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门萨的学徒
定价:35.00元
作者:李海洋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37846516
字数:190000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作者是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是《萌芽》杂志继韩寒、郭敬明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青春文学旗手,曾在80后一代中产生较深的影响。2.这是一部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小说,被称为作者告别青春时代的现实主义力作。此为再版。
内容提要
1896年,查理·斐在旧金山研发了台,人们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时间广为流行。,成了一夜致富的代名词。
1998年,武汉。袁逍和方,一个是彪悍的青春不需解释,一个是患有严重失忆症的数学天才。两个少年破解了的运行秘密,横扫各大游艺厅,一时春风得意。不久遭人算计,被迫流转各大城市,等待他们的是阴谋和幻灭。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海洋,1985年出生,湖北人。19岁到25岁写小说,25岁至今为职业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0后作家群代表作家,第六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门萨的学徒》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触动心灵的艺术品。厚实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沉浸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封面那抽象却又充满暗示性的图案,像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每一次凝视都仿佛能捕捉到一丝丝超越寻常智慧的微光。那种质感,是现代印刷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它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经过时间打磨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设计者的匠心。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它们并非是直白的场景描绘,而是更像是某种符号学上的提示,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联想力去解码。这本书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知识和美学的双重致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物件,等待着被珍藏和反复摩挲。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翻阅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物理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白了,就是一场漫长而又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而作者就是那个最狡黠的向导。他深知如何设置障碍和奖励,确保读者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我不得不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这并非因为作者的表达晦涩,而是因为他所触及的概念本身就要求读者付出对等的思考努力。但这种“努力”的过程,却出奇地令人满足。它不像某些技术类书籍那样教你“做什么”,它教你“如何思考”;它没有给出地图,而是给了你一套导航工具,让你自己去绘制路径。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由内而外的“精神富足感”,就好像完成了一次艰苦但至关重要的心智拉练。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反刍的“慢读”之作,它属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去追逐更高层次理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复古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作者的用词讲究,句子结构复杂而不失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古典文学中那种沉稳的庄严感,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慢条斯理地陈述宇宙的奥秘。然而,在关键的理论阐述部分,文字又会瞬间变得极其犀利和精准,如同激光切割般直达本质,没有任何多余的赘述或煽情的渲染。这种语感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节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驾驭那些抽象概念,他似乎拥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学术术语,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保持了其专业性,又使其对普通读者保持了必要的亲近感。这种文字功力,非一日之寒,它体现了作者对语言驾驭的炉火纯青,让读者在享受思想深度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语言美学盛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的不是具体的情节或结论,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重构感。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悄无声息地切开了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思维定式。叙事结构极其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化信息和对话,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逻辑迷宫。引导性很强,但引导的方式又极其隐晦,你必须主动去构建那些未被言明的联系。初读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迷茫和挫败感,仿佛面对着一堵由晦涩的哲思堆砌而成的墙。但正是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激发了内心的求知欲。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都伴随着强烈的智力快感,远超一般的娱乐消遣。它更像是一种对心智的深度训练,迫使你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理解”本身的含义。这本书后劲极大,我发现自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其中暗示的分析框架去观察周遭的事物,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改变。
评分从主题上看,这本书探讨的维度之广、深度之深,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范围。它似乎在不动声色地将几个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比如古典逻辑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某种未被证实的概率论——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作者是如何进行如此跨学科的整合的?书中对“模式识别”和“信息噪音过滤”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系统地拆解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底层机制,让我们看到自己是如何被感知所限制的。这更像是一本“方法论的指南”,而非“事实的汇编”。它引导读者去质疑信息的来源、质疑逻辑的有效性,乃至质疑自身的记忆可靠性。这种对认知工具箱的全面升级,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挑战的不是知识的边界,而是我们处理知识的能力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