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我开始与世界独处
定价:45.00元
作者:周宏翔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0672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书内文四色印刷&裸线方式装订。随书附赠周宏翔5张版唯美写真明信片&1张精美书签和你暖心诉说——世界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日子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孤单/一个人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刘同&卢思浩&李尚龙联袂倾情推荐!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仍不说再见。因为茫茫人海,只要想念,就会相见。——刘同zui后我们才发现,那些自以为是的如释重负,才是让人想念的东西。没什么会等你,就像所有的曲终人散和分道扬镳,到zui后可惜的不是离散,而是没有好好地和那些告别。——卢思浩毕业后,什么都变了,老师走了,同学散了,你开始不得不与世界较量,不得不与现实博弈,但无论如何,有些初心是不能变的,比如温暖,爱,努力。 ——李尚龙
内容提要
越过山丘,才发现是自己在等候。
我们从小到大都过着群居生活,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孤单”是一个充满悲凉的贬义词,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真正与世界独处的时候,我们才更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更能自在地存活于天地。
孤独并不会让你成为患者,它侵蚀你,不过是为了让你多一种抗体,好让你对抗黑夜,对抗时间,在潮水涌来之际保持自我的完整,然后扪心自问,到底想要什么。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需要有一次与这个世界独处的机会,其实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独处反而会让我变得温柔,在完全放空自己的时刻,才zui接近真实的自己。
与世界窃窃私语,与自己真实相依。
目录
作者介绍
周宏翔
1990年生于重庆,男
作家、编剧、青春光线签约作者
多年外企工作及创业经历,写作至今十年。
因创业期间一边担任校长,一边写故事,后来“校长”成为读者对其爱称。
创作故事温暖动人,总是让读者感同身受。
出版作品:
《名丽场》
《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
《我就喜欢不那么好的你》
《相遇是比爱更美好的事》
《少年们无尽的夜》
《睡在你的回忆里》等
作品销售累计超百万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读起来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韵律感,仿佛作者深谙文字的呼吸之道。开篇几页,我就被那种克制的、内敛的抒情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有些散文集那样,上来就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场景,而是非常细腻地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瞬间。比如,对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缝隙的描绘,或者是在深夜里,听着老式冰箱嗡鸣声时的那种特别的静谧感,这些细节的刻画,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被时间放慢了的“独处空间”。我发现作者的观察点非常独特,她总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哲学的味道。这种“智识上的愉悦感”贯穿始终,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故事或感悟,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戈,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跳跃、沉思。特别是当她探讨“时间感”在独处中的变化时,那种时而无限拉长、时而又倏忽而逝的体验,简直是神来之笔。读完后,我竟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被匆忙度过的独处时光,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值得珍藏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那种带着一点点疏离感和宁静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只有自己的小世界里。我最近的状态可能就是有点“社恐”,总觉得外面的喧嚣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躲藏的树洞。里面的文字,不是那种大道理堆砌的空洞说教,而是像老朋友拉着你,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着一些非常私密、非常真实的感受。作者对于那种“独处”的诠释非常到位,它不是孤立无援,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自己深度对话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那一部分,它没有急于去“治愈”或“消除”它们,而是用一种近乎温柔的笔触,去观察、去接纳那些不太美好的自己。这种坦诚,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数次产生“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强烈共鸣。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窗边发一会儿呆,让那些文字渗透进我的内心,整理一下自己此刻纷乱的思绪。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感到“豁然开朗”的书,但它像一盏温和的灯,在你迷茫时,让你看清脚下的路,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稳妥地迈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精神上的饱足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被各种外界信息轰炸,很少有时间去消化、去内化。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效的“数字排毒剂”。它没有催促你快点读完,去追逐下一个热点,而是鼓励你慢下来,甚至在某些章节之间停下来,去回味、去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自我边界”那里所采用的视角。她没有把它写成一个对抗性的议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守护的艺术。那种“我可以选择不回应,我可以选择不参与”的坚定,却又带着一种深深的慈悲,让我对如何维护个人空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文字的张力恰到好处,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又不失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一边,很快就会被遗忘的快餐文学,而是那种需要你时不时地翻回来,重读一页、一句,都能发现新亮点的“老朋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清醒的温暖”。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励志口号书,它很务实地承认了现代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压力和疏离感。但重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向内看。作者对于“自洽”的定义非常打动我,那不是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固执,而是在充分理解世界运行规则之后,选择用最舒适、最真实的方式与自己相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反问句,它们像小小的石子,投进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从未试图去粉饰太平,她坦诚地展示了独处带来的不适、迷茫甚至痛苦,但正是因为这种诚实,才让最终抵达的安宁显得如此真实可信。这本书不提供快速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让你能够在纷繁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个稳定精神基地的工具。读完后,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好像卸下了长期背负的某种看不见的重担。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且富有层次感。它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阅读体验。有的段落像山涧溪流般清澈流畅,一口气读下来心旷神怡;而有的段落则像深邃的湖泊,需要你驻足凝视,才能捕捉到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意象的选取,非常贴合“独处”的主题。例如,反复出现的“一盏灯”、“一扇未关的窗”、“一只在墙角打盹的猫”,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作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复杂的情绪。这种含蓄而不失力量的表达方式,非常高级。它没有直白地告诉读者“我感到孤独”,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在人群中也感到的疏离”,或者“与自我和解的宁静”。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但一旦沉浸其中,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更像是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