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谁同坐:我在北京四中道元班
定价:32.00元
作者:王宇乔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53278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初拿到王宇乔的这本书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竟然还有这样的高中生和这样的高中生活!
内容提要
北京四中,北京城里的*名校;而道元班,这个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四中老校长王道元的名字命名的班,则是这所*名校头顶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北京四中一群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家的梦——培养三十年以后的学术大师,也是一批批勇敢的中国天才少年的梦。它是每周不少于十万字的阅读的积累,是坚实走过山川大河的一个个脚印,更是一篇篇用心去书写的人生感悟,或是带着使命感的科学论文。本书作者王宇乔是2015届道元班班长,她将告诉您道元是怎样一个“家”,道元有怎样的生活,怎样进入道元,还有道元的作业如何地奇葩……这本书对于家长和所有初高中学生,都是一面镜子!
目录
推荐序:好的回报 刘长铭
推荐序:青春的收藏 刘葵
自序: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王宇乔
上篇 话说道元
道元是什么?道元是四中的一群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家的梦,也是一批批勇敢的中国天才少年的梦。这梦高高在上却不是空想,这梦色彩迷幻却常与现实相交。
章 我和我追逐的梦
在道元班的日子,我们不仅向着目的地前行,也为沿途的风景所吸引,这种不被功利心侵染的追求就像是先哲笔下“为航行而航行”的写真。
松绑的青春
勇敢的小苹果
道元与哈佛之间
执著的追梦人
青青园葵,逐日择光
读行耶鲁
第二章 道元班的奇葩考题和作业
起先,大家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会要求我们每周要有不少于10万字的阅读,理科考题里为什么会涉及文科的内容,历史考试的重点不再是记忆……
一道价值30分的历史考题
这是考语文还是考英语?
化学考题也文艺
王道士来了藏经洞,惑焉?祸焉?
我与曹雪芹的一次偶遇
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的读书笔记
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的读书笔记
米山正信的《化学世界趣味之旅》的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自述》的读书笔记
我看电与磁
听
读《小桃花源的咒语》
读卡夫卡《变形记》
l临风伊人可安好
《琵琶行》与无常人生
它说我说所以说
离别三境
第三章 博观中西知问道
“博观中西知问道,厚积古今悟培元。”这是两年前,初来四中时,我为道元班题写的对联。这幅对联伴随我们走过整个高中时代,是我和伙伴们对四中道元理念的理解,也是我们日日求学生活的写照以及我们追求的目标。
初望与溯道
和科学家在一起的日子
与中科院教授的通信
人类利益之下的“鼠权”
花开的声音
罗生门之惑
蛛丝之思
人生如诗
A Eulogy of An Awake Soul
我看到你哭泣(译)
第四章 厚积古今悟培元
王道元先生训诫中曾说:“学不得而(bì)也。”在四中,历史并非尘封在校史馆的故纸,而是以鲜活的形式渗透于我们的生活。每天清晨的老校长室门口,总会有同学手捧《大学》朗读,一字一顿,风雨无阻。
永远的渭水寒声
读行“易城”
说不尽的北京
雨中游文庙碑林
雨中观大足石刻
蜀道难
春游洛城龙门石窟
题武穆祠
七律 龙潭湖中秋即景
七律 清风桂语
七律 重阳咏
鹧鸪天 甲午新春
第五章 想办法毕业
想从道元班毕业没那么容易。我们除了要完成高中的课程外,研究领域的成果汇报是一项权重很高的指标,每位同学的论文都要接受四中道元学术委员会的评估。
我看《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
以芳香寡肽FF-Fmoc为例的多肽分子自组装结构分析
下篇 道元是一种生活方式
十七年来,我且行且读,心无旁骛,为求知而生的劳顿,真是一种淋漓尽致的享受。当我接到四中录取通知书的一刻,我自信,道元接受我的原因,除了那些字数有限的诗文,更有我对生活的态度。
章 因为诗歌而走进道元
离四中道元班招生两周的时候,我才知道京城里竟有这么个神奇的地方。于是急忙将自己平日的习作打印出来,兴冲冲跑到四中。
中秋 赋月
中秋 观月
早春
咏荷
海南所见
咏海南
雨中游旅顺港
苏北春郊
纵看横店
冬游豫园
游上海世博会
话端午
游拉雪兹公墓有感
牛津Cherwell河泛舟
风笛之乡苏格兰
尼斯观景
意大利米兰观景
游蒂阿纳萤火虫洞二则
游米佛峡湾
第二章 这是爱你的理由
直至今日,我脑海里还珍藏着这幅在四中庭院里的画面,当然还有那张用语文考卷背面做成的谱子。由此,我在想,道元班的产生、存活至今,和四中这块沃土对它的滋养是紧密相连的。四中,真是个好地方!
昔日初望今相识
驻足四中无名志士纪念碑
期待之美
《流石》缘
流石文学奖获奖者的自述
第三章“私享”生活
道元考试除了要考学生,还要考家长。学校认可学生的应当不仅仅是我们的学术能力,我之所以终能被道元录取,达成共识的还有对生活和求知的态度。
我的自画像
早餐感言
复旦的下午茶时光
你是月光永远的表达
我的“被留学”生活
我与小猫的一面之交
味道无痕
善举何须一声谢
进与退
角色
我的2012
我的2013
第四章 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批判性思维是道元教育中很推崇和鼓励我们去实践的。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机会表达我们的困惑和不满。道元教育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播种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命运
地球异族皆邻里
柔软的硬币
我看“他们”
梦想与现实之间
跋
作者介绍
王宇乔就读于北京四中2015届道元实验班,任道元班班长。初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在《诗刊》、新民晚报、新西兰先驱报、侨报(美国)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旧体诗词数十篇(首),曾获北京四中“流石文学奖”等奖项。高中阶段,王宇乔兴趣转向生物化学领域,目前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翱翔计划”和中科院进行研究习。研究方向为多肽分子的自组装结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该研究成果将极大优化目前医学上靶向治疗癌症的方法。
文摘
序言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情绪波动是相当复杂的,时而是会心一笑,时而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这或许正是作者追求的真实效果。道元班的学习生活,仿佛被放置在一个真空的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师道尊严”与“个体自由”之间界限的探讨。那些塑造和引导学生的老师们,他们的权威是如何构建的?他们又是如何处理自己内心对教育理想的坚守与现实操作层面的妥协的?书中对几位关键教师形象的刻画,立体而多面,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复杂人性的载体。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规则体系对个体意志的渗透和重塑,这比直接的冲突更令人深思。道元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名字,但这种证明的过程,似乎也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这种对“归属感”与“代价”的辩证思考,贯穿始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反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下暗流涌动着深刻的洞察力。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应试技巧或升学路径的指南,但很快我就被书中对“人”的刻画所吸引。道元班,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精英主义的光环,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停留在对“成功学”的炫耀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光环背面那些细微的裂痕和人性的脆弱。比如,书中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面对相似挑战时表现出的不同应对策略的对比,描摹得极其精妙,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情感冲突时所采用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没有过分的煽情,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欲言又止的瞬间,都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种叙事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审慎和对历史的敬畏,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回忆,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视野。读完后,我甚至会思考,我们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塑造”符合特定社会期待的模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供我们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像打碎了的镜子片,通过一些关键的事件碎片和人物侧写,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时代切面。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增强了回忆的真实感——毕竟,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往往是跳跃的、充满情感色彩的切片。书中对“友谊”的描绘尤为动人,但这种友谊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无忧无虑的纯粹,而是夹杂着竞争、嫉妒和共同对抗外部压力的复杂联盟。几位核心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全书最抓人的部分之一,他们彼此成就,也彼此制约。作者擅长在平静的描述中植入犀利的观点,比如关于“优秀”的定义,在书中被反复解构和重构。我读到后面,甚至开始代入自己的学生时代,思考那些曾经与我并肩作战、或是在暗中较劲的伙伴们,他们如今又身在何方,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它不仅记录了“道元班”里发生的事情,更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精英教育体系对一代人精神底色的塑造。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与谁同坐:我在北京四中道元班》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它没有直接点明是教育小说还是青春回忆录,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一个特定的空间——北京四中的“道元班”。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描绘的不仅仅是校园生活,更是一部关于成长、选择与身份认同的微型社会学观察。作者细腻地捕捉了精英教育环境下的那种微妙的张力:学生们既被寄予厚望,又在巨大的压力下寻找自我定位。书中对于课堂氛围、师生互动乃至课间走廊上的窃窃私语,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对“同坐”这个概念的反复叩问——这种“同坐”是物理上的并肩而立,还是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在那个高压的集体中,真正的同坐者意味着什么?书中那些鲜活的群像,无论是追求完美到近乎偏执的学霸,还是那些试图在规则边缘游走的“异类”,都让人看到了我们自己青春期某种难以名状的挣扎与渴望。它让我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那种既渴望融入集体又极度渴望保持独立个性的矛盾心理,那些在同一张课桌上度过的无数个日夜,至今想来都带着一丝苦涩的甜味。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将那段时光打磨得清晰可见,让每一个曾身处类似环境的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评分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处理手法非常成熟,它避免了将“北京四中”这个光环进行过度美化或妖魔化的陷阱。作者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有亲历者的投入,又有观察者的冷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环境影响人”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道元班不仅仅是一个教室,它是一种特定的“场域”,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不成文的规矩和对成功的独特衡量标准。进入这个场域的人,必须快速学会解码这些信号。书中对于“内卷”现象的描绘,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但它没有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切身体会到那种向上爬升的疲惫感。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被社会视为“赢家”的人群,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制度、家庭期望和社会压力三者交织下,个体成长的多维面向。它提醒我们,在赞叹光鲜亮丽的成就之前,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光环背后默默付出的心血和经历的内心挣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