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莲花 克莱尔·古德温(Clare Goodwin)/ 9787550257863

遇见莲花 克莱尔·古德温(Clare Goodwin)/ 97875502578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自我发现
  • 人际关系
  • 爱情
  • 家庭
  • 心理治愈
  • 英国小说
  • 当代文学
  • 情感小说
  • 生活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7863
商品编码:295743859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遇见莲花

定价:39.9元

作者:克莱尔·古德温(Clare Goodwin)/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57863

字数: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执业精神病理疗师潜心研究曼陀罗30余年,精神自我疗愈涂色书!
很多事情要做没有头绪、有压力却无法宣泄、有些事情不知道怎样才能释怀:那就拿起笔来涂色吧!
放空身心,用一个接一个的颜色涂出只属于你的瓣瓣莲花,用丰富的色彩给自己满满的正能量!
请相信,当你关掉手机拿起画笔的那一瞬间,你的世界都安静了,现在,找回你内心的自在与平和,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
◎61幅心理学大师荣格所推崇的、能映射出内心的手绘曼陀罗图案,比电脑制作更精致
◎每幅图片都配有诗意与哲思的名言美句,文字下方特设横线,方便记录当时的心情或者对谁的留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而是一个纪念、一份礼物
◎适宜各个年龄段读者,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感受色彩的魅力。成人:放松自我,远离焦虑,唤醒自我疗愈的力量。孩子:寓教于乐,自由添加色彩,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文字下方特设横线,方便记录涂色过程中的心情或写给谁的留言,于是,它不仅仅是曼陀罗图案,还是一份纪念、一份心意。
◎手绘图案,美丽而不复杂,不需要有任何练习、艺术背景和绘画技巧,一画就停不下来
◎作画媒材没有任何规则,彩色笔、色铅笔、闪光笔、水彩、蜡笔均可使用,画得开心才*重要

◎通过曼陀罗涂色自己创造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感受生命与自然地律动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愿你心如妙法莲花徐徐盛开】
涂色书的魅力在于,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涂制曼陀罗图像能够整合读者的内心,给读者带来心灵疗愈的力量。着色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才能,却能让你和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年再度连结,并且让内心得以沉淀。同时,着色也会唤醒沉睡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创造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

目录


作者介绍


克莱尔·古德温(Clare Goodwin):美国执业精神病理疗师,有名望的艺术家,潜心研究曼陀罗近30余年,并投入毕生的热情进行创作体悟。同时利用图书和互联网指导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曼陀罗创作。现居美国马萨诸塞州。

文摘


序言


曼陀罗,在梵语里叫“Mandala”,意义为“坛场”,即宇宙及其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曼陀罗为可以疗愈心灵的圆形图案。自从1979年次听到这个词,我已经创作了成千上万幅的曼陀罗图像,能够教习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学生,让我倍感荣幸。
在开始给曼陀罗涂色的时候,人们经常问我:“给这些图像上色的正确程序是怎样的?”我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僧人,你会用彩色的沙子、米粒,圆形的水晶、石头来创造和表达你心中的曼陀罗。如果你是一名藏民,你就会用亮色的线来展现你心中的曼陀罗。
学生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画曼陀罗的配色问题。藏传佛教的僧人曾毫无偏差地重复画同一个图像画了数个世纪。涂色书给大家的都是一些相似的结构。即使让100个人给同一种纹路着色,100个人就会有100种结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
当你给曼陀罗涂色的时候,你的创作就是你内心的一面镜子。不管你有没有点亮那只蜡烛,或是你有没有在冥想的静默环境中,抑或是你就在厨房凌乱的餐桌上腾出一块地方来创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创作的图像就是你自己人生旅途的记录,它直指你生活的中心,并且反射出你与生俱来的精神世界。
祝福你终得人生之圆满!
克莱尔·古德温
于科德角,马萨诸塞州


尘封的记忆与未竟的旅程 书名: 迷雾中的灯塔 作者: 艾莉森·里德 (Alison Reed) ISBN: 9787550257863 第一部分:失落的海岸线 故事始于一个终年被灰白雾霭笼罩的北方小镇——“沉寂湾”。这里的时间仿佛凝固在了一个世纪前,古老的石砌建筑紧贴着冰冷的海岸线,海风中永远混杂着咸湿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过去的腐朽气息。 主角,伊芙琳·哈珀,一位在繁华都市中略显格格不入的档案修复师,接到了一份来自沉寂湾的委托:整理并评估她已故祖父留下的唯一遗产——一栋位于悬崖边、常年被海鸟环绕的废弃灯塔。 伊芙琳从未见过她的祖父,一个关于他的记忆只有模糊的剪影和母亲小心翼翼回避的沉默。她此行的目的仅仅是完成遗产的清算,然后迅速返回她熟悉的、可预测的生活轨道。然而,当她踏上那片沙滩,看到那座孤傲的灯塔时,一种奇异的亲切感攫住了她。 灯塔内部,尘封的空气中弥漫着海盐、煤油和旧纸张的混合气味。伊芙琳发现,祖父并非一个普通的灯塔看守人。在堆积如山的航海日志、天文观测记录和晦涩难懂的数学笔记中,夹杂着一些极其私密的物品:一串用海玻璃串成的项链,一张缺了一角的欧洲地图,以及一本用锁链拴住的皮面日记。 日记的扉页上,只有一行用潦草的墨水写下的字句:“海洋知道的比天空更多,但天空记录了我们所遗忘的。” 随着伊芙琳深入挖掘,她发现祖父的生命轨迹并非一条直线。在成为灯塔看守人之前,他似乎参与了一场横跨亚欧大陆的秘密考察,目的直指一个在官方历史记录中被彻底抹去的研究项目——“极光下的共振实验”。 第二部分:历史的褶皱 沉寂湾并非一个简单的渔村。镇上的居民对外来者保持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警惕。他们世代相传着关于“蓝雾之夜”的传说,据说每当特定的潮汐和极光同时出现时,海面会发出幽蓝的光芒,而那些被光芒“触碰”到的人,便会永远失去他们的“锚点”——记忆的根基。 伊芙琳在镇上的图书馆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当地历史学家,老约翰。约翰起初对伊芙琳充满了敌意,认为她和她的祖父一样,是来揭开那些“不该被唤醒的东西”。但在伊芙琳展示了祖父留下的几张古老照片——其中一张拍摄于十九世纪末,地点竟是遥远的西伯利亚雪原,且照片上的人影与镇上老一辈的口述传说中的“异乡人”惊人地相似——约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约翰告诉伊芙琳,她的祖父,当时名叫亚瑟,曾是战后欧洲一个秘密科学团体的成员。该团体试图利用地磁异常来“重塑”人类感官,相信通过特定的频率干扰,可以感知到“时间之外的涟漪”。而沉寂湾,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他们进行最终实验的场所。 祖父的日记揭示了一段禁忌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位来自异乡的植物学家,她来到这里是为了研究一种只在“蓝雾之夜”才会短暂开放的稀有深海苔藓。这段关系是亚瑟平静生活下的暗流,也是他最终决定留下来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位植物学家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失踪了,所有人都认为她是葬身大海,但日记中却暗示,她的失踪并非意外。 第三部分:频率与回声 伊芙琳的修复工作渐渐演变成了对真相的追捕。她发现灯塔底部的地下室,一个被厚重水泥封死的空间,才是祖父真正的实验室。 在那里,她找到了实验的核心设备——一个由黄铜、石英晶体和未知金属部件组成的复杂装置,它被设计用来捕捉和放大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装置旁,有一个被细密刻度标记的石板,上面记录着每一次实验的参数,以及一个不断重复出现的词语:“共振点在0.7赫兹,但代价是锚定。”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芙琳开始经历时间上的错位感。她会在整理旧物时,闻到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香水味;她会看到海面上闪过一艘她从未在照片中见过的帆船的倒影。这些感官上的“回声”让伊芙琳开始怀疑:祖父的实验是否真的成功了,或者说,他是否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或未来的门。 在一个暴风雨肆虐的夜晚,灯塔上的老旧灯泡突然开始以一种极不稳定的频率闪烁。伊芙琳遵照日记中的提示,启动了地下室的装置。当她校准到日记中记载的“共振点”时,整个灯塔开始嗡鸣,墙壁上的灰尘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抖落。 在强烈的眩晕中,伊芙琳看到了一幅景象:祖父亚瑟正站在她此刻的位置,对着一个模糊的、但轮廓极其清晰的女性身影说着什么。那个女性身影正是日记中记载的植物学家。他们争执着,空气中弥漫着科学的狂热与人性挣扎的痛苦。亚瑟似乎试图阻止她进行某项行动,而她则固执地指向了大海深处。 当画面消散,伊芙琳发现自己手中多了一枚被海水侵蚀得几乎透明的胸针,那是她祖父从未在任何照片或记录中提及过的物品。 第四部分:继承与选择 伊芙琳终于明白了。祖父并非试图“重塑”感官,而是试图创造一个“临时通道”,以便与失踪的爱人进行最后一次对话。而他的死,或许并非自然老去,而是在某次尝试中,付出了“锚定”的代价。 她手中的胸针,带着植物学家残留的微弱气息,指引着她走向了最后的秘密——那份被藏在灯塔基座下的防水金属箱。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份精心绘制的、以植物学符号标注的海图,清晰地标示出了一个在普通海图上被标注为“深渊”的区域。 伊芙琳站在灯塔顶端,海风凛冽。她手里拿着那份海图,面前是波涛汹涌的沉寂湾。她可以选择将所有真相掩埋,彻底清算遗产,回归都市的安稳。或者,她可以选择继承这份未完成的探索,去寻找那个被时间与海洋吞噬的秘密,去完成祖父和那位植物学家未竟的旅程。 《迷雾中的灯塔》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鬼魂或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科学的边界、历史的失语、以及人类为爱和真理所能付出的、超越时间本身的代价。当记忆的灯塔熄灭时,继承者必须决定,是重建灯塔,还是跟随迷雾,驶向未知的深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籍的装帧和材质来看,它透着一种对品质的严谨追求。触感上,封面的纸张略带哑光,摸起来温润而细腻,指尖滑过时有一种舒适的反馈。书脊的包裹也十分牢固,折页处处理得干净利落,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而不易损坏。内页的纸张也并非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带有淡淡米黄色调的环保纸,不仅对视力更友好,而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卷香,让人心旷神怡。翻开扉页,印刷的清晰度也让人赞赏,字迹工整,没有模糊不清的现象。我特别注意到,一些插图(如果有的话)在细节上的处理也十分到位,色彩过渡自然,线条流畅,展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底。这种细致入微的工艺,往往预示着内容也同样值得期待,因为能够投入如此多心思去打磨一本实体书,通常意味着作者和出版方都对其有着高度的重视和热爱。

评分

拿到这本《遇见莲花》之后,我并没有立刻翻开阅读,而是先将它放在书架上,静静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仿佛自带一种宁静的气场,与周围的书籍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视觉的焦点,一种对内心平静的召唤。我想,这本书所传达的,或许也是一种关于内在修养、关于与自我对话的主题。它不需要用醒目的颜色或者张扬的设计来吸引人的目光,它的魅力在于其本身的沉静与深邃,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需要在安静的时刻,用心去体会。这种“遇见”,想必也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如同莲花在水中悄然绽放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心灵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给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过于疏松,使得阅读的过程异常流畅,眼睛不容易疲劳。段落之间的划分清晰明了,即使是长篇幅的叙述,也能在逻辑上清晰地找到脉络。我喜欢它字体的选择,不是那种过于花哨的艺术字体,也不是那种过于呆板的宋体,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圆润而优雅的字体,既保留了阅读的易读性,又增添了一份书卷气。偶尔出现的少量插图(如果书中包含的话),在与文字的配合上也显得十分和谐,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页面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是简约而不简单,注重实用性,同时又散发着一种低调的精致感,让人在沉浸于书本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柔和的淡紫色背景,中央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花瓣边缘带着淡淡的金粉,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仿佛散发着清晨的露珠。莲花的姿态舒展而宁静,没有过于张扬的色彩,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想要探寻花瓣下隐藏的故事。周围环绕着一些模糊的绿叶,勾勒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如同水墨画般写意,又带着一丝丝的写实。标题《遇见莲花》几个字,用了一种娟秀但不失力量的字体,颜色与莲花的颜色呼应,简洁而富有诗意,给人一种期待感,仿佛即将步入一个充满芬芳与禅意的世界。书的整体气质非常平和,没有那种强烈的商业气息,更像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老朋友,带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温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朵莲花,会带给我怎样的遇见。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来说,我一直比较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触及内心深处情感的书籍。我期待《遇见莲花》能够成为这样一本作品。它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启发,一些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像一股清泉,涤荡我内心的尘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都带着一种东方哲学的美感,让我联想到禅意、宁静与生命的轮回。我想,它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蜕变,或者关于放下与释怀的故事。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