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303109289 数字媒体系列教材 数字录音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志鹏著

9787303109289 数字媒体系列教材 数字录音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志鹏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鹏著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媒体
  • 录音艺术
  • 音频工程
  • 音乐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黄志鹏
  • 数字录音
  • 声音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09289
商品编码:295648589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媒体系列教材 数字录音艺术

定价:42.00元

作者:黄志鹏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092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教育必然成为普通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字媒体是一门新的学科,也称之为当代的新媒体,它是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是在各门相关学科中提取相关的内容要素而综合起来的系统学科。数字媒体包括关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基本元素,融入了创意、创作、创新等设计理念,涉及出版、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表现形态,应用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工程技术,并遵循运营、管理、营销等商业规律,这些元素的合理搭配组合构成了数字媒体的学科体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音频艺术: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 《数字音频艺术》是一本深入剖析数字录音艺术的权威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志鹏教授精心撰写。本书并非仅仅介绍冰冷的录音技术,而是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旨在引导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字音频创作的精髓。从基础的声音原理到复杂的后期制作,本书层层递进,内容严谨而又不失趣味性,为有志于投身数字音频领域的学生、音乐制作人、声音设计师以及所有对声音艺术充满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 一、声音的本质与感知:理解声音的物理与心理维度 本书的开篇,黄志鹏教授并没有直接 dive into 技术参数,而是从最根本的层面——声音的本质出发。我们首先会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并在人耳中被转化为听觉信号。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声波的频率、振幅、相位等基本概念,并解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听到的音高、响度和音色。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深入探讨声音的感知。声音不仅仅是物理信号,更是引发我们情感、记忆和联想的媒介。我们会了解人耳的听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大脑如何处理和解读这些听觉信息。为什么有些声音让我们感到愉悦,有些让我们不安?为什么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声音更深刻的理解,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坚实的感性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感知,本书会引入一些关键的听觉现象,例如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哈斯效应(Haas effect)等。这些现象不仅揭示了声音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也为声音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混音过程中,理解掩蔽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调整各轨音量,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佳的听感平衡。 二、数字音频的基础: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 在理解了声音的本质之后,本书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数字音频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以及数字录音技术是如何实现这种转换的。这一部分是理解数字音频系统的基石。 我们将深入探讨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转换的关键环节:采样(sampling)和量化(quantization)。采样率(sample rate)决定了每秒钟对模拟信号进行多少次测量,它直接影响到录音的频率响应上限。高采样率能够捕捉到更丰富的超高频信息,虽然人耳的听觉上限有限,但高采样率对于后期处理中的各种算法(如时间拉伸、音高转换)至关重要,能够减少失真和伪影。 量化则是在采样得到的时间点上,将模拟信号的幅度值离散化为数字值。量化比特深度(bit depth)决定了每个采样点所能表示的幅度精度,比特深度越高,动态范围就越大,信噪比也越高,声音细节就越丰富,录音的空间就越广阔。我们会解释为什么16位、24位甚至32位浮点数的音频格式能够带来如此显著的听感提升。 除了采样和量化,本书还会详细介绍脉冲编码调制(PCM),这是数字音频最基本的编码方式。我们还会涉及各种音频文件的格式,例如WAV、AIFF、MP3、AAC等,并分析它们在压缩方式、音质和文件大小方面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理解这些格式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三、录音设备与技术:硬件的选择与运用 数字录音艺术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备。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种录音设备,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麦克风是声音的“眼睛”,不同的麦克风类型,如动圈麦克风(dynamic microphone)、电容麦克风(condenser microphone)、带式麦克风(ribbon microphone)等,具有不同的拾音特性和频率响应。我们会详细讲解各种麦克风的原理、指向性(cardioid, omnidirectional, figure-8等)以及它们在人声、乐器、环境声等不同声源录制时的最佳应用。 音频接口(audio interface)是连接麦克风、乐器等声源与计算机的桥梁,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转换精度。本书会介绍音频接口的输入/输出接口类型(XLR, TRS, TS)、前置放大器(preamp)的质量、AD/DA转换器的性能等关键指标。 监听设备,包括监听耳机(monitoring headphones)和监听音箱(studio monitors),是进行准确混音和母带处理的基础。本书会强调监听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和摆放监听设备,以获得真实、准确的音频反馈,避免因听音环境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此外,本书还会介绍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硬件需求,如高性能的计算机、足够的内存和硬盘空间,以及各种控制界面(MIDI控制器、调音台等)的应用。 四、录音实践与技巧:捕捉最动人的声音 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要服务于实践。本书将提供大量的录音实践指导和技巧,帮助读者在实际录音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 录音环境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本书会讲解如何处理录音室的声学问题,如房间的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驻波(standing waves)等,并介绍吸音、扩散等声学处理方法。即使在非专业录音空间,也能通过一些简易的声学处理技巧来改善录音质量。 麦克风摆位(microphone placement)是影响录音音质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摆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声音质感,例如近距离拾音能够获得更强的临场感和低频响应,远距离拾音则能捕捉到更多的房间信息和整体氛围。本书会提供各种乐器和人声的经典麦克风摆位方案,并鼓励读者进行尝试和探索。 录音电平的控制(gain staging)是避免信号过载(clipping)和保持良好信噪比的关键。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设置录音电平,以充分利用音频接口的动态范围,确保录音过程中信号不失真。 多轨录音(multitrack recording)是现代音乐制作的核心。本书将介绍如何有效地进行多轨录音,包括节奏同步、乐器编排、以及如何通过多轨录音来构建复杂的音乐作品。 五、数字音频后期制作:赋予声音生命力的魔法 录音仅仅是数字音频创作的开始,后期制作才是赋予声音生命力的关键环节。本书将深入讲解各种强大的后期制作技术。 混音(mixing)是将所有录制好的音轨进行平衡、空间化和塑形的过程。我们会详细介绍EQ(均衡器)、Compressor(压缩器)、Reverb(混响)、Delay(延迟)等核心效果器的原理和应用。EQ用于调整声音的频率成分,使其更加清晰或柔和;Compressor用于控制声音的动态范围,使其更加饱满和稳定;Reverb和Delay则用于模拟空间感和增加声音的深度与层次。 母带处理(mastering)是混音完成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旨在提升音频的整体音质、响度和一致性,使其达到商业发行的标准。本书会介绍母带处理中常用的工具,如限幅器(limiter)、多段压缩器(multiband compressor)、立体声扩展器(stereo enhancer)等,并讲解如何进行响度标准化(loudness normalization)以满足不同的发行平台要求。 声音设计(sound design)是为影视、游戏、动画等创作独特的声音效果。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各种音频素材、合成器(synthesizer)、采样器(sampler)以及创意性的后期处理技术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声音景观。 音频修复与增强(audio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是处理老旧录音、去除噪音、恢复声音细节的重要技术。我们会介绍降噪(noise reduction)、去点击(de-clicking)、去嘶嘶声(de-essing)等技术,帮助读者“拯救”那些有缺陷的音频。 六、数字音频的未来趋势:探索前沿技术与应用 技术日新月异,数字音频领域也在不断发展。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数字音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沉浸式音频(immersive audio),如Dolby Atmos、DTS:X等技术,正在改变我们聆听音乐和观看影视的方式,创造出更加逼真和身临其境的声音体验。本书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AI)在音频领域的应用,例如AI辅助的混音、母带处理、音乐创作甚至声音生成,正逐渐成为现实。我们会探讨AI如何赋能音频创作,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空间音频(spatial audio),无论是在VR/AR环境中的声音交互,还是在音乐制作中对声音空间感的更深层次探索,都将是未来数字音频的重要发展方向。 《数字音频艺术》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教材。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操作设备、运用软件,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理解声音的艺术价值,培养你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创造力。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掌握驾驭数字音频的钥匙,开启一段探索声音无限可能的美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有这样一本关于数字录音艺术的书的,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主题非常有时代感,也非常契合我最近的一些学习和工作需求。我一直对声音的传播和表现形式很感兴趣,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声音的记录、编辑、合成等等都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多元化。数字录音艺术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声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机构,它的教材通常都比较严谨,内容也相对系统化。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能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又能指导实践的书籍。黄志鹏老师的著作,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梳理数字录音艺术的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各种应用场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数字录音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录音和后期制作的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意思的,9787303109289,乍一看像个什么高深莫测的编号,但后面跟着的“数字媒体系列教材”和“数字录音艺术”就一下子点明了主题,让我在心里暗暗期待起来。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媒体无处不在,而声音作为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的“艺术”究竟是如何被数字化、被呈现、被创造的,一直是我好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感觉比较有学术上的保障,毕竟是名校出版社,出品的书籍在内容质量上通常会有一定的水准。再加上黄志鹏这个作者,虽然我之前对这位老师并不熟悉,但“著”这个字,就代表着一种知识的沉淀和经验的分享,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设想着,这本书应该会带我走进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去探索那些肉眼看不见却能触动心灵的元素,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能包含一些实践性的指导,让我能够初步领略到数字录音艺术的魅力,甚至激发我去尝试和创作。

评分

作为一个对声音媒介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对“数字录音艺术”这个主题一直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听到的音乐、电影配乐、播客等等,都离不开数字录音技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个领域,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数字录音艺术”这几个字,就像是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加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金字招牌,我便觉得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保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数字录音的基本原理,例如采样率、比特深度、音频编码格式等等,并且能够引导我了解一些常见的录音设备和软件。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声音设计、混音、母带处理等方面的艺术和技巧,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声音在数字时代所能创造出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觉得,声音艺术在整个艺术领域中,虽然不像视觉艺术那样直观,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直接触及人的情感深处。而“数字”这个词,又为声音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它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能性也无限拓展。当我看到“9787303109289 数字媒体系列教材 数字录音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志鹏著”这个信息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 我相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择出版这样一本教材,一定是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很高要求的。而黄志鹏老师作为作者,他的名字也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关于数字录音艺术的全新视角,让我了解声音是如何被数字化处理的,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进行艺术创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理论知识,也能够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字录音艺术的魅力,并尝试去运用这些知识。

评分

我最近在考虑学习一些与音频相关的技能,因为我发现在很多媒体创作中,声音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标题——“数字录音艺术”——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声音是有魔力的,它能直接唤醒人的情绪,营造氛围,传递信息。而“数字”的加入,更是让这种魔力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毕竟这是在教育领域很有声望的出版社。而黄志鹏老师的著作,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数字录音的奥秘。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基础讲起,让我明白声音是如何从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关键技术。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案例,让我能够了解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录音,如何处理音频素材,甚至如何进行一些基础的音频后期制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