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29.00元
作者:吴彦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302193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CDMA、PAS、GPRS和WCDMA的特点、无线接口以及控制与管理等,并就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与应用也做了的阐述。本书结合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的建设和近期发展进行编写,兼顾了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方向性,具有全面和深入的特点,是一本比较好的专业书籍,可用作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高年级的教科书以及从事移动通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移动通信概论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与意义
思考与练习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3 移动通信不同侧面的发展
1.2.4 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
思考与练习
1.3 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思考与练习
1.4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4.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 无绳电话系统
1.4.3 无线电寻呼系统
1.4.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 移动卫星系统
1.4.6 平流层通信系统
1.4.7 无线局域网
思考与练习
本章小结
实验与实践
活动1 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活动2 建立个人成果集
活动3 协同研究课题
拓展阅读
深度思考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 电波的传播方式
2.1.2 直射波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2.1.5 反射波
思考与练习
2.2 移动信道的特征
2.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2.2 多普勒效应
2.2.3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2.2.4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2.2.5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思考与练习
2.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与损耗
2.3.1 地形、地物分类
2.3.2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3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4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2.3.5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及其他传播特点
思考与练习
2.4 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2.4.1 蜂窝概述
2.4.2 频率复用
2.4.3 多址方式
思考与练习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2.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5.2 全国蜂窝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3章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4章 GSM系统
第5章 CDMA系统
第6章 PAS(个人通信接入)系统
第7章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
第8章 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
第9章 移动增植业务系统
附录A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B 常用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版本三: 我是一名已经毕业多年,但对技术更新换代仍保持高度关注的工程师。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却让我收获颇丰。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书中对于早期的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演进,以及2G、3G、4G、5G技术标准的详细介绍,都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技术演进图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代际技术之间差异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逐步提升了通信速率、降低了时延、拓展了应用场景。例如,书中对4G LTE和5G NR的比较,从物理层到网络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5G的革命性突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当前移动通信领域面临的挑战,例如网络安全、频谱稀缺、能耗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例如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等。这本教材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移动通信领域的“编年史”,让我得以回顾过去,理解现在,并展望未来。对于需要紧跟技术前沿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版本五: 我是一名在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对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寻找相关文献资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它所提供的系统性知识体系,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既涵盖了移动通信的经典理论,又紧密结合了当下的最新技术动态。例如,书中对于OFDMA、SC-FDMA等核心接入技术,以及信道估计、均衡等关键信号处理方法的详细讲解,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探讨移动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时所使用的严谨方法,例如对误码率、吞吐量、时延等指标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和理论推导来优化系统设计。书中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6G)的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的展望,也为我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本书在讨论移动通信网络的部署和管理时,也涉及了如网络切片、边缘计算、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前沿概念,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这本教材不仅在理论深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在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上也相当到位,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版本一: 翻开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一股厚重而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信息技术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技,例如手机信号的传输、Wi-Fi的连接,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本教材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从最基础的电磁波原理讲起,一点点揭示了移动通信世界的奥秘。书中对蜂窝网络、多址技术、信道编码等核心概念的阐述,清晰易懂,并且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示和示意图,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2G、3G、4G、5G技术演进的章节,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项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技术原理的同时,也穿插了不少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智能手机的应用、物联网的实现、车联网的构想等等。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更能窥探到其背后精密的工程设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力量。对于我这样一名跨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教材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它打开了我通往移动通信技术殿堂的一扇大门。
评分版本四: 作为一名对通信工程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移动通信技术原理的书籍。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可谓是我的“及时雨”。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却异常清晰。例如,在介绍信道模型时,书中不仅讲解了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概念,还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现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衰减。书中对于天线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内容的阐述,也让我对通信系统的“幕后英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天线技术(MIMO)的讲解,它如何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链路可靠性,让我觉得非常神奇。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诸如QoS(服务质量)保障、移动性管理、漫游机制等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移动通信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虽然有些章节涉及的数学公式较多,但作者通过大量的类比和生活中的例子,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本教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技术世界,让我对手机、Wi-Fi等日常通信工具的运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版本二: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信息工程的学生,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移动通信技术脉络的教材。而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严谨,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从最初的信号调制解调,到复杂的网络架构设计,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都给予了详尽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各种通信协议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例如对TCP/IP协议族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还探讨了频谱利用效率、干扰抑制、功率控制等一系列影响移动通信性能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手机通话背后,其实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和技术挑战。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如OFDM、MIMO等,虽然稍显前沿,但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初步领略其精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本教材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移动通信理论基础,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开端,让我对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