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我们中国这些年”所有人的青春写照。)
定价:36.00元
作者:吴晓S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07297741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必不可少。一个国家倘若在新生时期唯唯诺诺,那它的命运就将被别人牵制在手里,而一个国家要是被别人牵制住了,这个国家中的人也就难以摆脱为人操纵的宿命。(第008页)
世道的确变了,斑斓的色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影画报上是灰姑娘与王子拥抱的画面,《工农兵画报》上甚至登出了名为《泉》的少女图……(第072页)
诗人们在痛苦中思索未来,已然被唤醒主体意识的年轻人则准备好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顾城一面在《小巷》中迷惘,一面又在《一代人》里鼓舞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第096页)
生活在8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关于电影的记忆……年轻的人们三三两两,聚焦在一间巴掌大的录像厅里,烟蒂满地,他们从表面来看十分平静,可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躁动。录像厅一时间成了流氓、混混的聚焦地,似乎所有的不堪和肮脏都在这里进行,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内心深处有着同样的和向往。(37页)
青春*残酷的地方不在于那些关于自我的挣扎,而在于等待岁月磨掉自我的个性。(71页)
一切步入轨道,一切尘埃落定,人生没了惶恐,人生已成定局。那些注视着偶像的年轻人终有长大的那一天,那些曾为陈浩南癫狂的人,总有一天会明白,*让人心动的岁月永远是那不懂人生、诸事待定的*初。(75页)
《时代》杂志不知道,中国的“80后”尽管会对世界有这种那种的埋怨,但却不抗拒功利。积极地赚钱,乐观地生活,在“80”后这里很受欢迎。(第215页)
不管怎样,忘了丢了那些爱过的偶像,是让人唏嘘的事。记得张国荣在电影《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再拥有时,你**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不管人是否承认,每个爱过的偶像都会承载一段有关青春的记忆,青春会流走,如果对偶像的爱不会改变,就会觉得青春一直留在那里。(第254页)
偶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偶像是时代的标志,偶像也是文化的标志,一个文化强势的国家*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拥有可以震撼全球的偶像,它可以借助这些***的偶像,输出它所倡导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第363页)
内容提要
中国人偶像的变迁历程,亦是中国人寻找自我的历程,其背后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发展轨迹。回眸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程,在战争、建设、复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而那一个个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偶像们,则见证了共和国由疲弱到强盛、由保守到开放、由封闭自我到走向世界的曲折之路。是的,一代人已经老去。而一代人正在成长,无论是谁。他们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仍是充满热情与希望。而在他们的心里也留下了永远无法割舍的青春往事。
目录
序:凝望偶像,凝望青春
幕 理想主义下的青春侧影
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和国的红色英雄
“红色偶像”是这样炼成的
上甘岭,一段关于英雄的记忆
神坛上的不朽英雄:对雷锋的时代解读
无论何时,打造偶像都需要技术
第二章 劳动光荣
中国“左”转,劳动者的“天堂”
劳模,不只是一个人的经典
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
劳模,在时代、道德与权力中诞生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
让世界为之喝彩,中国女排
张海迪,一出生命的神话
赖宁,在烈火中绽放
道德之塔需要永恒维护
第二幕 绚烂的青春,偶像的盛宴
第四章 娱乐偶像的登场,改革开放后的新风
1978年,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
来自海那边的新面孔:靡靡之音
摇滚来了——“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
晚会歌手的幸运与悲哀
第五章 在文学偶像中寻找自我
朦胧诗人,直面历史中的自我
三毛和席慕蓉,浪漫的回归
王朔,一个玩世不恭的找寻者
金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
琼瑶,女性的嬗变——“我有一件梦的衣裳,青春是它的锦锻”
第六章 香港文化的进驻
香港音乐,那里星光特别多
TVB电视剧神话
尽皆癫狂,尽是辉煌
第七章 你的样子,我的梦想
为红尘记取的纯真
“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
王菲,我只爱我的天真
色即人生,一个人的电影史:刘德华
第八章 抗争、庸常、感悟,世纪末的幽鸣
《古惑仔》,青春残酷物语
无厘头,在情癫后流泪
花样年华和凤梨罐头都有期限
麦兜,一只猪带来的感动
第三幕 在消费中安放青春
第九章 拜金主义下的财富偶像
做财富超人是很酷的一件事
80后的“中国极客”财富偶像新贵
刘德华和李嘉诚的“对决”
第十章 消费时代的喧嚣
消费神,是个女人
消费神是个好“色”的女人
消费神是个钟情“男色”的女人
消费女神喜欢新鲜的面孔
青春也爱快餐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要怎样怀念你,我的青春
第十一章 全民娱乐与草根的崛起
向草根时代进军
芙蓉姐姐,纯偶像的终结者
后舍男生,优质草根的生活范本
贾樟柯:记下今天,在它变成回忆前
从沉默的大多数到口无遮拦
第四幕 拿进来和走出去
第十二章 彼岸花开,气势汹汹的外来偶像
第十三章 走出去的中国偶像
后记:偶像,文化与时代的格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超越了“粉丝向”读物的范畴,晋升为一种对特定文化生命周期的严肃探讨。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清醒,他似乎看透了偶像产业的底层逻辑——即如何利用青春的易逝性和集体的想象力来创造价值。然而,这种清醒并未导向冷漠,反而在抽离的过程中,孕育出一种更深沉的理解与共鸣。读来最大的体会是,那些被媒体反复消费的“光芒”背后,是无数个体对“被看见”的渴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切换自如,有时是冷峻的社会评论腔调,有时又瞬间转为对美好幻象的深情凝视,这种张力的控制令人叹服。它不像一本教科书,却比教科书更能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它不像一本传记,却比传记更能触摸到一代人共同的灵魂脉搏。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回望那段被偶像文化深度浸染的岁月,并清晰地看到,那段经历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吴晓S的文字功底扎实,他避开了通俗文学中常见的直白叙事,采用了大量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构建场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面孔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审视,仿佛被放置在显微镜下,暴露出其下潜藏的社会肌理。它没有刻意去“赞美”或“批判”,而是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距离上进行观察和记录。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比如对体育馆内灯光和汗水混合气味的描绘,或是对录音棚里沉寂与期待的捕捉,这些细节处理得极富画面感和代入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就像是一张巨大的情绪网,它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是一部关于“偶像”的书,但归根结底,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成长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推进,更像是一种记忆的碎片化重组,充满了跳跃感和联想性,仿佛你自己在翻阅一本被时间磨损的旧相册。作者对“符号”的运用极为克制而有力,他不会直接告诉你那个年代的氛围如何,而是通过描绘某个标志性的舞台布景、某句被反复引用的歌词片段,或者某种特定的肢体语言,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情感场域。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每个读者都会在那些空白处填入自己独有的、与“我们青春”相关的具体记忆。这本书的风格是内敛的,它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却通过精确的场景复原,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情感张力。这是一种高级的怀旧,它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对特定历史断层中,一代人共同经历的“时代精神”的致敬。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的文化消费,是否还保留着当年那种纯粹的、带着朴素期待的投入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但其表达方式却带着强烈的文学色彩,完全没有一般回忆录或行业报告的枯燥。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时期的“声音”和“节奏”被巧妙地穿插和对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瞬间爆发”的文化现象时所采用的疏离感——他似乎站在一个略微拉远的角度,冷静地剖析着热潮的形成与消退,但这冷静中又渗透着不易察觉的温情。你不会读到具体的选秀内幕或幕后交易,反而是对那种“全民狂欢”背景下个体心理波动的精妙刻画。例如,书中对特定粉丝群体内部“仪式感”的描述,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群体认同,描绘得入木三分,令人感叹。这不像是在写偶像,更像是在解构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它提醒着我,那些曾经为之彻夜不眠的夜晚,其意义远不止于对某张面孔的迷恋,而是在于那段时期我们如何学着去爱、去坚持、去面对初次的幻灭与重塑。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跨越年代的共鸣力。
评分这本《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简直就是一本时间胶囊,它没有直接讲述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故事,却用一种更细腻、更具回溯性的笔触,描摹出了一个时代烙印下的集体情感投射。我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特定艺人的名字,而是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特有的躁动与憧憬。它捕捉到的那种“青春”的质感,是棱角尚未完全磨平,对未来既迷茫又充满信心的状态。书中的叙事结构巧妙地避开了流水账式的记录,转而构建了一种基于“符号”和“氛围”的文本空间。比如,对某一时期特定流行色、流行服饰风格的侧写,竟然能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穿着宽大牛仔裤,在磁带机前一遍遍倒带的下午。作者吴晓S的笔力深厚,他似乎拥有穿透光影的能力,能从那些被过度曝光的表象下,挖掘出支撑起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暗线”。这种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娱乐产业回顾,升华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报告。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逐的偶像,其实是我们自己渴望成为的某种理想化版本的缩影,是青春期内心挣扎与希望的外化。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让我们审视的不是偶像本身,而是偶像现象如何塑造了“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