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然灾害
定价:48.00元
作者:陈颙,史培军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3030887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科学的层次上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升普通大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以尽可能减小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自然灾害》是两位的专家——陈颙院士和史培军教授面向针对“中国的灾多、知识少、课程少、书少”“尽管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是东方国家,但目前教材中自然灾害的案例几乎来自西方社会”“目前还没有系统性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也没有相关的高质量的教科书”的实际,以及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需求而撰写的一本自然灾害科普教材和知识读本。其目的普及自然灾害常识,提升普通大众防灾、抗灾、减灾、救灾行动能力。《自然灾害》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专业水平精深,全书以简练的文字、翔实的案例、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地震灾害、海啸灾害、火山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气象灾害)的现实灾害场景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作为一本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俱佳的图书,《自然灾害》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课教材和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生态与环境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开展现实工作的手册,更可作为普通大众提升灾害基本知识的基础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陈颙,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以后,建设了我国个岩石破裂实验室,开展高温高压下岩石物性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领导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IASPEI)与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的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将地震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进
文摘
序言
我对自然灾害一直怀有敬畏之心,而这本书则将这份敬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什么”是自然灾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的书,以及“如何”与自然灾害共存的书。书中对地球内部动力学、大气物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我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混沌理论”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应用的讨论,虽然有些晦涩,但却展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书中对全球范围内的典型灾害进行深入分析,从地理分布到成因机制,再到影响后果,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单一事件上,而是着眼于宏观的趋势和长期的影响,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战略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星球的理解又深刻了一层,也更加意识到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责任。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宏大的视野所震撼。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许多科普读物那样,只专注于某个单一的灾害类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地球这个巨大的系统,审视着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书中对板块构造运动的解释,让我对地震的发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洋流和大气环流的分析,则帮助我理解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机制,以及它如何诱发极端天气事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讨论人类在其中的角色,而是坦诚地剖析了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扩张等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认识问题的严峻性。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上的重大灾害案例,从古老的火山爆发到近代的特大洪水,这些案例的描述既详尽又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时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关于地球科学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洗礼,它让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灾害百科全书”式的写法,而是通过更加宏观和辩证的视角,来解读自然灾害这一复杂现象。作者巧妙地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地关系”的深入探讨,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球的物理环境,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书中列举的案例,虽然触目惊心,但却并非为了渲染恐怖,而是为了引导读者反思。我注意到书中对“适应性”和“韧性”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与其一味地对抗自然,不如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建立更加强大的应对能力。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也能够被作者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位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自然灾害的名称和发生频率,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探讨这些灾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一直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在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灾害的发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章节,比如过度开发、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等等,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并非只是被动地承受灾难,很多时候,我们自身才是问题的制造者。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案例研究,使得理论分析更加扎实可信,同时也通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灾难的破坏力以及受灾民众的苦难。读完这本书,我对“天灾”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能够洞察到其复杂而庞大的成因网络,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
评分这是一部集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科学论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预测,以及人类在面对这些力量时的渺小与坚韧。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应对灾害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动。我了解到,尽管科技在进步,但许多古老智慧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科学研究在预测、预警和减灾方面的重要作用。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灾后重建和社区韧性建设的关注,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颂。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严谨与热爱,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去揭示自然的奥秘,用人文的关怀去体谅受难者的痛苦,并积极地为人类的未来发出呼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