2,3-DPG的影响,从而扰乱了红细胞外环境,有可能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受到削弱。
总之,高原训练后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血浆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除率。同时,还有利于调节体温及激素的体液调节。
……
序言
1 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
1.1 高原训练的定义
1.2 高原训练的起源
1.3 高原训练的发展进程
1.3.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1.3.2 个高潮阶段(20世纪60年代)
1.3.3 争议中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3.4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3.5 我国高原训练简况
1.4 主要参考文献
2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
2.1 高原应激的生理变化
2.1.1 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1.1 肺通气量
2.1.1.2 缓冲系统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摄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2.1 心率(HR)
2.1.2.2 心输出量
2.1.2.3 血压
2.1.2.4 心电图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
2.1.3.1 血浆容量
2.1.3.2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 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1 肾上腺皮质激素
2.1.5.2 儿茶酚胺
2.1.5.3 甲状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 .1.7 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7.1 物质代谢
2.1.7.2 能量代谢
2.1.8 高原应激的病理反应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肿
2.1.8.3 高原脑水肿
2.1.8.4 肾出血
2.2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2.2.1 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1.1 肺通气功能
2.2.1.2 血液缓冲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摄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压
2.2.2.3 心输出量和心功能
2.2.2.4 心脏结构
2.2.3 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3.1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2.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2.2.4.1 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
2.2.4.2 肾上腺皮质激素
……
3 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 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5 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6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7 模拟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8 德国高原训练专著介绍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提到“高原训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硬核的体能指标和残酷的选拔过程,我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学术化,读起来会像啃一本教科书。然而,王清、冯连世和翁庆章这三位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巧妙地将艰深的生理学知识穿插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训练场景描述中。比如,书中提到某次特定海拔高度下的间歇性低氧暴露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数据,而是用了类似“清晨的寒风中,运动员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稀薄的空气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而身体内部的引擎却在悄然升级”这样的比喻。这种文风,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它让原本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有“人情味”起来,也让我这位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读者,也能感受到训练背后的那份坚韧和对自我极限的不断探索。对于想要了解高原训练“里子”的业余爱好者或者教练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桥梁,连接了科学与实践的鸿沟。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运动员打交道的体能教练,我最看重一本专业书籍能否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高原反应”,更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快速缓解高原反应”,这才是实战中最迫切需要的信息。作者们提到了多种营养干预策略,包括不同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的最佳时间点,而不是笼统地建议“多吃点”。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高原期伤病预防的讨论。他们指出,由于缺氧导致的疲劳感累积和恢复速度减慢,使得运动员更容易遭受过度训练综合征或特定部位的应力性损伤。因此,书中给出了针对性的恢复策略调整,例如,如何根据心率变异性(HRV)数据来动态调整高原训练的负荷,而不是死板地执行既定计划。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风险的预判,使得这本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殿堂,而是成为了我们日常训练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风险控制手册”。它真正做到了将前沿科学转化为可操作的、保障运动员安全的训练指导方针。
评分从装帧和编排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绝对是上乘的。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生物化学通路图和肌肉纤维类型变化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放大阅读也毫无压力。但这并非我最想称赞的地方。更让我欣赏的是其内容的组织逻辑。全书结构严谨,从最基础的细胞适应到宏观的运动表现,层层递进,过渡自然。翻阅时,我发现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每一个新章节的引入,都能明显感觉到它是在前文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读者很少会因为知识点跳跃而感到困惑。这种精心的编排,体现了作者在教学方法上的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高原训练这门“科学”。对于希望系统学习这门学问的人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高原训练》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体育科学的研究者,我对高原训练这个课题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初次翻阅,我立刻被作者们对理论的严谨剖析所折服。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已有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宏大、更具逻辑性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人体在缺氧环境下适应与挑战的复杂机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对生理学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的人,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红细胞生成素(EPO)调控和线粒体功能重塑的部分,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如何在实践中优化训练方案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无疑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训练指南”。我期待着能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对照我手头的一些实验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相信会碰撞出更多火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深度,而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现成的答案。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不同高原暴露模式的对比分析印象最为深刻。市面上很多关于高原训练的资料,往往只是简单地推荐“常驻高原”或者“间歇性低氧训练”,但很少有如此细致地剖析每种模式在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生理适应阶段的优劣势。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引入了“剂量-反应”的关系来探讨高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例如,它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对于耐力项目和爆发力项目来说,最优化的高原暴露时间窗是截然不同的,并且用详实的数据图表支撑了这些结论。我记得书中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低氧帐篷训练与真实高海拔训练的等效性,这对于那些受制于地理条件、无法前往真正高原进行训练的教练团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工具,让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设计出最接近理想状态的训练方案。这本书的实用性,恰恰体现在它不搞“一刀切”,而是提倡基于科学评估的个体化训练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