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把青春唱完 | 作者 | 高原 |
| 定價 | 68.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653471 | 齣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數 | 116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綫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20世紀90年代,中國搖滾音樂曆經短暫的爆發之後,進入瞭長久的沉眠。但這十年,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音樂不僅呈現瞭“一種社會現實性的、個人內心化的焦慮與尋求宣泄錶達的企圖”,也陪伴很多人走過瞭青春。 中國搖滾的黃金十年,因其時代的特殊性成為不可復製的時代縮影。一代人對於青春、自由、纔華、獨立的追求,深遠影響瞭那個時代。在這十年中,攝影師高原近距離記錄下瞭中國搖滾颱前幕後的影像經曆,凝聚著整整一代人的情感迴望。與此同時,高原記錄的也是自己在搖滾樂圈裏的真實生活,記錄她和她的朋友們。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與其說高原在記錄搖滾樂的十年,不如講她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朋友的生活狀態。這本書裏的人物,是音樂人、藝術傢,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鏡頭裏有他們:崔健、竇唯、何勇、張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許巍、欒樹、汪峰、孟京輝、張揚、黃覺、周迅、謳歌、歐洋、王勇、黃燎原、張有待、賈敏恕、張培仁……高原和他們見證瞭搖滾樂的黃金十年。若乾年後,他們會如何看待曾經的青春時光。 這段在混亂中自在生長的記錄,因其真實和誠懇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從這本書裏,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論是從攝影、音樂、社會學的角度去解讀,還是重新喚起自己的青春記憶。 |
| 作者簡介 | |
| 【作者簡介】 高原,上世紀90年始拍攝搖滾音樂圈,她的作品參與定義瞭90年代諸多經典音樂專輯的視覺效果,也為這一時期大陸搖滾和流行音樂發展幾乎所有裏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都留下瞭珍貴的記錄,她還涉足瞭影視、戲劇等領域的拍攝。 “從前,攝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我所有的青春記憶,而現在,這是一份工作。現在當我翻開那一張張老照片,會再次眼眶濕潤。每一次現場都是不可復製的永恒,重要的是,我在現場。那是我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高原 【編者簡介】 法滿,Lens 品牌創始人。2005 年創立 Lens 雜誌,倡導深度關注現實與人性的影像閱讀,帶領團隊將Lens 打造為中國具口碑和份量的人文雜誌。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1、作者高原雙重身份,既是攝影師,同時也是搖滾圈內的生活者和記錄者,她與這些音樂人的近距離生活和接觸,讓她擁有的一手影像資料。 2、高原絕大多數攝影作品都是麵世; 3、Lens齣品,編者從從數萬張底片中精挑細選,入選本書的圖片都是標誌性的精品; 4、老樹、張震、王小帥、周迅、許巍、汪峰、張楚、孟京輝、鄭鈞、阿剋曼、唐朝老五、高旗、黃覺、張有待、老狼、王勇、宋寜、左小祖咒、楊坤、樸樹、張鐵誌等聯閤推薦; 5、5個城市、持續半年的高原攝影展及音樂人座談等活動; 6、搜狐文化、優酷網、BTV等媒體同步報道; 7、不僅是搖滾記錄與生活影像,更是整個90年代的縮影和迴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
| 文摘 | |
| 高原《後記》 2012年春天,我打開一本封存很久的畫冊。也是無意中整理舊物的時候,它露瞭齣來。這本冊子是1995年炬炬(張炬)去世的時候我做的,都是他的照片:和朋友們踢球、排練、演齣、吃涮肉…… 那時,我們青春,有勁兒。那時,我還有個更有勁兒的外號,叫“老頭兒”。這是炬炬起的,他解釋說:因為我姓高,性格又像個男孩子!沒想到這個外號一叫就叫瞭20多年。現在就像個接頭的暗號一樣,見麵稱呼“老頭兒”的就是老街坊。 20年後,有一天晚上我又點開大傢寫給炬炬的那首《禮物》:“夢還剩一個,你先做瞭再說,彆等天亮後,臉色都那麼的遺憾,又不好抱怨……”可能就是這樣吧,因為不想有什麼遺憾,我就突然想:齣本書吧,僅僅為瞭那些再也不能重來的的歲月,我們一起活過的歲月。 是的,得飛起來…… 那時我20歲,父親送給我一颱相機,我人生中颱相機。他年輕時也喜愛拍照,自然也影響瞭我。在師從韓子善的日子裏,班裏另有兩個同學——王磊、盧誌榮。白天在學校拍拍作品、放片子、做暗房,晚上和朋友看演齣、混party,每天的日子充實而快樂。 那時我20歲,並不迷茫,其實我們的迷茫是從40歲開始的。當一個人有過經曆,有過得失後,纔容易變得迷茫。走過那麼多的路,一直在尋找答案。可太多的事情沒有答案。 每一次接到朋友離開的消息,都會震驚和難過一陣子,現在這樣的震驚與難過越來越頻繁。常常會想到自己終會離開,能留下些什麼?這也是終要做這本書的原因。 在迴憶中慶幸自己是個記錄者,珍貴的片段和影像,因為那個愛過恨過的我,躍然眼前的時候,碰撞心靈與悲喜交織的滋味,告訴自己還活著,並且鮮活過! 曾經有一位攝影師同行,80後,在看過一部分照片後說:“我覺得你拍得一般啊,沒什麼牛的,好多焦點都不實。”我說:“對啊。”他又說:“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你牛啊?要是我在我也能拍……”我說:“對啊,這就是我為什麼牛,因為我在。”現在想想,活在那個時代對我來說,是種運氣,好運氣。 發短信問大P(王勇),我說:“書名定瞭,叫‘把青春唱完’,怎樣?”大P說:“沒完哪!我現在還青春期哪!” ——高原《後記》 這樣於一個人群內部發生的影像,這些影像當中無所不在的豐富細節(甚至是一些平庸的細節),那種隨意為之的不的拍攝視角,那種揀拾碎片式的影像捕捉,一些漫無目的的瞟瞥,恰如一個女孩兒的自言自語那樣,瑣細,散漫,沒有頭緒。你偶爾會看到一些照片,形骸放誕的搖滾樂手們正經起來,一臉的嚴肅,貌似深沉的樣子,如臨大事,擺齣一副在歐美搖滾音樂海報上經常見到的樣子,叫她拍。這樣的影像忽然就變得考究整飭起來,頓時有瞭專業攝影傢所迷戀的那種視覺儀式感。其實也不過是一時要有什麼用項,一起拿捏齣個什麼架式,遊戲一般。戲演完瞭,解散開來,嘻嘻哈哈,各自端碗用飯,一如平常的樣子。 所以,高原有關搖滾歌手的照片,不再是那些處身這個群體之外的狂熱粉絲們關於他們的過度誇飾與想象。高原不用想象。她甚至沒有想象。她看到的隻是一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 重要的就在這裏瞭:我們在這些照片當中隻看到瞭人,而不再是什麼牛逼的搖滾和攝影。 ——老樹《活著是一件比攝影更要緊的事兒》 她說她很傷感,不敢迴頭翻看這些照片。我理解,當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熟悉的人當年的青澀驕狂,如今的青春不再,她看到的是蘊含在時間裏的記憶、情感和溫度。 看著她的這些照片,我說時間迴不去瞭。現在想來不光是照片裏的時光、青春、那些灰濛濛的記憶迴不去瞭,同時迴不去的還有高原身處的那個“現場”和她按動快門這件事情本身。當下社會,你已經不可能是那個的”在場“者瞭,拍攝照片已經不是某個攝影者的事兒瞭,也不是“留作紀念”瞭。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拿齣各種可以拍攝的器械,沒有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區分,按下的圖像再隨時互傳或發布到某個公共空間。按下快門已經不是某個“在場”者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共同“消費”和“分享”著“在場“感,同時也分解瞭”在場“這個事情本身。所以說一切都迴不去瞭。 所以高原的這些照片便不可復製地保留瞭它們的的珍貴性:那是十幾年來她享有的“在場”的特權,並且沒有錯過的。 ——王小帥《在場》 看高原的作品,你不難理解,那些隨著時代變化的主題,無論是人物,還是環境、光影,所錶達齣來的並不隻是當時她被托付的一個攝影任務,也不是從攝影愛好者自我錶達的一種文藝情懷,更不是技術至上的一種世故老練。當你雙目注視她的作品再久一點,你會發現,其動人之處,是一種真誠的參與,參與在這個鏡頭下生命體驗的交換,同時,也道齣瞭她內心世界的純真之象。 老頭,老朋友之間都這麼叫她,我雖然認識她很久,二十多年來深刻交談的時間卻沒比我看她拍的相片加起來久。在過去有一段時間裏,為瞭要把我所製作的音樂和音樂人們連貫起來,呈現齣一緻性的質感,我曾大量地看她的作品,大量地選擇她的鏡頭下所捕捉的一切。事隔多年以後我再看看當時的那些作品,纔有瞭不同的感受,它不隻是在當時齣版品中的美術元素而已,而是在我的年輕歲月中,和一幫哥們兒,懷抱著理想,放膽地各自錶述,在工作中同歡同悲,在混亂中一起成長的記錄。然而,她都全程參與其中。 ——賈敏恕《其動人之處,是一種真誠的參與》 …… |
| 序言 | |
這本書,我一開始是被它那帶著點文藝範兒的名字所吸引。名字本身就給人一種故事感,仿佛能聽到一些悠揚的鏇律在耳邊迴響。拿到書後,我發現它的整體風格都保持著這種氣質。設計上,並沒有特彆華麗的裝幀,反而是一種樸素而精緻的感覺,這種風格很對我胃口。翻開書,第一頁的文字就讓我感覺到瞭作者的功力。遣詞造句,雖然不至於晦澀難懂,但卻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韻味,讀起來很舒服,很有畫麵感。故事的主角們,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的選擇,都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那種在迷茫中尋找方嚮,那種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的經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裏對一些青春期特有的情感睏惑的描寫,那種懵懂的喜歡,那種因為一點點小事而産生的喜悅和失落,都刻畫得非常真實。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誇大或者浪漫化這些情感,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筆觸,去呈現它們本來的樣子。讀著讀著,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迴想起自己的一些往事,那些曾經被我遺忘的細節,也隨著文字重新浮現在腦海中。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充滿瞭溫暖和理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走過的路,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時光。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初印象,大概來自於它名字所傳遞的那種寜靜的力量。它沒有那種爆炸性的、吸引眼球的宣傳語,反而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讓人想要慢慢品味。拿到書後,這種感覺得到瞭延續。封麵設計簡潔大方,沒有過多的裝飾,卻有一種沉靜的氣質,很容易讓人産生好感。翻開書頁,文字的呈現也同樣如此。字裏行間,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日常的細膩觀察和深刻體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細膩的情感捕捉,那種對細微之處的關注,都讓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立體。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去感受人物的情緒,去體會他們的選擇。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陷入沉思,去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平和的力量,它讓我學會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它就像一股清泉,滌蕩瞭內心的塵埃,讓我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平靜。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瞭一次洗禮,那些曾經的睏惑和迷茫,也仿佛找到瞭答案。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封麵就有一種淡淡的復古感,那種帶著點褪色的印刷,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藏在記憶深處的年代。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紙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勾起瞭我年少時對閱讀的所有美好聯想。我並不是一個特彆喜歡追逐潮流的人,所以當朋友推薦這本書時,我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它的開篇卻齣乎意料地抓住瞭我。故事裏的人物,他們的那種純粹的熱情,那種對未來懵懂的憧憬,還有那些因為年少無知而犯下的傻事,都像極瞭我曾經經曆過的時光。我記得我為瞭一個喜歡的樂隊,可以省下所有的零花錢去買他們的磁帶,然後一遍一遍地聽,學著歌詞,在心裏一遍一遍地迴味。這本書裏的人物,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呐喊,去追逐,去揮霍自己的青春。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那個曾經在操場上揮灑汗水,在教室裏偷偷傳紙條,在夏夜裏仰望星空,許下不切實際願望的自己。書中的情節,沒有太多驚心動魄的大起大落,更多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描寫,就像生活本身一樣,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有陰雨綿綿的時刻。但正是這種真實的描繪,纔讓人覺得格外親切,格外能夠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情感細膩的捕捉,那些細微的眼神交流,那些欲言又止的話語,那些因為誤會而産生的隔閡,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完第一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雖然我知道,青春終將散場,但至少,故事裏的他們,還在用最飽滿的熱情,去唱響屬於自己的歌。
評分這本書,從我第一眼看到它的名字,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它早就存在於我的某個角落,隻是我還沒有發現。拿到手後,它的外觀也符閤我的預期,沒有那種嘩眾取寵的設計,而是有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美。翻開書,文字的質感很舒服,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我不太喜歡那種過於堆砌辭藻的寫作風格,而這本書的語言,恰恰是我所欣賞的,它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瞭感染力。故事展開的過程,並沒有讓我感到絲毫的枯燥,反而充滿瞭吸引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閃光點,也有自己的不足,但都顯得那麼真實。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因為某個角色的某個選擇而感到共鳴,仿佛他們就是我生活中的某個人,或者就是曾經的我自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過去,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讓我更加瞭解自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充實,也更加明朗。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是一種被時間溫柔包裹的寜靜。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年代感的東西觸動,而這本書的封麵和裝幀設計,恰恰就能喚起我內心深處的那份悸動。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追求浮誇的視覺效果,而是用一種沉靜、內斂的方式,傳遞齣一種獨特的美感。翻開書頁,文字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顯得格外用心。我通常比較喜歡閱讀那些能讓我沉下心來的書,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找到這樣一本讓自己暫時抽離現實,沉浸在另一個故事裏的作品,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故事裏的情感描寫,非常剋製,卻又充滿瞭力量。它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悲痛,也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以及對生活細碎之處的體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描摹,那些平凡的生活場景,在作者的筆下,卻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比如,描寫一個夏日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的光斑,或者描寫一段簡單的對話,卻能勾勒齣人物之間微妙的關係。這種“輕描淡寫”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引發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在字裏行間,去體會那些未曾明說的情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洗滌瞭一番,那些浮躁的情緒也漸漸平息下來。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蘊含著不為人知的詩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