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定价:56.00元
作者:漆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38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漆麟所*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一书着 眼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关论说 领域,尝试从学理性范畴就其展开考察,从造形表现 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对“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 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了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抽象性艺术的展开脉 络,并考察民国时期涌现出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及其 艺术实践,铺陈出当代抽象性艺术的一段实践探索的 前史。其次,从造形表现的角度对两类代表主流倾向 的抽象性作品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与“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关联度的类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还原主义倾向的作品群。再次,围绕“传 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贯穿中国近现代艺 术的核心情结来探讨有关“抽象”的各种观念的形成 及其变迁,通过与西方以及日本的相关比较来阐明抽 象艺术在观念建构上的推进模式。*后,将焦点聚集 到“笔墨”和“反复性”这两个和中国抽象性艺术息 息相关的类缘范畴中,通过一系列与海外艺术家作品 及其观念的案例比较来分析中国作品中所谓特质成立 的可能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漆麟,1981年生,重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本科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近现代艺术。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派美术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实在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虽然我是在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但它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对艺术理解的拓展,却是我近来阅读中最深刻的一次。我本身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出于兴趣的旁观者心态,所以初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几分忐忑的,担心晦涩的理论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异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进入了“抽象”这个概念的核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定义和复杂的逻辑,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例子,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媒介的作品中,展现了“抽象”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和视角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 我尤其被书中对“表现”与“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剖析所吸引。以往我总觉得抽象艺术要么是纯粹的情感宣泄,要么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哲学思考,但这本书却清晰地阐释了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具表现力的抽象作品,其背后也可能蕴含着作者深思熟虑的观念,而那些看似纯粹观念性的抽象尝试,也往往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对不同艺术家创作思路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抽象”是如何成为艺术家们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甚至挑战社会既有认知的重要途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从“看不懂”逐渐转向了“开始思考”,最终上升到一种“可以品味”的境界。
评分我是在一个有点阴差阳错的情况下翻开这本《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的,原本是想找些关于色彩理论的书籍,结果却被书名吸引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阅读。没想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抽象”这个词的刻板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抽象”总是跟“看不懂”、“高冷”、“阳春白雪”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总觉得它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生动和开放的视角,向我展示了“抽象”是如何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我们最日常的感知中。 作者并不是直接给出“抽象是什么”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发掘和体悟。通过大量的艺术作品分析,从古代的装饰纹样到现代的装置艺术,从东方的水墨意境到西方的几何构图,书中展现了“抽象”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是如何跨越了文化、地域和时代的界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视觉语言”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即使没有具象的描绘,艺术家依然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纯粹的视觉元素,传达复杂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甚至是构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抽象”元素,比如建筑的几何线条、音乐的旋律起伏、甚至是大自然中变化的云彩,这些都因为这本书而变得更加有意义和耐人寻味。
评分坦白说,我之所以会拿起《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表现”和“观念”这两个词的好奇心。我总觉得,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思想的载体,而“抽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似乎更能直接触及这两者。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解构了“抽象”艺术的双重属性。它不再将抽象艺术简单地归类为“形式主义”或者“情感主义”,而是深入探究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内心的观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以及这些视觉语言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深化甚至改变观众的观念。 书中对于“表现”的理解,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局限于写实意义上的“表现”对象,而是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范畴,比如情感的流露、精神的诉求、甚至是艺术家对宇宙万物的感知。而“观念”的探讨,则超越了简单的哲学思辨,将艺术创作中的思想实验、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都纳入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抽象艺术作品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抽象”是如何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审美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抽象”并非是艺术家们为了“故弄玄虚”而设计的技巧,而是他们探索认知边界、挑战既有思维模式、以及追求更深层生命意义的有力武器。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带着一种莫名的期待。一直以来,“抽象”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模糊而又充满魅力的概念,总觉得它触及了艺术的某种最本质、最纯粹的状态,但又很难用言语去准确捕捉。而《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究的欲望。它没有把我直接丢进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里,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抽象的世界。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表现”这个词的拓展解读。以往我总是将“表现”理解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或再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抽象艺术中,“表现”可以是一种纯粹的感官体验,一种情绪的释放,甚至是一种对宇宙本质的捕捉。而“观念”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哲学,更是艺术家们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线条和色彩,其实可能承载着艺术家最深沉的思考和最尖锐的批判。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艺术家选择“抽象”作为自己的语言时,他究竟是在表达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多启发性的答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意义”的感知。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不得不说,它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抽象艺术作品时,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它们。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之路。它没有用空洞的理论术语来压倒读者,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抽象艺术的复杂性娓娓道来。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抽象”定义为一种视觉风格,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表现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高度。它深入剖析了“抽象”是如何作为一种“表现”的媒介,艺术家们如何在色彩、线条、形状的组合中倾注情感、表达思想,甚至是在画布上构建全新的世界。同时,它也详细探讨了“抽象”作为一种“观念”的载体,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抽象的语言来探讨哲学、宗教、社会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将“表现”和“观念”有机结合的视角,让我对抽象艺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