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漂移时代
定价:53.80元
作者:墨柳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2011244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主人公庄炎同室友秦宇晴、空箜、简悦在大学四年的生活结束后,分别进入人生的又一阶段。回忆与憧憬的交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人的心情难以平静。秦宇晴的母亲让她魂不守舍;空箜、简悦的爱情和希望也破灭,本以为庄炎与韩艺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韩艺在多重压力下,终以结束生命来与世抗争,庄炎在职场的不如意,加上爱侣的去世,更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她们没有消沉下去,而是互爱互助,共同走向辉煌的明天。本书叙事婉转优美,极富吸引力,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墨柳,小说家,西北民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大专学历,现为自由职业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做过媒体记者、编辑、企业策划、设计等。2009年开始小说创作,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散见于《莽原》《青岛文学》《北京文学》《当代小说》等文学期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坦白说,初读起来有些门槛,但一旦适应了那种独特的韵律感,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的句法结构常常出人意料,他似乎偏爱使用长句来铺陈场景,但这种“长”并非冗余,而是一种精妙的编排,就像是乐队的指挥,在每一个停顿和加速中都充满了音乐性。有那么一小段描写角色内心挣扎的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初读时我甚至需要回过头来反复揣摩那几句话的真正意图,它逼迫着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这种需要“动脑子”的阅读体验,在当下快餐文化的书海中,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会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一些不易察觉的“暗物质”,在你走路、吃饭、甚至发呆的时候,突然跳出来,让你重新审视某个观点或场景。我更欣赏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智力博弈”,它让阅读不再是消遣,而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住了眼球,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未来感的插画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霓虹灯下疾驰的赛车,充满了速度与激情的交织感。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的,没想到光是目录就透露出一种不寻常的叙事野心。它似乎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复杂的世界观,每一个章节标题都像是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引导着读者深入探索。特别是其中一个关于“时间碎片的回收”的章节,光是这个概念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科幻设定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脉络中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其中的冲突和张力,毕竟“漂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失控的美感,而“时代”的宏大背景又要求叙事必须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希望它能像一杯浓郁的黑咖啡,初尝微苦,回味悠长,而不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从印刷质量来看,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通常预示着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也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去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到时代精神的作品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本书的标题——《漂移时代》——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烙印。它让我联想到我们当下社会中那种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感”,一切都在快速变迁,似乎抓不住任何一个稳定的支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刻地剖析这种“漂移”背后的社会心理学成因,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炫酷场景堆砌。比如,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的前行者,他们是如何维系自我身份的?他们对“速度”的迷恋,究竟是对停滞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某种盲目崇拜?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个宏大命题下,穿插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命运,那就太成功了。我尤其关注那些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这种硬核的思考,是让一本“科幻”作品真正升华为“文学”的关键。如果处理得当,这本书有望成为一本能够引发社会群体性讨论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小众爱好者的圈子里。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出发,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构建的氛围感。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冷峻的浪漫主义”色彩。那种环境描写,不是那种暖色调的温馨,而是充斥着金属的冰冷、雨水的潮湿以及电子屏幕闪烁的微光,但在这片冰冷之中,却又流淌着角色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纠葛。这种对视觉和触觉的强烈暗示,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机油味和雨后柏油路的芬芳。特别是一些夜间的场景描写,作者对光源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从高空俯瞰城市时,流动的光带、偶尔穿插的激光束,都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屏息的动态油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享受阅读文字的乐趣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充满奇观的舞台之上,感官体验是极其丰富的。这是一种高段位的叙事技巧,它成功地将读者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心甘情愿地迷失在作者所构建的那个光怪陆离的“漂移时代”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在几次高潮段落的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张弛有度。有几场被描述为“高速追逐”的场景,作者居然选择了放慢镜头,通过对环境细节的极度放大和对角色生理反应的细腻捕捉,将紧张感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这种反直觉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落入俗套的动作场面,一下子变得充满张力和电影感。这种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显示出作者对故事的全局有着非常清晰的蓝图。另一方面,在处理文戏和哲思片段时,节奏又明显放缓,笔触变得极其内敛和沉静,这两种极端风格的切换,居然没有产生丝毫的撕裂感,反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互补,像极了精密仪器的运作,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精细调控,让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在文本结构上所下的苦功,它绝不是一气呵成的直叙,而是经过反复打磨和重构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